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作者: 苏靖昕 王炜琪 钟佳

食品微生物不仅涉及到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创新食品技术和开发新产品的关键科学基础。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全球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食品微生物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提高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食品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现状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应用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讲授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以及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利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的课程设置却存在课时不足或者内容过时的问题,部分院校的课程安排未能跟上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1.课程内容。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应用课程的内容通常包括微生物的基本理论、食品中的微生物分析、食品发酵工艺、食品微生物的控制和预防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各种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和食品安全控制方法。不过在具体教学中,课程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际应用和技能训练。此外,一些新兴的技术和理论,如基因组学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新型防腐技术等,也未能充分融入现有的课程内容中。

2.教学资源与设施。由于资金和空间的限制,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足够的实验材料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无法满足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的需求,制约了学生实验技能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难以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指导和建议,进一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技能。

(二)教学问题分析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应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可能源于多个方面。比如,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脱节,导致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大多是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看到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从而减弱了学习的积极性;缺乏引导学生探索的学习环境,学校和教师未能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来发现学科的魅力和乐趣。

2.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感和互动机会,导致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度较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缺乏足够的思考和讨论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验和实践是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应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却面临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如实验设备老旧或数量不足,限制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机会;实验材料缺乏,导致无法开展多样化的实验,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实习基地和实践平台不足,学生缺乏接触和解决真实工作场景问题的机会等。

4.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应用课程具有高度的应用性,其教学内容应紧跟行业技术发展和需求。然而,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仍停留在传统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授上,未能与现代食品工业技术发展同步更新。例如,缺少新兴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内容,使得学生毕业后难以满足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5.教师教学能力有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其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当前,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缺乏创新,或者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使得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此外,教师对新兴技术和理论的掌握不足,也限制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

(一)优化教学目标与内容

1.升级课程内容,引入最新研究进展。一是引入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进展,例如将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应用于微生物种族改良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程,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前沿技术。二是组织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学术领袖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趋势,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职业热情。

2.结合行业需求调整课程结构。一是与企业合作,进行定期的需求调查,了解当前行业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具体要求。二是根据行业需求分析结果调整课程比重,如增加更多关于食品安全法规、食品质量控制的实际案例分析,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三是采用模块化设计的课程结构,便于快速调整和增减特定内容,以适应行业的快速变化。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互动教学模式。一是案例教学。选取与食品微生物相关的现实案例,如食品安全事件、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案,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微生物理论,还能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二是小组讨论。在课堂上实施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特定主题进行深入交流,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问题,促进思维的多样性和创新。三是角色扮演和模拟。设置特定的场景,如食品生产线、质量检测部门等,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执行对应的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引入线上课程与混合教学。一是线上视频课程。制作专业的视频教程,覆盖食品微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操作技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观看和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二是互动式在线平台。建立在线讨论平台,发布与课程相关的讨论问题,定期组织在线问答和讲座,使学生能够在非上课时间持续学习和互动。三是实时在线反馈。利用在线测试和作业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进行实时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强化实验与实践教学

1.建立校企合作,增加实习实训机会。一是合作项目。与食品生产、质量控制等相关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实训项目,使学生可以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实际的工作流程。二是定期实习安排。设立固定实习程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去合作企业进行长短期实习,增强其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三是企业导师计划。邀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成为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在实训项目中的研究和工作,提供职业生涯建议。

2.改进实验室设施,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一是升级实验室设施。配置最新的实验设备和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实时PCR仪器等,确保学生能够使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科学研究。二是更新实验教学方案。根据食品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步,调整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例如,引入微生物基因编辑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尝试编辑微生物基因,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教学的前瞻性。三是设计个性化的实验。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未来职业方向,提供多样化的实验选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项目,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一)教学效果的评估方法

1.设计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研究方法。一是问卷调查。设计包含定量和定性问题的问卷,用于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组织和教学资源的满意度及反馈。问卷可以在课程中期和结束时进行,以监测学生的改变和进步。二是访谈。通过个别或集体访谈,深入了解学生、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和感受,进而理解问卷数据背后的原因。三是观察。在课堂上进行实时观察,记录教学互动、学生参与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反映教学实施的实际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直接证据。

2.评估指标的设计。一是学生满意度。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的数据,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外支持和整体学习经验的满意程度。二是学习成效。对学生在课程开始和结束时的评估成绩进行比较,包括理论测试、实验操作能力和案例分析等,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估和教师的观察来衡量学习深度和广度。三是实践能力提升。通过实习报告、项目结果和企业反馈等方式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特别是他们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二)改革实施的初步成效

1.学生反馈与成绩分析。一是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新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的看法。多数学生反映,新引入的互动式教学和实践项目使学习过程更加吸引人和有效。学生们特别赞赏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的实习机会,认为其极大地提升了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二是成绩分析。将改革后的成绩与之前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在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验技能考核中的平均分数有明显提升,特别是在应用实践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上,展现出更高的成就和自信。

2.教师教学满意度调查。一是教学满意度。绝大多数教师反馈,改进后的教学资源和方法增加了教学的多样性和效果,使课堂更加活跃和有趣。教师使用更新的实验设备,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二是教学支持和资源。教师们表示,校方为改革提供的支持(包括培训和资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