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外卖食品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 周肖肖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Online Takeaway Food
ZHOU Xiaoxiao (Zhangjiakou Food and Drug Complaint and Reporting Center (l2315 Command Center), Zhangjiakou 075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the current access management, platform responsibility implementation,distribution link supervision,legal and regulatoryconstruction,and soci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the online takeaway food industry,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supervision of online takeaway food,suchas the failure ofaccessthresholds,the blurringof platformresponsibilities,the lossofcontrol of the distribution chain,and the lag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Based on this,targeted strategi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access management, compacting platform responsibilities,standardizing distribution links,improving laws and regulations,andactivating social supervision are proposed,aiming to effectively respond to thechallenges of online takeaway food safety,protect consumers’health rights and interests,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words: online takeaway; food regulatory mechanisms; problems; solution
1完善网络外卖食品监管机制的必要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饮食习惯的改变,网络外卖已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网络外卖打破了传统餐饮业面对面消费模式,形成了从线上下单、后厨制作到专人配送的全新产业链。但近年来,网络外卖产业链中无证经营、环境卫生差、食材来源不明以及配送过程污染等问题频发,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如何构建适应网络外卖特点的监管机制,成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1保障公众健康安全的迫切需求
网络外卖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完善监管机制已成为保障公众健康的当务之急。随着外卖平台数量急剧增加和消费频次持续攀升,食品安全风险显著增大,从源头食材、加工制作到配送全过程均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网络外卖食品安全投诉量逐年增长,食源性疾病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当前,监管覆盖范围有限、线上线下监管脱节、责任追溯困难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致使公众对网络外卖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不断降低,面对这一局面,加强监管机制建设不仅关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更是政府履行公共卫生责任的基本要求,唯有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科学监管体系,才能有效遏制食品安全隐患,为公众提供安全可靠的外卖消费环境[1]。
1.2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的内在要求
网络外卖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完善监管机制是行业自身进化的必然选择。当前外卖市场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平台之间的恶性竞争、商家违规操作、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缺乏有效监管的市场往往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市”现象,使得注重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经营者难以获得应有的市场回报,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规范经营的商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压力倍增,而短视行为和投机取巧却能获得暂时利益,这种扭曲的市场生态亟待纠正。完善监管机制可以明确经营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引导行业向标准化、品质化、差异化方向发展。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能够淘汰不合格经营者,促进行业优胜劣汰,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推动网络外卖行业走向成熟与稳健。
1.3优化市场竞争环境的重要保障
网络外卖市场的健康运行需要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而强化监管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市场中存在的监管真空地带导致部分经营者通过降低食品安全标准、使用劣质原材料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那些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诚信经营的企业反而因成本高而处于竞争劣势,造成市场选择机制的扭曲,并且部分合规经营者认为当前监管不足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障碍。缺乏有效监管的市场环境使消费者难以识别高质量商家,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市场失灵。完善监管机制能够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和经营规则,消除监管盲区,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强监管能够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引导消费者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最终形成良性市场生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11.pd原版全文
1.4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举措
加强网络外卖食品监管机制建设已成为提升现代社会治理水平的突破口,网络外卖食品安全问题早已超越单纯的行业监管范畴,演变为检验整体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领域。随着外卖服务全面融入城市生活,其背后的安全问题牵动着社会稳定与民生福祉。传统监管模式在数字经济浪潮冲击下表现出权责混乱等问题。消费者对现行监管体系的不满,映射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明显短板。为解决这一难题,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革新治理理念与方法,构筑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激活并整合各方治理资源。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自律为基础、行业自治为支撑、社会监督为补充、公众参与为动力的综合治理体系,不仅能切实解决外卖食品安全问题,更能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治理探索新路径,为优化整体治理结构提供经验,最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迈向新阶段[2]
2网络外卖食品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
2.1准入门槛失守,资质审查松散
网络外卖平台的迅猛发展与商户资质把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准人环节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大缺口。调查显示,平台为扩大市场规模而降低入驻门槛,对商户资质审核流于形式,仅凭电子版证照进行线上审核,缺乏必要的实地考察验证,导致无证经营、资质造假现象普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即便通过初步审核,平台对商户资质的动态监管也明显不足,“一次审核、长期经营”的模式使得证照过期、场所变更等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此外,部分地区超过 30% 的网络外卖商户存在证照不全或虚假挂靠现象,尤其是“虚拟厨房”等新业态,更是游离于常规监管之外,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盲区。
2.2平台监管乏力,主体责任虚化
作为网络外卖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平台本应承担起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但现有平台监管职责严重缺位,众多平台将商业扩张置于食品安全之上,对入驻商户的日常监督流于形式。主要外卖平台每年对商户的实地巡查覆盖率不足 20% ,且多数检查流于形式,难以发现实质性问题。此外,平台对食品制作过程的监控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制作环节监督机制,消费者无法了解食品的制作环境和过程。平台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披露有限,消费者难以获知商户的真实卫生情况、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这种信息的不透明不仅削弱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降低了平台改进食品安全的外部压力[3]。
2.3配送链条失控,交叉污染频发
随着外卖业务量的爆发式增长,配送环节已成为食品安全的重要风险点。实地调查发现,外卖配送设备卫生状况堪忧,很多外卖骑手未对配送箱进行定期清洁消毒,内部积累的食物残渣成为微生物滋生的温床,交叉污染风险突出,多数骑手会同时配送不同类型食品,包括熟食与生鲜、海鲜与甜品等不宜混放的组合,由于配送箱内部缺乏有效分隔,一旦某种食品包装破损,极易导致交叉污染。除此之外,温度控制缺失进一步加剧了食品安全风险。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配送箱虽然具备保温或保鲜功能,但高温食品在配送过程中温度仍会迅速下降,为微生物繁殖创造了条件。而且骑手普遍未被纳入食品从业人员管理,无须进行健康检查和食品安全培训,故人为因素也会大大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2.4法律法规滞后,执法依据薄弱
网络外卖作为新兴业态,其发展速度远超法律法规的更新节奏,导致监管执法常常陷入无法可依或执法依据不足的境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主要针对传统餐饮业态,而对网络外卖特有的环节,如线上交易、“云厨房”经营、配送过程等缺乏针对性规定。法律责任划分不清是另一突出问题,尤其在平台责任界定方面,现有法规多以应当而非必须表述平台义务,可操作性不强。此外,执法标准不统一也制约了监管效能的充分发挥,不同地区对同类违法行为的处罚尺度差异显著,导致部分地区执法“宽松软”,特别是对新业态,如预制菜配送、跨城订餐等,监管定位模糊,往往处于多部门职责交叉但又都不全面覆盖的灰色地带,使得执法权限不明确,监管手段有限。
2.5社会监督缺位,维权渠道梗阻
除政府监管外,社会监督力量本应成为网络外卖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社会参与机制严重不足,消费者知情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平台提供的商户信息有限,消费者难以判断食品安全状况,更无从知晓餐厨环境和加工过程。维权困难是更为常见的问题,消费者在遭遇食品安全事件时常陷入举证难、投诉难、赔偿难的困境。调查显示,近60% 的消费者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后选择放弃投诉,主要原因是证据难以保存、投诉程序复杂且周期长、最终解决效果不佳等。舆论监督虽然在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对日常监督的持续性和广泛性不足,再加上行业协会自律机制薄弱,缺乏有效的行业标准和自我约束机制,因此无法形成行业内部良性治理体系[4]。
3网络外卖食品监管机制的完善策略
3.1强化准入管理,严格资质审核
网络外卖平台的市场准入环节急需从松散走向严格,从形式走向实质,这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强化准入管理应当从线上审核与线下核查相结合的双重验证机制人手,避免仅凭电子证照进行形式审核,对此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建立与平台共享的资质数据库,实现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关键证照的实时核验与自动预警。平台还需要对入驻商户开展实地考察,重点核查经营场所是否与证照一致、核实厨房设施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确认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是否齐全有效。对于“云厨房”等新业态,应当制定专门的准入标准,明确环境卫生、设备设施、人员资质等具体要求。
准入管理还应从静态审核向动态监管转变,建立商户资质定期复核机制,对证照有效期、经营状况等关键指标进行持续跟踪,通过实施“黑名单”制度,将曾有严重违规记录的经营者及其关联主体列入重点监控对象,防止其通过变更名称等方式规避监管。此外,还需要将准入门槛与信用等级挂钩,对信用良好的商户可适当简化审核流程,对生食、凉菜等高风险品类商户则应实施更严格的准入标准和更频繁的资质复核。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1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