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技术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郭智欣 郑剑 张问 叶晓媚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Food Inspection Technology in Ensuring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GUOZhixin,ZHENGJian,ZHANGWen,YEXiaomei (Suichang Food and Drug Safe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Lishui 323ooo,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food inspection technology in raw materials, procesing,storageadsales,andanalyzes tsapplicationadvantages inapiddetection,accurate traceabilitydisk early warning.At the same time,in viewof the problems of lagging standards,insuffcient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talent shortage in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food inspection technology, targeted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Keywords: food inspection technology;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standards; equipment maintenance

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与消费需求的多样化,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非法添加等问题频发。食品检验技术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工具,通过科学化、标准化的检测手段,能够有效识别潜在风险,提升监管效能。本文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探讨食品检验技术在关键环节的应用价值,剖析其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以期为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1食品检验技术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中的应用

1.1在食品原料环节的应用

食品原料作为生产链条的初始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最终产品的安全性。在原料采购阶段,食品检验技术通过快速筛查手段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重金属污染进行精准识别。例如,基于光谱分析的近红外检测技术能够在不破坏样品的前提下,对谷物、果蔬等原料中的化学污染物进行检测,提升检测效率[]。此外,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可判定原料中是否存在转基因成分或微生物污染,从源头规避潜在风险[2]。针对肉类及水产品原料,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能够特异性检测抗生素残留,确保原料符合国家限量标准要求。

1.2 在食品加工环节的应用

食品加工环节的复杂性要求检验技术能够覆盖环境监测、过程控制及成品检验等多个维度。在环境监控方面,生物传感器和ATP荧光检测技术可实时评估加工设备及操作区域的微生物污染水平,防止交叉污染[3]。针对高温灭菌、巴氏杀菌等关键工艺,热力分布检测技术借助多点温度传感器来验证杀菌的均匀性,以此确保微生物的灭活效果达到标准要求。在添加剂使用方面,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能够精准检测防腐剂、色素等添加成分的含量,避免超范围或超量使用。对于液态食品的灌装过程,在线密度计与浊度仪可动态监测产品理化指标,及时调整工艺参数。此外,X射线异物检测系统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广泛应用,有助于高效识别金属、玻璃等物理性杂质,保障产品出厂前的安全性[4]。

1.3在食品储存环节的应用

储存环境与条件直接影响食品的理化稳定性及微生物的增殖风险。食品检验技术在储存环节的应用集中于环境参数监控与品质变化预警。智能传感网络通过分布式部署温湿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冷库、仓储区域的环境数据,结合物联网平台实现异常波动自动报警,防止因温控失效导致的腐败变质。针对油脂氧化、蛋白质变性等化学劣变问题,电子鼻与气相色谱技术可检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种类与浓度,评估食品新鲜度[5]。

1.4在食品销售环节的应用

销售环节作为食品到达消费者的最终阶段,需通过快速检验技术实现高效监管。市场监管部门利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对商超、农贸市场的食品进行现场筛查,数分钟内即可识别非法添加物质或掺假成分[。在电商平台,第三方检测机构通过抽样检验验证标签标识的真实性,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鉴别有机食品的真伪,维护市场秩序[7]。此外,部分零售终端配置自助检测设备,消费者可通过扫描商品二维码获取检验报告,增强消费信心。在餐饮服务领域,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常被用于餐具表面洁净度评估,结合微生物培养法抽检菜品卫生状况,形成线上线下协同监管体系,全面提升终端环节的质量控制水平[8]

2 面临的挑战

2.1检测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食品检验标准的滞后性与碎片化问题已成为制约检验技术有效应用的首要问题。随着食品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食品添加剂、转基因成分、纳米材料等不断涌现,现有标准体系难以覆盖所有新兴风险因子,导致部分检测项目缺乏统一的方法学依据[。例如,针对植物基替代蛋白、功能性食品等新兴品类,其成分复杂,且与传统食品差异显著,相关检测指标尚未形成系统性规范,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与可比性容易受到质疑。此外,跨境食品贸易中各国标准差异显著,同一污染物在不同国家的限量阈值与检测方法存在差异,不仅增加了企业合规成本,还可能因标准冲突而导致监管盲区的出现。部分传统检测标准更新周期过长,未能及时汲取快速检测技术的最新成果,导致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新方法无法在基层推广,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实际监管效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15.pd原版全文

2.2检测设备维护管理不到位

检测设备的运维水平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设备管理不规范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基层检测机构因经费限制,长期使用超期服役的老旧设备,其存在的传感器灵敏度下降、系统误差累积等问题未被及时校准,致使检测数据偏离真实值。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如色谱-质谱联用仪、分子荧光光谱仪等,由于其操作较为复杂且维护成本较高,常因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而被闲置,设备利用率远低于设计预期[10]。此外,检测机构普遍缺乏全生命周期管理意识,设备日常保养记录不完整,关键部件更换周期随意性大,甚至出现同一区域内不同机构因设备型号差异导致检测结果无法互认的情况。在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中,设备响应速度与稳定性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凸显,难以满足快速筛查与大规模检测的应急需求。

2.3检测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检测人员的技术素养与操作规范性直接决定检验技术的落地效果,但当前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① 食品检验领域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相关人员既需掌握分析化学、微生物学等专业知识,又要熟悉智能检测设备操作与数据分析软件应用,然而部分从业人员知识体系单一,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手段时表现出适应性不足。例如,分子生物学检测中的引物设计、基因扩增等环节需要较高理论储备,而部分基层人员仍依赖传统培养法,对新技术的原理与操作流程掌握不深,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误判。 ② 检测机构培训机制缺乏系统性,继续教育多以短期讲座形式开展,未能针对不同岗位需求设计分层培训方案,导致高级技术人员与一线操作员的能力断层加剧。此外,部分地区因编制限制,检测任务依赖外包人员完成,其专业背景与责任意识参差不齐,进一步增加了质量控制风险。

3提升食品检验技术应用水平的策略

3.1分析新兴食品问题,完善食品检验标准

食品检验标准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是保障技术有效应用的制度基础。 ① 建立动态化标准更新机制,联合科研机构与行业协会,针对预制菜、功能性食品、植物基替代蛋白等新兴品类,系统梳理其生产工艺与潜在风险点,制订涵盖原料筛选、加工控制及成品评价的全链条检测指标[]。 ② 加强国际标准协调工作,通过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组织,推动跨境食品检测方法的互认与限量阈值趋同,减少企业因标准差异产生的合规壁垒。此外,需整合快速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将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纳入标准体系,如将纳米材料传感器、微流控芯片技术等应用于现场筛查。 ③ 探索建立标准实施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基层检测机构与企业对现有标准的执行难点,通过专家论证优化技术细节,确保标准既具备科学性又贴合实际需求。

3.2加强设备维护管理,定期更替老旧设备

检测设备的精准性与稳定性直接影响技术应用的可靠性。 ① 构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采购论证、使用培训到报废评估形成闭环管理,明确设备校准周期与维护责任人,建立电子化运维档案,记录故障频次与维修响应时间[12]。 ② 制订阶梯化设备更新计划,对基层机构中超过服役年限、故障率高的传统设备进行分批替换,优先配置智能化检测仪器,如自动化微生物检测系统、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等,提升检测效率与数据一致性。此外,可探索区域性设备共享平台,通过跨机构协作提高高端设备的利用率,如联合高校实验室与企业检测中心共建开放实验室,降低重复采购成本。 ③ 强化应急检测能力建设,储备移动检测车、快速筛查试剂盒等机动化设备,确保在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并覆盖大规模样本检测需求。

3.3组织分层分类培训,建设高素质人才梯队

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是技术落地的重要支撑。① 联合高校与职业院校优化食品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增设智能检测设备操作、大数据分析等跨学科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岗位适配性[13]。 ② 针对在职人员开展分层培训,对一线操作员侧重标准化流程演练与设备日常维护技能;对技术骨干则强化分子生物学、光谱分析等前沿技术理论培训,并组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以拓宽视野。此外,可建立技能认证体系,将检测人员的技术等级与职业晋升挂钩,激励其主动提升专业水平。 ③ 完善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通过专项补贴、科研项目倾斜等方式吸引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跨区域技术帮扶机制,推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检测机构的技术交流与人员轮岗,逐步缩小区域间能力差距。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食品检验技术的有效应用,相关机构应系统性应对标准滞后、设备运维薄弱及人才结构失衡等多维度挑战。动态化标准更新机制的建立能够及时响应新兴食品风险;阶梯化设备更新计划的实施可破解基层检测机构设备老化与高端仪器利用率低的双重困境;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的构建则能够促进检测人员技术素养的持续提升,为复杂检测场景提供人力支撑。这3方面策略的协同推进,不仅能够弥补当前技术应用中的关键短板,还能通过标准引领、设备赋能与人才驱动形成长效治理机制,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向延菊,蒲云峰,王大伟.近红外光谱在果蔬品质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2019,40(4):255-259.

[2]周藏,孙晓霞,王金凤,等.同时检测速冻食品中鸡、鸭、猪和牛源性成分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肉类研究,2022,36(8):29-34.

[3]饶钧玥,吴任之,曹芸榕,等.基于酶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2,48(18):337-344.

[4]张文建,邵华.基于X射线的食品异物检测系统设计[J].机电一体化,2016,22(8):44-47.

[5]李晶晶,胡颖菲,丁晓,等.近五年电子鼻技术在食品安全的应用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3,35(5):789-794.

[6]胡玉兰,黄亚伟,王若兰,等.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7,38(17):319-323.

[7]檀慧芳,张洋,陈红兵,等.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及其在食品掺假检验及溯源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食品,2024(17):119-122.

[8]李彩霞,秦梦婷,李海龙,等.纸片法与ATP荧光检测法在餐饮具消毒中的一致性检验[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6):804-805.

[9]吴楷文.食品质量控制中微生物污染检测技术的创新与挑战[J].现代食品,2024(20):55-57.

[10]胡大强,张莹莹,李春萍.食品检验技术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研究[J].中外食品工业,2024(4):25-27.

[11]王迪.食品检验技术现状与挑战:新兴技术的探索[J].中外食品工业,2024(11):67-69.

[12]韩佳悯.基于食品检验问题的有效检验技术要点探讨[J].现代食品,2023(18):68-70.

[13]孔兰芬,高敏,严媛,等.关于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就业质量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检验检测,2024,32(1):70-7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1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