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风险及防控策略研究
作者: 王艳敏Research on Food Safety Risk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WANG Yanmin
(School ofBusines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o04,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and multi link na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s, food safety risk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is article focuseson key links such as production,circulation, processing,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and sales.It deeply analyzes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of risks, clarifi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risk preventionand control,and proposes full process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source management, improving information tracing systems,enhancing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and improving regulatory effciency.The aim is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s.
Key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food safety risk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食品安全与营养作为传统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民生底线、社会焦点、产业保障、健康基础”的特点,对保障公众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每年约有6亿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患病,其中42万人因此死亡[2]。2022年,相关部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政策文件,制定了《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四五”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了“以风险为导向,强基固本;以健康为导向,改革创新;以效率为导向,融合发展;以协同为导向,联动推进”四项基本原则,并确定了四大发展目标,包括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系统性严谨性显著提升;基于风险管理的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体系趋于完善;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有序推进;初步构建国家和省级两级智能化信息平台,形成国家、省级、地市、区县级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这一系列原则和目标的提出,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政策支持[3]。基于此,本文系统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风险源及其防控措施,并提出构建全过程覆盖、信息透明与协同治理的风险防控体系,旨在为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1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为了实现全面客观的分析,本文选取了政府网站、食品行业网站和媒体报道3类共32个权威信息源,广泛搜集并整理了2020—2023年1331个有效事件数据。基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将农产品供应链分为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5个环节,并对各环节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次数(图1)和风险因素占比(表1)进行统计与分析。数据显示,农产品供应链中食品安全风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加工环节是农产品供应链中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最为频繁的阶段,表明该环节在原料使用、添加剂管理、生产环境与工艺控制等方面存在潜在风险。此外,储存环节的风险也较为显著,主要体现在冷链管理不完善与仓储环境不达标等问题上。生产环节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农药、兽药等农业投人品的不规范使用,而运输和销售环节虽然占比较低,但冷链失效、虚假标签等问题仍不容忽视。值得注意的是,各环节之间的风险存在传导与叠加效应,若某一环节管理不当,将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食品安全。因此,加强源头管理、规范加工操作流程、完善储运体系与提高销售环节的信息透明度,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食品安全的重要策略。
2农产品供应链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基本原则
2.1 预防为主原则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风险具有隐蔽性与潜伏性,可能在各个环节引发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风险防控应以“预防为主”为原则,基于风险识别与评估,建立覆盖全链条的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同时,通过加强生产源头的规范管理与农业投入品的科学使用,有效减少农药、兽药残留及环境污染的产生,从源头上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2.2 全程控制原则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防控应覆盖生产、流通、加工、储运与销售的所有环节,并通过动态监测与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全程可追溯。同时,在各环节中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与操作规范,对原料采购、加工操作、储存运输等关键流程进行全程控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19.pd原版全文
2.3 协同治理原则
农产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者、流通商、加工企业、零售商、监管部门及消费者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各方应积极参与并协同治理。例如,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自查自律机制;消费者应增强食品安全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监督[4]。
2.4信息可追溯性原则
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需要实现信息的真实、透明与可追溯,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构建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及销售的全链条追溯系统,确保每个环节的信息记录可查询、可追踪、可追责。完善的追溯体系不仅有助于快速定位问题产品,还能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的信任感与消费信心[5]。
3农产品供应链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策略
3.1强化源头管理与生产标准化建设
针对生产种植环节的风险,应积极推广标准化种植与养殖技术,合理控制农药、兽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量,并引导农户使用绿色环保型农资产品;建立农业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土壤、空气、水源等环境要素的监控与治理,并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具体而言,通过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实现对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的智能监控与数据记录。推广“区块链 + 溯源”技术,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并以不可篡改的方式记录,确保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即具备可追溯性与高度透明度。引导农户使用无人机智能喷洒技术与精准施肥系统,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风险,建立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数字化认证体系。
3.2完善流通环节的信息追与质量检测体系
构建农产品信息追溯平台,实现对生产、流通、加工、储运及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实时记录与共享;积极推广应用区块链技术,提升数据的安全性与不可篡改性;完善质量检测体系与检测标准,严格规范产品的标签管理与信息标识,确保每个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过程均可追踪、可查询且在必要时可召回。具体而言,通过构建集成化的农产品流通追溯体系,将物联网、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信息追踪与风险预警;运用智能化物流系统实时监测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震动等参数,确保运输条件符合标准化要求;为打击掺假混装与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应建立“黑名单”与“诚信档案”制度,通过数字化监管手段与行业自律机制的结合,对不合规行为进行全链条记录与信用惩戒。
3.3加强加工与储运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推动加工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生产环境与操作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严格管控食品添加剂在加工环节中的使用,加强生产设备的清洁与消毒,以防止交叉污染的发生;在储运环节中,积极推广冷链物流技术的应用与规范化管理,确保易腐食品实现全程冷链运输,从而保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具体而言,在加工环节,引入人工智能检测技术与智能传感器,对原料质量、加工环境与成品包装进行实时监测与质量检测,针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建立人工智能筛查体系,其能自动识别可能存在的非法添加物或过量使用问题,推动“数字化标准化工厂”建设。通过数字化管理与自动化生产工艺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加工环节的安全控制水平;建立加工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确保上下游供应链的信息透明与高效联动。在储运环节,通过部署智能温控装置、射频识别标签与区块链技术,对储运过程中的温度、湿度、位置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控与数据记录,确保运输与储存条件符合相关标准;构建冷链物流大数据平台,实现对不同产品的分类管理与全程追,鼓励物流企业采用无人配送技术与智能仓储系统,以提高储运效率并强化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此外,引入全链条责任追溯机制,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职责,实现管理的精准化。
3.4完善销售环节的监管与消费者参与机制
强化销售市场的监管与准入管理,提高对农贸市场、超市、电商平台的检查频率与覆盖范围。鼓励消费者主动参与食品安全监督与举报,建立诚信激励与失信惩处机制,并完善不良记录通报制度;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化管理手段,提升监管效率与精准度。具体而言,构建涵盖超市、农贸市场、专卖店与电商平台的数字化监管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智能检测技术,实时监控市场销售行为与产品质量信息。建立消费者参与平台,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与网络查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随时查询产品的生产、流通与加工信息,从而实现从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督的转变。同时,引入社会共治机制,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不合格产品与违规销售行为,并对有效举报者给予奖励。
4结语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是一个涉及多环节与多主体的复杂系统性问题。通过对生产、流通、加工、储运和销售5个关键环节的风险识别与防控策略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仅依赖单一主体或单一环节的管理难以实现对食品安全全链条的有效控制。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与协同治理体系,加强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多方参与与责任共担,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吕亚博.供应链视角下食品安全风险控制[J].中国食品,2022(22):85-87.
[2]佚名.国家卫健委印发“十四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规划[J].中国食品工业,2022(16):12.
[3]黄霞.探讨供应链视角下食品安全风险防控[J].市场调查信息:综合版,2022(15):21-23
[4]张喜才.农产品供应链安全风险及应对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2(2):97-107.
[5]王若钢.农产品供应链食品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4(1):95-9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1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