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策略分析
作者: 孙宏奎Analysis of Qual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Food Safe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SUN Hongkui (Qianshan Market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Institute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Center), Qianshan 246300, China)
Abstract: Doing a good job in food safe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quality management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est resul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ciency offood safety supervis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food safe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food safe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and puts forward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trategyof food safe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system improvement, testing technology metho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ternal supervisionand talentteam construction,in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and accuracy ofinspection and testing result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industry.
Keywords: food safety;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quality assurance
当前社会大众对饮食的需求逐渐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外卖、预制菜等各类新型食品供应方式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众的饮食选择,但食品安全问题仍时有发生,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作为确保食品安全的有力手段,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逐渐进人大众视野,并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通过运用专业技术方法对送检食品进行定量和定性检测,可以全面精准地判断食品的主要成分,对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科学评估食品安全性,为有关部门执法和消费者维权提供依据,进而震慑和约束食品生产者的不法行为,助力消除食品行业安全隐患。然而现阶段部分机构在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再加上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等不够完善,最终导致检验检测质量不过关,难以及时有效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新时期,应当明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积极探索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路径,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强化检验检测质量控制,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检验要求。
1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质量管理体系探索起步较晚,各方面内容处于持续完善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①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完善。在机构设置方面,部分官方检测机构专业人才稀缺,检测设备配备不足,难以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监管,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仅能处理低门槛的快检任务,且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在食品安全标准方面,国内食品安全标准更新滞后,覆盖面较窄,许多食品品类安全检验存在空白,无法为检测工作提供科学指导[2]。 ② 检测检测技术方法和设备落后。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水平仍有一定落后,种类较少,检测灵敏度和精度较低。许多检测技术方法应用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食品安全监管需求。部分小机构实验室环境简陋,仪器设备陈旧,无法支持高精度检测工作的开展。 ③ 质量监督和改进机制缺失。多数检测机构存在质量监督机制缺失或不完善等问题,监督的覆盖面较窄,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长时间无法被发现和解决。 ④ 检测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整个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领域的优秀人才依旧较为稀缺,且集中于一、二线城市。中小实验室的许多工作人员并非科班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只会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检测,影响了检测质量。
2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策略
2.1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推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关键。
(1)优化专门检测结构设置。调查显示,官方检测机构的检测质量往往更有保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尽快建立官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明确机构职责,完善人员配置,协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工作[3]。鉴于高水平检测机构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要在每个地区都配备此类机构并不现实,且仅依靠官方检测机构来处理区域内的所有检测任务,工作量较大。因此,应当积极引入第三方力量,引导和支持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例如,官方对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授权,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手段扶持其发展,吸引人才和资金进入食品安全检测行业,鼓励技术创新,形成合力、弥补不足。面对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应当加强监管,严格把关机构检测资质,定期巡查实验室环境、工作流程、人员和设备配置等情况,并落实问责机制,对存在造假行为的检测机构进行公示、罚款、追究法律责任、责令退出检测行业等处罚。官方检测机构、行业协会与第三方检测机构还应当加强合作交流,分享行业信息和技术成果,促进整体检验检测水平的提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21.pd原版全文
(2)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更新速度。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是评估食品安全性的重要依据,对于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现代食品类型丰富多样,食品安全问题也更加多样和隐蔽。应当定期审核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补充完善新型食品类型的检测内容,明确关键指标阈值,使其更加符合现代食品安全的监管需求。同时要进一步扩大食品安全标准覆盖范围,把地方特色食品、深加工品熟食类等没有安全标准的食品纳人检测对象,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地方食品安全标准要坚持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为指引,保持基本一致,避免数据相互矛盾。
(3)完善食品安全追、召回等制度机制。食品生产、加工、存储和运输等各环节都可能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应当建立食品安全档案,完整记录食品生命周期中的详细信息,为食品安全溯源提供依据。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要积极参与其中,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报告,赋予食品“安全”身份,并协助分析食品生产流通各环节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4]。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检测机构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协助做好食品的问题分析、解决和召回。
2.2 引入先进检测技术
检测方法和设施设备是影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检测机构应当具备满足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需求的设施设备,科学运用技术方法,保证检测质量。
(1)检测技术运用方面。随着食品安全行业的快速发展,检验检测方法越来越多,用以满足不同食品检验检测多样化的需求。化学分析法、生物检测法、光谱分析法以及质谱技术等,每一种技术均有其独特的优势,其检测对象和范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要充分考虑检测食品类型、检测需求等,合理运用检测技术方法,确保检测效果。为了顺应食品行业发展趋势,要注重检测技术的研究创新,整合官方和第三方检测机构、行业协会等资源力量,针对食品安全监管需求优化创新检测技术,积极引进国际检测技术,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有关技术负责人应当组织相关人员,针对技术方法的运用编撰作业指导书,明确技术标准规范,包括抽样方法、设备参数设置、检测数据采集以及特殊情况处理等,确保技术方法的运用有章可循、过程规范[5]。
(2)检测设施设备管理方面。仪器设备属于实验室质量管理六要素中的“机”,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对于仪器设备的选择、使用、维护保养以及故障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应制订规范的流程和程序。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必须在设施设备规范运行的基础上开展。体系文件中应当准确描述仪器设备的使用标准操作,易于工作人员理解和使用。仪器设备多种多样,各自有着特定的管理要求。应当根据仪器设备的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并妥善存储,指派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设备的日常校准、维护保养和维修工作。每一次设备的维护保养情况和使用状况都应当详细记录在册,以便于进行监督管理
2.3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智慧化是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融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质量管理全过程各环节,革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效。近年来,我国开始引入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将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与实验室管理需求相结合,再造实验室业务流程,配备掌握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员,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检验能力和水平。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具备检验原始记录管理功能,可实现检测信息无纸化管理。电子化处理原始记录,配合系统数据分析、快速溯源、痕迹追踪等功能,辅助检测人员轻松完成各项检测数据处理工作,有效解决传统手工记录的弊端。借助信息管理系统,还能实现对仪器设备的信息化在线管理。工作人员可以登录平台查看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和使用信息,更加合理地安排仪器设备管理维护工作。
2.4建立内部质量监督和改进机制
内部质量监督和改进机制是推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质量管理体系持续优化创新的重要保障。质量监督涵盖人、机、料、法、环等各类要素,覆盖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关键活动以及各环节。要想确保监督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就必须制订完善的内部制度和程序。应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小组,配备足够数量的监督员,尽可能实现对检测活动的全覆盖监督。要突出质量监督重点,加大对检测活动关键环节、新上岗人员操作、上一阶段检测薄弱点等的监督力度,增加监督频次。一旦发现问题,要撰写质量监督报告,明确问题及其成因,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并及时上报,为管理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为了避免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应建立奖惩机制,对在管理体系优化方面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激发监督动力。
2.5 提升检测人员能力素质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在一定程度取决于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要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策略,面向各大院校和全社会选拔具有食品安全专业背景和检验检测技术能力的优秀人才,组建高水平专业化食品检测团队。要加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围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专业知识、检测方法、仪器设备规范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知识等设计培训内容,通过专家面授、集中学习、交流研讨等多样化形式,有计划、分阶段地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建立人才梯队,强化队伍质量管理意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质量管理是当下全社会的共同诉求,有助于提升食品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全面性和科学性,推动整个食品行业建立“安全第一”的生产导向,有效保障全民饮食健康安全。鉴于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质量管理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当持续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规范官方检测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设置,加快食品安全标准更新,健全食品安全追、召回等机制,夯实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基础。有关检测机构要加强检验检测质量管理,引入先进检测技术方法和设备,以满足各类食品安全检测需求;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质量管理有机融合,部署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检验检测工作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减少人为误差;建立内部质量监督机制,定期评估实验室环境、工作流程、人员等各方面风险,并改进优化;组建专业化检测队伍,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检测人员能力素质,从而不断提高检测工作质量,以“精准数据”赋能食品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喆,姚惠芳.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质量管理与策略研究[J].现代食品,2024(4):172-174.
[2]王鑫钰.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质量管理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24(5):155-156.
[3]陈乐平.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质量管理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J].现代食品,2022(9):113-115.
[4]赵磊.食品检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4(11):222-225.
[5]吕蓉蓉.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质量管理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J].现代食品,2022(20):149-15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2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