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食品质量监管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作者: 宋振国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od Quality Supervision in the Digital Age

SONG Zhenguo (Guangrao County Market Supervision Administration, Guangrao 2573oo, China)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digital age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food quality supervision.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chalengesand response strategies faced by food quality regulation in the digital age.Research has shown tha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food quality supervision urgently needs to improve technical support,optimize data management, update regulatory standards to meet the needs of emerging food formats,and enhance the technical capabilitie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ofregulatory personnel through multi-level professional training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cientificity of food quality supervision.

Keywords: digitalization; food quality supervision; food safety; digital regulation

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食品质量监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食品质量监管手段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在此背景下,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提升食品质量监管水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当前的监管体系尚未完全适应这些新技术的要求,急需在技术支持、标准更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因此,探讨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有效应对食品质量监管中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数字化时代加强食品质量监管的意义

1.1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借助网络呈爆炸式传播,食品的销售范围不再受地域局限,消费场景趋于多元化,线上线下融合的购物模式已成为常态。食品从生产源头到消费者餐桌的流转路径日益复杂化,这意味着一旦食品出现质量问题(如微生物超标、农药残留过量等),受污染食品将凭借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迅速扩散至全国各地,从而对广大消费者群体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通过加强食品质量监管,利用数字化的监测手段,如在生产环节安装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关键质量指标;在流通环节借助区块链技术确保信息可追溯,便能及时发现问题食品并精准召回,将健康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从而切实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权益[1]。

1.2推动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数字化时代加强食品质量监管不仅能够保障公众安全,还有助于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借助数字化监管体系,食品生产企业可以更加规范地进行生产管理,通过智能化生产线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全程监控。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生产过程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的信赖[2]。此外,数字化监管平台通过对海量食品质量数据的深度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为其提供决策支持,推动产品创新和升级。

1.3减少食品安全事故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监管为预防食品安全事故提供了更加精准和高效的解决方案。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下,食品安全事故常因监管滞后、信息不对称或监管盲区而发生。而数字化监管通过实时数据监控、智能分析和自动预警等技术,能够及时发现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异常情况。例如,通过传感器和大数据平台,监管部门可以实时监控食品的温度、湿度、储存条件等关键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此举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特别是在批量生产的情况下,数字化监管可以追溯到具体的生产批次,最大限度地减少问题食品进入市场的风险。

2数字化时代食品质量监管面临的挑战

2.1监管数字水平较低

当前,部分食品监管部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① 硬件设施严重不足,食品检测实验室配备的设备大多陈旧落后,如许多基层单位仍在使用十几年前的光谱分析仪,其检测精度与效率已无法满足当前需求,难以对食品中的微塑料、新型农药残留等新兴污染物进行精准识别。 ② 软件建设相对滞后,内部信息化系统呈现分散孤立状态,缺乏有效整合,导致各部门间的数据流通受阻,无法实现实时共享。

2.2监管数据管理挑战

随着食品行业全面迈向数字化转型,海量数据的涌现给监管数据管理带来诸多挑战。 ① 在数据采集环节,由于食品供应链涉及主体繁多,从农户、供应商到加工企业、零售商,各方数据记录标准和格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采集到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真实性难以保证。 ② 数据存储方面问题突出,目前监管部门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存储库,数据分散储存于不同科室和层级的服务器中,不仅占用大量存储空间,还极易因硬件故障、网络攻击等原因造成数据丢失。 ③ 数据共享面临重重障碍,各部门出于数据安全的保护以及利益壁垒等因素,往往采取封闭式数据管理,使得食品监管数据无法在跨区域、跨部门间实现有效流通,从而阻碍了监管部门对食品质量问题的全面把控,在面对复杂的食品供应链风险时常处于被动局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22.pd原版全文

2.3监管标准滞后挑战

数字化浪潮推动了一系列新兴食品业态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监管标准带来严峻挑战。以生鲜电商为例,其打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使消费者能够便捷地选购来自全球的生鲜食材,但现行冷链物流标准未能及时跟进,对于生鲜产品在运输、仓储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控制缺乏精细化规范,致使部分生鲜食品在运输途中出现变质和损耗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增加了监管工作的复杂性[3]。同样地,预制菜产业作为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新兴业态,其生产工艺复杂多样,涵盖原料预处理、组合烹饪、速冻保鲜等多个环节,而现有的食品加工标准未能充分涵盖这些新流程,特别是在添加剂使用范围、营养成分保留标准等关键指标方面界定模糊,致使监管部门在执法时缺乏明确依据,进而导致预制菜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竞争秩序混乱[4]。

2.4监管人员能力挑战

在数字化时代,食品质量监管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严苛要求。然而,当前监管队伍能力水平与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 ① 技术素养欠缺。多数监管人员对前沿数字化技术认知较为有限,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检测等新兴手段的应用方面缺乏实践经验。 ② 专业知识更新滞后。随着食品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原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如植物基人造肉、微生物发酵功能性食品等,但部分监管人员的知识体系未能及时更新,难以准确评估这些新产品的安全性与合规性。 ③ 复合型人才短缺。目前既精通食品专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法律法规的人才稀缺,这使得在面对复杂的食品质量监管场景时,无法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精准判断,制约了监管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应对数字化时代食品质量监管挑战的策略

3.1加快监管技术设备升级,提高食品质量监管数字水平

为了应对数字化时代食品质量监管面临的挑战,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提升监管技术和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① 食品监管部门应开展全面调研,精准掌握现有监管技术与设备的短板与不足,并依据食品行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制订科学合理的技术设备升级规划。 ② 应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同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例如,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以确保有充足资金用于引入先进的监测设备,如高灵敏度的食品成分分析仪,从而实现对食品营养成分、添加剂等指标的精准、快速检测。 ③ 引入智能溯源系统,利用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透明化追踪[5]。 ④ 要搭建实时监控网络,在食品生产车间、仓储物流中心等关键节点安装高清摄像头、传感器,借助5G技术实现数据实时回传,使监管人员能够远程实时掌握食品动态信息。 ⑤ 应构建智能预警模型,基于大数据分析食品质量波动规律,对潜在风险及时预警,从而全方位提升食品质量监管的数字化水平。

3.2搭建质量监管数据中心,优化监管数据管理模式

在数字化时代,食品质量监管的有效性高度依赖精准的数据管理。为了提升数据整合和利用效率,监管部门应积极搭建质量监管数据中心,优化现有数据管理模式。 ① 食品监管部门需整合内部各业务部门分散的数据资源,打破数据孤岛,搭建统一的食品质量监管数据中心,涵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及销售全链条信息。 ② 应建立严格的数据录入规范与审核机制,对食品企业上报数据进行交叉核验,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③ 应引入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分析工具,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助力监管人员精准识别食品质量风险高发区域、时段与品类,为精准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④ 强化数据安全防护体系,采用加密算法和访问权限控制等技术手段,防止数据泄露,保障食品企业的商业机密与消费者的隐私安全。

3.3调研新兴食品业态特点,填补监管标准滞后空白

食品监管部门应积极调研新兴食品业态特点,及时完善相关监管标准。 ① 食品监管部门应成立专项调研小组,密切关注食品科技前沿动态与消费市场趋势,及时捕捉包括预制食品、定制功能性食品等在内的新兴食品业态发展动向。 ② 应主动与科研机构、高校食品专业合作,借助专业力量深入剖析新兴食品的生产工艺、成分特性、营养价值等,全面评估潜在的质量风险点。 ③ 要联合本地餐饮行业协会、头部预制菜生产商与大型外卖平台企业代表,组织召开多轮次、深层次的标准研讨会议,围绕预制菜品的标识规范、质量分级以及网络外卖的配送服务规范等重点议题,广泛汇聚行业智慧,起草贴合实际且具有前瞻性的监管标准草案。 ④ 及时发布并宣贯新监管标准,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业态发展持续优化标准,确保监管不留空白。

3.4制订多层次培训体系,提升监管人员综合能力

数字化时代对食品质量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制订和实施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来提升监管人员的综合能力,是应对该挑战的关键策略。 ① 食品监管部门要依据监管岗位需求与人员技能短板,分层分类设计培训课程体系。针对基层一线执法人员侧重实操技能培训,如食品快速检测设备操作;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强化战略管理、政策法规解读能力培训[]。 ② 要丰富培训形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供学员自主学习;线下举办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班,邀请业内权威专家、实战精英分享经验,强化互动交流。 ③ 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交流学习活动,拓宽监管人员视野,促进先进监管经验的交流共享。

4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时代为食品质量监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加速技术升级、优化数据管理模式、完善监管标准以及提升监管人员能力等多方面举措,能够提升食品质量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监管体系的持续完善,数字化监管将更加高效、精准,能够更好地应对食品行业日益复杂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左敏,王菲,宋绍义,等:智慧 + 食品监管”发展历程、应用现状与未来方向[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24,42(3):1-10.

[2]李兆丰,刘炎峻,徐勇将,等.数字化食品在新时代下的发展与挑战[J].食品科学,2022,43(11):1-8.

[3]林媛.互联网视域下的食品监管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1(4):271-273.

[4]徐慧静,徐梦洁,孙亚范,等.预制菜生产过程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及监管措施[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4,15(11):1-8.

[5]那晶,牛钢,邵逸超.数字技术在品牌建设与食品安全监管融合发展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工业,2024(15):80-82.

[6]郑爱新.杭州:构建餐饮食品安全数字监管体系提升监管实效[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20(9):64-66.

[7]陈丛婧.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原则与措施[J]中国食品工业,2024(18):41-4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2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