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 蔡旭琴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0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ization System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CAI Xuqi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uangzho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540, China)

Abstract: China’s agricultural cold chain logistics market has broad prospects,but its standardization system has not been fully built.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chainlogistics in China,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the standardizationconstruction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ath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in China.

Key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standardiz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path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持续推动下,我国农产品物流行业呈现出稳定且积极的增长趋势。根据发改委公布的社会物流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52.4万亿元,同比增长 5.2% ,其中农产品物流总额为5.3万亿元,同比增长 4.1% 。这显示出我国物流行业的整体活力和农产品物流需求的稳健。同时,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为全球市场贡献了重要的份额,展现出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巨大潜力和竞争力。《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24版)》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约2928亿美元,其中我国市场规模约733亿美元,占比约 25% 。整体来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中物联冷链委在《2019农产品产地冷链研究报告》指出,国外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为 80%~90% ,而国内仅为 35% 、 57% 和 69% ;发达国家果蔬类食品的平均损耗量控制在 5% ,而国内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 11% 、 20% 、 8% 和 10% ;国内的断链比例也远高于发达国家,我国每年果蔬损耗价值高达100亿美元。

随着公众对高品质消费的需求日益旺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必然面临更大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已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提升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为此,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也应积极对标消费市场,为冷链物流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充足的保障,推动国内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接轨。

1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现状

1.1 政策规划

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要初步建成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标志着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进入系统性发展阶段。

2016年6月,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冷链物流发展的工作通知》,商务部评审通过10个省(区市)冷链物流实施方案。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下,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得到了极大助力。同年8月,商务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共同出台《关于开展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确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体系与探索建立农产品冷链流通监管机制。这一时期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开始进人加速发展阶段。

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要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这说明国家将持续加大力度推动冷链物流的发展,也表明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进入持续完善阶段。

1.2 标准化技术组织

在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国家层面主要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果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负责归口管理农产品冷链物流国家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进标准化工作实施(见表1)。

在行业层面,2016年原农业部成立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农产品全品类和全链条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在国际层面,2022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冷链物流技术委员会(ISO/TC315)国内技术对口单位。2024年6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成立ISO/TC315国内技术对口工作组,参与负责国际冷链标准制定工作。

1.3 标准研制

目前,我国在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正在不断推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冷链”作为关键词对现行标准进行搜索,以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标准作为统计对象,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国由省级以上政府部门主导制定的现行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共计139项(见表2),其中国家标准7项(见表3),行业标准16项,地方标准55项,团体标准61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53.pd原版全文

表2与表3中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现行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与整个冷链物流行业相比,数量差距明显。现行农产品冷链物流国家标准主要从果蔬、水产品、畜禽肉等三大品类对农产品冷链流通过程中的技术规范进行规定。而根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显示,现行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在农产品单品类的冷链流通技术规范以及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规范进行了补充规定。

总体来看,这些标准构成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以及提升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4 标准化试点

标准化试点模式通过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推动农产品冷链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升级,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4月,商务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复制推广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典型经验模式的通知》,公布了一批示范名单,包括4个示范城市与9家示范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福建省、四川省、青海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示范经验与模式涵盖农产品冷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农产品冷链流通信息化、农产品冷链流通集约化与构建全程农产品冷链流通链条等5个方面的17条经验和模式。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启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纳入了加工冷链、储运保鲜等相关标准,推动形成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典型。2024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新一批20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基地网络覆盖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1
表1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2
表2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统计 单位:项

2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标准体系不协调

我国现行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国家标准中缺少强制性标准。在当前的标准化体系下,行业市场容易出现鱼龙混杂现象,企业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的经营过程中执行国家标准的积极性也不高。同时,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产品种类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在缺少统一的冷链物流标准情况下,各地方标准容易产生冲突,如河北省的《水产品冷链物流操作规程》、湖南省的《水产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和江苏省的《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跨省市企业至少必须同时遵守2个标准,导致企业在管理运营中存在诸多不便[1。此外,相关标准的制定也存在数量不均衡情况,主要体现在冷链物流标准多、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少;流通作业规范多、技术应用规范少;服务规范多、评价规范少。

2.2 标准化实施条件不足

实施冷链物流标准化的3个条件包括完善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复合型冷链物流人才[2]。我国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距,冷链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冷链设施设备匮乏[3],反映出当前标准化实施基本保障的缺失。此外,当前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自动化和集成化的信息技术支持,企业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也未能对农产品实行实时追踪与监控,标准化实施难度增大。同时,冷链物流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高标准要求,包括掌握冷链技术、物流管理、食品安全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然而,当前专业人才的供给不足,导致标准化的实施和推广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2.3标准化实施监管机制缺失

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涉及多元化主体,物流体系错综复杂、信息不对称的行业壁垒始终存在[4,需要通过全链条、全过程的监管合作确保农产品质量。但当前我国缺乏权威的监管机构确保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的执行,监管机构间无法有效协调配合,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监管力度可能存在偏差,影响监管的公正性,也导致标准化实施的不一致性。同时,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来形成标准的约束力,对部分未能严格遵守既定标准规范的企业和从业者可能存在监管遗漏或难以准确识别的情况,这就可能导致农产品在冷链运输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也增加了标准化的实施难度。此外,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监管技术支撑,信息难以做到透明公开,同时缺失反馈机制,使得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处理与纠正。这不仅不利于强化公众的标准化意识,还限制了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及企业开展有效的监督工作,从而给标准化的推进带来了较大阻碍。

3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思路

3.1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为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提供科学指引。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应共同推动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的强制性标准的出台[5]。示范企业可以结合市场需求和示范实践经验,研制高于现行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并促进转化成地方标准。在标准体系的整体构建思路上,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的术语与定义、命名与符号等重要基础类标准,应率先展开研制;对于国内常用的预处理、储存、保鲜、包装、运输等与农产品冷链流通相关的通用技术规程类标准,应集中优先发布与实施;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较为缺乏的设施设备建设、运营维护、安全卫生管理等管理服务类标准,应持续开展意见征集工作,逐步开展标准立项和研制工作;对于国际标准,要加快吸收和引进先进经验,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5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