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作者: 李路莎

摘 要: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建设“绿色、优质、安全、高效”的都市型现代园林绿化产业体系是园林绿化行业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主要从绿色、优质、安全、高效等角度,简要分析北京食用林产品目前的质量安全现状,针对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标准落地、深化源头管理、提升绿色防控能力以及创新监督和服务工作等建议,以期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推动北京市食用林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与对策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Quality and Safety Risks of Edible Forest Products in Beijing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LI Lusha

(Forestry and Fruit Technology Service Center, Fangshan District Bureau of Forestry and Parks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Beijing 102400, China)

Abstract: 2024 is a critical year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green, high-quality, safe and efficient” urban modern landscaping industry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andscaping industry. 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current quality and safety status of Beijing’s edible forest produc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reen, high-quality, safe and efficien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circulation links, i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s, deepening source management, improving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ng supervision and service work,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consumers and promote the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Beijing’s edible forest products.

Keywords: edible forest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支持深远海养殖,开发森林食品[1]。食用林产品是指生长生活在森林中,且可供人类直接或间接食用的植物、动物、菌类及其加工品。据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2021年中国可食用林产品总量达20 334.36万t[2],2023年以经济林为主体的森林食物产量达2.26亿t[3],食用林产品规模不断扩大。

北京市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全国首个省级“国家森林城市”,蕴含着多元的食物供给体系。在北京市,食用林产品主要包含苹果、梨、桃、板栗、核桃、柿子、樱桃以及可食用的花卉和蜂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这些可食用的林产品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对可食用林产品的安全需求也愈发强烈。因此,完善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项目,强化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对保障林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森林产品走上餐桌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用林产品质量的安全观念也在不断加深。为有效推动北京市食用林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与规范化管理体系构建,国家与北京市已出台多部政策及法律法规,旨在稳步提高食用林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首度将食用林产品纳入其法规覆盖范畴。此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发布了《2023—2025年省级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计划》,该计划详尽阐述了监测指标的具体要求。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出台了《北京市林果花草蜂种业振兴行动方案(2024—2030年)》,积极践行于实践。北京市作为先行者,更是加大了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投入,积极开展“沃土”工程、老北京水果示范基地、蜜蜂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以及在顺义、房山、昌平、延庆等地开展花卉高端高效生产示范,为食用林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与支持。

2 食用林产品在生产经营中的潜在风险

相关政策的出台,无疑为食用林产品安全提供了保障。但由于产地环境复杂,重金属污染和生产中农药、化肥等不当投入,都会给食用林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问题与挑战。外加产品种类多,生产分散且规模小,很难达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标准,无形中又会增加食用林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

2.1 重金属污染

土壤中镉、铅、铜、汞、铬等重金属元素的过量富集,会对食用林产品的品质产生不利影响。曾艳等[4]研究发现,水果中重金属含量与同位点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汪碧玲等[5]在探究雷州半岛区域土壤-水果作物体系中的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时,发现水果作物与土壤间重金属含量整体呈现较弱的正向关联,这一发现暗示了重金属元素能够在土壤-水果作物生态系统内部发生迁移和转化。

2.2 农药的不当使用

在食用林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农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食用林产品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农药用量的持续增长及不恰当、不合法使用的现象日益严重,食用林产品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周密等[6]研究发现,北京市郊区的地表水体中检测到多种有机氯农药残留,尽管当前尚未对水质构成直接威胁,但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孙东泉等[7]发现,农药使用不当,会导致苹果树根系腐烂、落叶的情况。荔枝、杏、桃等水果是农药残留超标高频检出的水果。除此之外,送检蜂蜜样品中双甲脒多次被检出,且检出率居高不下[8]。

2.3 不规范硫熏

为便于食用林产品的保存,生产经营者会采用硫黄熏蒸的方法,来对产品进行干燥,此法尤其在中药材的保存运输中展现出显著优越性。在硫熏过程中,应当根据二氧化硫残留限量标准进行硫熏。研究发现,适当硫熏,并不会对百合科中药材的质量安全造成不良影响[9]。硫黄在中药材中的不规范使用,不但会改变其品质和药性,甚至还会对消费者健康构成重大风险[10]。以川白芷为例,马逾英等[11]对硫熏与未硫熏川白芷药材的镇痛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硫熏处理的川白芷未能展示出明显的镇痛作用,未经硫熏处理的川白芷镇痛效果表现突出。

2.4 添加剂超标添加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由来已久,随着现代食品加工工艺的改进和食品工业的蓬勃发展,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和使用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只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品种和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性是有保障的。近年来,水果制品的食用安全风险主要源自食品添加剂的超范围和超限量使用[12]。

3 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对策

3.1 推进标准落地

构建和完善食用林产品品质标准体系至关重要,需密切关注生产环境、加工流程管控及采收储存运输等关键环节,修订与强化现行标准。此外,推进国家级、行业级及地区级标准文献向全社会免费开放访问,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此基础之上,加大标准的普及教育与培训力度,实现标准内容的形象化表达,采用行业内相关人员易于接受且便于操作的方式,确保其通俗易懂、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从而将科学严谨的标准规范及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3.2 强化源头管理

强化源头治理,科学指引生产主体合理调整种植规划与栽培种类。加强新品种的选育,培育健壮树体,提高植株抗病、抗虫能力,逐渐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摆脱对农药、化肥的依赖。同时,加强繁育区的卫生管护,为花、果、蜂等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减少病虫侵染机会。

3.3 提升绿色生态防控能力

在农药的使用上,引导生产经营者依法、规范、科学使用农药、化肥。要对症用药,依据不同病虫害种类选择相匹配的防治药物;要做到按时、按量用药,实时关注病虫预警动态,根据实际发生和危害情况,及时喷施农药防治,将病虫发生控制在萌芽状态。对照农药使用说明,按照适用浓度喷施,不可随意加大用量。此外,应多种农药交替使用,避免或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

3.4 创新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

依托本地区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积极开展食用林产品重点区域、集中区域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监测工作,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对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地区,要加大跟踪督查力度,促进整改措施落实。此外,需重视并加强食用林产品的全程追溯管理,积极推进追溯系统的建构,确保生产记录得以妥善保存、产品流通路径清晰可溯,以及储运详情可随时查证。

3.5 健全组织机构

为确保食用林产品的品质与安全,要建立市级及区县级专门机构,由专业人员承担起日常监管任务。根据地方管理原则,构建一套由主管领导主导、相关部门及人员参与的责任链条,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职责,通过各级人员努力确保任务的高效落实。想要增强食用林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监管成效,就要建立一个运作高效、职责明确的组织机构,为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基础。这关乎监管系统能否及时对各类风险做出反应,能否在保障食用林产品的全面安全的同时,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鉴于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复杂性,必须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实现对食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监控与管理,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产品。在此过程中,要形成一套具体的管理机制,深化食用林产品全链条监管的透明度与执行力。监控体系需紧密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依托科技手段提高监管效能,如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与共享关键数据,优化监管决策过程。此外,必须通过培育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强化内部培训与外部交流,提升人员的职业能力及责任感,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监管挑战。

3.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确立并深化食用林产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必须考虑整体监管框架,并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为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可持续性提供有力保障。这有助于监管机制的稳固发展,对确保与提升监管效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监管体系建设的完善以及检测仪器设备的更新升级,核心是提高检测精度和流程效率,这可依赖于现有技术的革新,如利用先进的检测手段,缩短问题识别的周期,确保问题处理的及时性。技术革新是提升监管质量的关键因素,检测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是构建监管体系的人才基础。通过综合培训和技能提升,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队伍,为食用林产品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基础设施和技术革新的同时,必须注意在政策层面加大对食用林产品全链条管理的力度。食品安全监管不应局限于末端处理或事后检测,而应从源头严格控制和监管,包括种植、采摘、加工到销售等每一环节。全链条管控强调了预防优于处理的原则,旨在源头减少安全风险的发生。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在食用林产品全过程质量安全的实时监控和高效管理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加快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速度,提高了监管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