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作者: 刘春玲

食品检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0

作者简介:刘春玲(1978—),女,山东菏泽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食品质量。

摘 要:食品检测过程中存在采样方法不规范、样品保存和运输不当、实验室检测仪器设备精度较差、人员操作不规范、数据处理方法不科学以及检测报告不完整等一系列质量控制问题,严重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需要规范采样方法,加强样品保存和运输管理,引入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提高实验人员的专业水平,采用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确保检测报告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

关键词:食品检测;食品安全;食品控制;解决策略

Research on Quality Control Issues and Solutions in

Food Testing

LIU Chunling

(Chengwu County Market Supervision Administration, Chengwu 274200,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a series of quality control problems in the food testing process, including non-standard sampling methods, improper sample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poor accuracy of laboratory testing equipment, non-standard personnel operation, unscientific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and incomplete testing reports, 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testing results.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relevant departments need to standardize sampling methods, strengthen sample preserv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introduce advanced testing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experimental personnel, adopt scientific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esting reports, and better safeguard food safety and public health.

Keywords: food testing; food safety; quality control; solution strategy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保障食品安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关键意义。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食品检测是核心手段,合适的检测方法能够提高检测准确率,确保检测结果更加可靠。目前,虽然国家对食品检测进行严格把控,但在检测过程中无论是仪器还是人为操作都出现了许多质量控制问题。为此,本文深入分析食品检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提升食品检测质量,确保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奠定基础。

1 食品检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

1.1 食品采样方法不规范,样品保存和运输不当

采样是食品检测的第一步,也是检测的关键环节,采样方法是否规范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直接影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采样人员不熟悉标准操作规程,导致采样过程不规范。例如,在每次采样时,采样工具都需要进行充分清洁或消毒,但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规定操作,导致样品出现交叉污染。此外,采样部位选择不当、采样量不足或过多等问题也会导致样品不能代表被检测批次的真实情况,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

与其他物质检测相比,食品检测对样品的保存更加严格,如果保存不当,样品就会发生变质,导致检测结果失真。例如,某些需要冷藏或冷冻保存的样品,如果储存环境不符合样品保存要求,会导致样品中微生物滋生或化学成分变化,影响检测结果。此外,不同类型的样品对温度、湿度、光照等保存条件有不同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忽视了这些要求,采用最简单的保存方法进行样品保存,进而影响检测结果。例如,在检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时,由于维生素C是一种对光照、温度和氧气非常敏感的化合物,如果保存条件不当,很容易出现降解,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定保存。如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将采集的样品直接置于常温环境中,没有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维生素C会加速降解,这样会导致检测出的维生素C含量远低于样品采集时的实际含量,无法真实反映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这不仅影响科研和检测数据的可靠性,还可能对消费者和营养标签造成误导[2]。

1.2 实验室检测仪器设备精度较差,人员操作不规范

实验室检测是食品检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高精度的检测仪器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基础,但是高精度的实验仪器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为了降低成本,许多实验室仍然使用相对陈旧的检测仪器设备,这些设备虽然花费较低,但是在性能、灵敏度和稳定性方面都存在不足,检测结果容易出现偏差。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检测仪器正常运行,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但是部分实验室对设备的维护、保养重视不足,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此外,在检测前需要校准检测仪器,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实验室未能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频率对仪器进行校准,导致仪器的测量结果出现偏差。食品的检测项目不同需要选择的仪器也不同,但是部分实验室在仪器设备的选购上存在盲目性,仪器性能与检测项目要求不匹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例如,通常选择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食品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和脂溶性维生素,这是因为实验室中的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适用于检测挥发性或能够气化的化合物,而维生素C是水溶性物质且难以气化,气相色谱并不适合检测维生素C。而HPLC能够有效分离和检测水溶性化合物,如果工作人员对仪器了解不足,选择了GC检测维生素C,那么由于GC不适合水溶性化合物的检测,检测灵敏度会明显降低,无法准确测定食品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进而影响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决策[3]。

1.3 数据处理方法不科学,检测报告不完整

许多实验室在数据录入方面使用的方法依旧为手工录入,手工录入数据易出现输入错误,影响分析结果。在数据分析中采用的方法较为单一,没有利用现代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技术,基本上都是依赖简单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分析,而忽略了更为复杂的统计模型和多变量分析方法,结果解读不够全面,无法准确反映样品的真实情况[4]。

检测报告是食品检测结果的最终呈现形式,需要详细描述对样品的前处理方法、检测方法、数据处理过程,然而许多检测报告未能全面反映检测过程和结果。此外,检测报告缺乏与检测结果相关的补充信息和背景资料,结果缺乏详细的解释和分析,使得报告的读者难以理解检测结果的实际意义。在检测牛奶中的抗生素残留时,实验室的报告格式如表1所示。报告中没有详细描述样品的前处理方法,读者无法了解样品的处理和准备过程,报告仅提及使用HPLC检测,但没有说明具体的仪器参数、流动相组成、检测波长等关键信息,读者难以评估检测方法的可靠性。报告缺少对校准曲线的建立、背景扣除、定量分析等详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的描述,并没有详细解释和分析抗生素残留的数值结果,也没有提供相关标准或法规的对比,读者无法判断检测结果是否合格或安全。

2 食品检测质量控制的解决策略

2.1 规范采样方法,加强样品保存和运输管理

食品采样过程应包括采样工具的选择和使用、采样点的确定、采样量的控制等,采样人员要充分了解并严格执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一致性。建立采样现场监督机制,通过随机检查和实时反馈,确保采样过程符合标准要求。定期评估采样质量,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采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中,根据市场规模和布局,随机选择多个采样点,确保采样的全面性和随机性,工作人员应选择干净的采样袋、剪刀和手套等工具,在采样前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在采样过程中,佩戴手套,使用消毒后的剪刀剪取蔬菜样品,避免直接用手接触样品。

与运输公司和外部实验室等合作单位建立密切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共同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样品运输和交接流程,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安全性[5]。例如,在生鲜牛奶的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实验室应详细制定样品的保存和运输流程。在牧场采集的牛奶样品被立即放入冷藏箱中,温度控制在4 °C以下。运输过程中,使用带有温度记录仪的冷藏车,实时监控温度变化。到达实验室后,样品温度记录显示运输过程温度始终保持稳定,没有出现超过设定范围的情况。如果温度记录仪显示温度出现异常,运输团队应立即采取措施,增加冰袋,并在最短时间内将样品转移到备用冷藏车中,确保温度恢复到4°C以下,同时详细记录温度变化和处理措施,作为质量控制的参考。

2.2 引进先进检测仪器设备,提高实验人员的专业水平

实验室要全面评估现有的检测仪器设备,了解其性能、适用范围及技术水平。如果设备性能较差或技术已过时,则需要考虑引进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以期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分辨率和准确性,更准确地检测复杂食品样品中的微量成分。选择具有多功能平台的仪器设备,以应对不同类型和特性的食品样品的检测需求。例如,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参数,提高检测效率,并降低成本。对实验室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减少仪器的漂移和误差,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3 采用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确保检测报告的准确性

根据不同的检测类型和数据特征,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解读。完善数据报告,在报告内部详细地记录检测方法、样品信息、数据处理过程和结果分析等内容,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检测过程中的各个步骤,理解检测模式,提高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使相关部门和消费者信任报告。如果发现数据异常,要在报告中标记出来,让读者一眼就能观测到数据存在的问题。同时除了表格和文字的呈现方式外,还可以引入图片,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使报告的可读性更高,让读者在查看报告时更好理解。

3 结语

当前食品检测过程中存在采样方法不规范、样品保存和运输不当、实验室检测仪器设备精度较差、人员操作不规范、数据处理方法不科学以及检测报告不够完整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解决策略,检测机构要与运输单位和市场部门密切合作,确保检测过程的完整性,同时引入先进的检测设备,并对实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工作人员的检测意识,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在未来,食品安全检测需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不断完善检测设备,增强自身工作意识,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文静.食品快速检测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意义及策略[J].中国食品工业,2023(11):61-62.

[2]邓斯予,曹立民,隋建新.发酵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生物胺的控制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3,14(1):156-164.

[3]陈娴.食品检验检测中的质量控制和细节问题分析[J].中国食品,2022(20):82-84.

[4]魏爱云,张玉环,华洲,等.探析食品检测中的质量控制和细节问题处理[J].中国食品工业,2023(17):83-85.

[5]林筑,闫轶菲.影响食品检测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及控制策略分析[J].现代食品,2023,29(6):111-1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