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不尽的养心方法

作者: 王燕霞

今年有两个农历六月(闰六月),暑热似有绵绵不尽之势。在高温天气下,我们要防止“火热邪气”对身体造成伤害。因为心脏与火相对应,所以高温天气容易引发各种心血管问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需要注意防范,避免生活环境过于炎热,并且及时采取一些养生措施来调控“心火”,以便安全、健康地度过夏季。

● 重新认识“火”

1.中医的“火”与众不同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五行的“火”并非单纯指自然界中燃烧的火焰,更多是对人体生命活动,以及生理、病理变化的象征性表达。人体中不能没有火,它是阳气的体现,具有温煦、推动等作用。脏腑中有火,我们的身体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例如,有心火,心脏才能推动血液循环;有胃火,脾胃才能消化吸收食物,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有肾火,肾脏才能将体内的水分和废物代谢出去。

2.火盛为邪

虽然人体内的火是维持正常生理机能所必需的,但它并非越旺越好,要“以平为期”。《黄帝内经·素问》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内平和的火能化生元气,使人充满生机,而太旺的火会消耗、发散元气,导致气衰,火就变为了邪气。人体内的火随着季节的转换而出现盛衰的变化,夏季自然界的火气较盛,容易让人体内的火气过旺,引发诸多不适。

“暑”不尽的养心方法0
标题

3.“上火”有虚实之分

人体内火热太过,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症状,中医称之为“上火”,但这不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炎症”。中医认为,各脏腑都可能因火热致病,并且有虚实之分。

以心火为例,实火的症状通常明显和强烈:患者可能情绪容易激动,晚上难以入睡,或者睡眠质量很差。同时,患者的口腔问题也比较突出,如牙龈肿痛出血、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口舌干燥(即使喝水也难以缓解),还可能伴有口苦、口臭。患者的小便颜色深黄,尿量减少。虚火的症状相对隐匿和缓和:患者通常有低热的感觉,如手心和脚心自觉发热,体温可能并不高,但会持续存在。患者经常心烦意乱,入睡后容易出汗等。虚火和实火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调理,所以正确区分它们是非常重要的。

● 火与心血管疾病相关联

中医将心归为五行之火,因为它就像一团生生不息的火焰,推动血液在经络中循环流动,为各个脏腑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血液所到之处就能生发热量,维持生命活动,这种推动和温煦的作用,与火的特性格外相似。同时,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掌控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就像黑暗中的火焰,能够指引方向。

当心火过旺时,无论虚实,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心火过旺会导致血液运行加速,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大,可能引起血压波动,尤其是收缩压升高。此外,心火过旺还会扰乱心神,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表现为心悸、心律失常等。

在高温环境下,为了散热,体表的血管会扩张,导致心脏等器官的供血相对减少,这可能会给心脏带来负担,尤其是对于心肌缺血患者。热应激会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这会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心肌过度缺氧可能会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其心脏功能本就不足,如果再受到火热的影响,心脏需承担更大的工作量,可能会加重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症状。

气温升高,人体内的火气更盛,人体容易大量出汗,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电解质紊乱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引起心律失常等症状。出汗增多可能导致失水,甚至脱水,伴随而来的是血浆容量减少,红细胞和其他血液成分浓度增加,血液黏度增加和胆固醇浓度升高,这些都可能导致血栓栓塞,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夏季,人的情绪容易亢奋,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和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夏季的白天时间长,夜晚时间短,人们的睡眠质量可能会下降,这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使血管收缩和扩张失去协调,导致血压波动。

● 自然方式调控心火

1.饮食调理

大家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红色的蔬菜水果,如西瓜、番茄等,中医认为它们能清心火,还能补充水分和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等,也是降心火的好选择,它们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大家应少吃辛辣的食物,因为它们会助长体内的火气,刺激血管收缩,不利于心脏健康。

2.穴位按摩

大家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降心火和保护心血管的目的。

少府穴是手少阴心经的荥穴,具有清心泻火、安神的作用。当感到心烦意乱、心火过旺时,大家可以用拇指指腹按揉这个穴位,每次1—3分钟,以感到酸胀为宜,长期坚持可以滋阴降火,缓解心火过旺。

少海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合穴,有益心安神、清热散结、舒筋活络的作用。大家可以用拇指指腹点按或揉按这个穴位,力度由轻到重,每次3—5分钟,能调节心经气血,降浊升清,对心脏起到养护作用。

劳宫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具有提神醒脑、清心安神的功效。大家可以用拇指指腹按压这个穴位,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1—2分钟,能有效缓解心烦、失眠等症状。

3.规律作息

阴气盛则寐,睡觉是养阴的有效方式,而阴气可以制约火气。夜晚11点至次日1点是阴气最盛的时候,人应该进入睡眠状态,这有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气的滋养。如果阳气不能潜藏,就可能引起心火上炎。中午11点至13点是阳气最盛的时候,适当午睡可以滋阴降火、缓解疲劳,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4.情志调节

情绪波动与心火、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过度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久而化火,从而引动心火。火气过旺,对心血管危害极大,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等问题。因此,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是控制心火、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

5.运动去火

中医传统功法中就有专门去心火的“绝招”,如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八段锦第五式),通过躯干侧屈、旋转以强效疏通心肾经络,促进肾水上济心火,达到去除心火的功效,左右各做1遍为1次,每天早晚可各做3次。

所谓“心静自然凉”,混元桩(静功)也可以去除心火。作为站桩功法的一种,混元桩的外在动作是静止的,其精髓在于通过呼吸导引,引气下行,同时意守丹田,从而引火归元(归于肾和命门),达到安定心神的效果,每天可站桩0.5—1小时。

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功法虽然不针对心火,但其动作缓慢、柔和,配合深长的呼吸,长期练习可以平衡人体阴阳,预防某一脏腑“上火”。太极拳中的单鞭、云手等,以及五禽戏中的鹤戏,通过上肢大幅度开合,有助于舒展心胸、提升清气,间接帮助肃降心火。

传统功法贵在坚持,每天只要几十分钟的练习,就能获得显著的效果。

(编辑    池志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