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治“寒”与“瘀”,消除“宫寒”困扰
作者: 韩慧远专家简介

姜幼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情志病的中医药研究多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临床擅长治疗抑郁、焦虑、失眠、慢性疲劳等心身疾病。
盆腔是女性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容纳了子宫、卵巢等关键器官。由于女性生理结构的特殊性,这个区域容易受到疾病困扰,尤其是寒邪的侵袭。寒邪会导致气血凝滞,进而形成瘀血。寒邪和瘀血对女性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可能引发各种不适。夏季阳气旺盛,是中医“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期。利用夏季的温热特性,女性可以有效驱除体内寒邪,促进气血流通,化解瘀滞,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〇 寒瘀引起的盆腔困扰
1.“寒”和“瘀”是如何“勾连”的
当盆腔受寒时,寒邪会束缚气血运行,导致气血凝滞,逐渐形成瘀血。瘀血一旦形成,如同道路上的堵塞物,会阻碍盆腔的气血流通,使盆腔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滋养。盆腔器官若长期气血供应不足,功能会出现异常,表现为充血、肿胀,进而压迫周围组织和神经,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
2.盆腔困扰的具体表现
盆腔问题在不同女性身上表现出的症状可能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主要集中在下腹部和腰骶部。许多女性会明显感觉下腹坠胀,仿佛有一块沉重的石头压着,尤其在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劳累后,这种坠胀感会更明显,让人坐立不安。除了上述的症状,女性还可能出现其他一些伴随症状。例如,月经期间坠胀感会加重,月经量和月经周期也可能会发生变化。部分女性的白带会增多,其质地也可能改变,如变得黏稠、颜色发黄,甚至伴有异味。
〇 寒瘀从何而来
1.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首先,生冷食物是“健康杀手”。虽然食用生冷食物可能带来一时的爽快感,但它们进入人体后会消耗体内阳气。阳气不足,就无法温暖盆腔,寒邪就容易侵入,导致盆腔受寒。寒邪凝滞气血,使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形成瘀血。

其次,贪凉的问题不容忽视。夏季衣物单薄,这会让寒气更容易侵入人体。炎热的天气里,有些女性喜欢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寒气也可能通过皮肤和经络侵入盆腔。
最后,久坐不动是现代人的通病。由于工作原因,有些女性需要长时间坐着,缺乏运动,这会导致气血运行缓慢,盆腔的血液循环也会受到影响,血液无法顺畅流动,容易形成瘀血。
2.特殊时期的遗留问题
在经期,女性的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气血相对不足,抵抗力下降。如果女性不注意保暖,如穿单薄的衣服、吃生冷食物、接触冷水等,寒邪就会趁机侵入体内,使盆腔的气血凝滞,久而久之会形成瘀血。经期情绪波动大等因素也会影响气血运行,加重盆腔寒瘀的症状。
分娩过程中,女性需要消耗大量气血和体力,产后身体处于极度虚弱的状态,需要特别注重身体的恢复。如果产后不注意保暖,过早地吹冷风、洗冷水澡,或者居住环境潮湿寒冷,寒邪就会侵入盆腔,导致盆腔受寒。此外,女性的产后恶露若排出不畅,也会使瘀血阻滞在盆腔。
3.添乱的疾病因素
一些常见疾病也会导致盆腔寒瘀,如盆腔炎。一方面,炎症会引起盆腔局部充血、水肿,进而影响血液循环,导致瘀血形成;另一方面,长期炎症会消耗人体的阳气,使盆腔的寒气加重,最终寒气与瘀血相互结合,形成寒瘀。
又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导致出血,这些血液可能无法顺利排出体外,从而在局部积聚形成瘀血。瘀血堆积在盆腔,会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血液无法发挥温煦作用,进而造成盆腔寒瘀。
再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可能压迫盆腔的血管,影响血液循环,导致盆腔寒瘀。
〇 驱散寒瘀的中医妙招
1.中药调理: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中药可以从内部调理,治疗盆腔寒瘀,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直接作用于病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并且开出个性化的中药方剂。这些方剂大多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盆腔的寒瘀状态,缓解不适。温经汤是常用于调理盆腔寒瘀的方剂,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祛瘀的功效,适用于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病症。
中药调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购买药物服用。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用药的剂量、疗程和方法也可能有所差异。只有在医生的准确诊断和合理用药指导下,才能确保中药调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在服用中药期间,大家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艾灸疗法:点燃温暖、打通瘀滞
要祛除寒瘀,需要用温热的办法。艾灸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可以达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效果。对于盆腔寒瘀导致的各种疾病,艾灸疗法有很好的效果,而且操作简单,适合在家自行操作。
艾灸时,大家可以选择神阙穴、关元穴、气海穴等。具体步骤如下:将艾条点燃后,在距离穴位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让局部皮肤感到温热但不灼痛。一般每个穴位艾灸10—15分钟,直到穴位局部皮肤潮红。艾灸的频率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一般每周2—3次即可。艾灸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雾过大导致缺氧,同时要注意温度,防止烫伤皮肤。此外,孕妇、经期女性及有出血倾向的人群不宜进行艾灸。
3.按摩推拿:疏通气血、唤醒活力
气血不流动时,大家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部位来促进其流动,这样可以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消散瘀血,缓解肌肉紧张,从而减轻盆腔寒瘀的相关症状。
(1)小腹部:将双手搓热后,放在小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按摩时,大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用力过度而造成不适。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
(2)腰骶部:用双手手掌在腰骶部来回揉搓,从腰部按摩至骶部,以局部发热、舒适为宜。按摩时,大家可以适当加大力度,采用推、揉、按等手法,刺激腰骶部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腰骶部的酸痛和坠胀感。每次按摩约10分钟,每天进行1—2次。
(3)小腿部:腿部是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寒邪通常自下而上侵袭人体,按摩小腿部可有效促进气血流动,驱除寒邪、化解瘀血。大家重点按摩小腿内侧的肝经和脾经,以及小腿后侧的膀胱经,用指腹或手掌沿着经络的方向来回揉捏。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进行1—2次。
女性的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所以大家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当出现盆腔寒瘀的症状时,大家应该积极调理,并且从现在开始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盆腔始终处于温暖、通畅的良好状态。
(编辑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