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到中暑,这些错误不可犯
作者: 余海放 蒋臻在炎热的夏天,如果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或者进行剧烈运动,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可能会出现问题。人体的电解质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引发头晕乏力、胸闷气促等一系列身体不适,这就是中暑。很多人认为,中暑后只要多喝点水、在空调房里降温、休息一下就好了,但实际上,中暑并没有那么简单。
▲ 中暑有3种类型
中暑一般根据严重程度分为3种类型: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最严重的是重症中暑,可能发展为热射病,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等症状,但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果未能及时发现,也没有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或者患者仍然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病情就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轻症中暑。
(2)轻症中暑:在先兆中暑的基础上,患者出现体温升高、面色潮红、脉搏加速等症状,但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如果患者不重视,轻症中暑就很容易发展成重症中暑。
(3)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热痉挛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导致的四肢痉挛;热衰竭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精神萎靡,但体温不超过40摄氏度;热射病则表现为40摄氏度以上的持续高热,并且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等多器官系统损伤。其中,热射病是非常严重的一种中暑类型,病情进展迅猛,致死率很高。
▲ 高危人群要警惕热射病
目前学界认为,热射病主要是暴露于热环境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体温调节功能衰竭、体温不断升高而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的疾病。
高温、高湿的气候,以及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所以热射病又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
(1)劳力型热射病:主要是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夏天户外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劳动的健康人群,如运动员、建筑工人、外卖员等。
(2)经典型热射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通常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曾经有新闻报道,一些粗心的家长在炎热天气中将孩子单独留在封闭的车内,导致孩子患上热射病而不幸身亡。
▲ 行为不当易引发中暑
很多人都清楚,夏天的室外温度高,长时间待在室外容易中暑,很多人却忽略了一点:室内同样可能引发中暑。中暑有3个环境条件:高温、高湿、不通风。在每个人的家里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符合这些条件的环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厨房和无窗的卫生间。
除了外部环境因素,以下一些日常行为也容易导致中暑。
(1)频繁出入温差太大的环境:如果短时间内反复进出温差很大的地方,比如说,从很冷的空调房到很热的室外,又立刻从很热的室外到很冷的空调房,来来回回,两个地方的温差超过10摄氏度,有些人身体适应不过来,这可能导致中暑。
(2)乱吃东西导致拉肚子:夏天的食物容易腐败、变质,若暴饮暴食、怕热贪凉,就容易导致胃肠道受损,出现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情况。当呕吐、腹泻严重到脱水的程度时,身体的免疫力会急速下降,也容易诱发中暑。
(3)物理防晒过度:很多女性怕晒黑,出门前会做好完备的防晒措施,如穿长袖防晒衫,戴防晒口罩、面罩,打遮阳伞等。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人如果长时间把自己裹得密不透风,就很容易中暑。
▲ 中暑后的急救存在误区
遇到有人中暑晕倒、呕吐等情况,很多人会采取掐人中、喝藿香正气水、灌白开水等措施,但这些方法其实并没有人们想得那么有用,有时急救方式不当甚至还会起反作用。
(1)掐人中、抹清凉油:其主要作用在于让人快速痛醒,但这样并不能缓解中暑症状;在额头或太阳穴抹清凉油,主要是为了预防中暑,并不能用来治疗已经发生的中暑。
(2)灌白开水、喝藿香正气水:中暑后,人不应该大量喝白开水。在夏天,人会大量出汗,汗液已经带走了大量电解质,尤其是钠,这时如果只喝白开水,人有可能会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脑水肿。中暑后,人也不宜大量喝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主要用于阴暑(如空调吹多了引起的恶心、头昏等)和湿暑(长时间在闷热潮湿环境中出现胸闷、身重等),不适用于阳暑(烈日下引起的头晕、大汗等)。
▲ 中暑后如何正确急救
1.成人出现中暑症状这样做
(1)搬移:迅速把患者搬离高温场所,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患者平躺并解开其衣服扣子,松开或脱去其衣服,同时抬高其双脚。
(2)降温:用冷毛巾捂住患者的额头,也可用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擦拭其全身,然后用扇子或电风扇向其吹风,以加速散热。患者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后,应停止冷敷等强制性降温措施。
(3)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以为其补充水分,如淡盐水或小苏打水等,不宜让其饮用咖啡或酒精类饮料。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可急于为患者补充大量水分。
(4)促醒:如果患者已经失去知觉,可以按压患者的人中穴和合谷穴,使其恢复意识。如果患者的呼吸停止,应立即予以人工呼吸。
(5)转送:对于重症中暑患者,应立即将其送往医院诊治。等待救援期间,应使患者平卧,让其头向后仰,以保持呼吸道畅通。搬运患者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在运送途中,最好将冰袋敷于患者的额头、后脑勺、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以起到降温的效果。
2.孩子出现中暑症状这样做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对于外界温度变化的反应不够灵敏。他们的皮肤比较薄,汗腺数量少,排汗功能差,而且新陈代谢快,身体产生的热量多,所以比成年人更容易中暑。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体温升高、皮肤发红、不流汗、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中暑表现,处理方法与常规急救方法基本相同,唯一区别在于:在进行全身物理降温时,先用毛巾包裹冰袋放置在孩子的前额、枕下,再用低于体温2—3摄氏度的温水对孩子进行全身擦拭,尤其是腋窝和大腿根处需要反复擦拭。
炎炎夏日,大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待在高温、高湿、不通风的环境中,出行时尽量避开午间高温时间段,穿宽松、透气的衣服,并且做好防晒。不得不在户外作业或活动时,大家要注意身体状态,每间隔一段时间就到阴凉处休息、补充水分。大家要记住这些小贴士,科学防暑,让这个夏天少一些“烤”验,多一份清凉。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