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防开始,远离“恼人”的皮炎

作者: 段怡然

专家简介

从预防开始,远离“恼人”的皮炎0

李天举 郑州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皮肤病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性与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整形美容分会常务委员等。擅长疑难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黄褐斑、银屑病、白癜风、脱发、过敏性疾病(如难治性湿疹、荨麻疹等)等的诊治;各种面部性碍容性皮肤问题的综合管理、各种胎记(太田痣、血管瘤等)的激光治疗。

门诊时间:周一、周二全天

一年四季之中,皮肤暴露在外最多的时候当数夏季。在这个季节中,不仅有炎热的气候、毒辣的阳光,还有防不胜防的蚊虫和繁殖迅速的病菌,因此,恼人的皮肤病也会不期而至。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真菌引起的各种癣类疾病,还有湿疹、荨麻疹等过敏问题,都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皮肤出现皮损,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因为瘙痒、红肿、疼痛等不适,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让人产生严重的精神压力。那么,面对常见的皮肤问题,我们该如何预防和护理呢?

▎皮肤发炎,没菌也会“皮痒痒”

非感染性皮肤病是指皮肤上出现炎症反应,但不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类皮肤疾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通常与免疫系统异常或过敏反应有关。非感染性的常见炎症性皮肤病包括湿疹(或特应性皮炎)、银屑病、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

湿疹(特应性皮炎):是一种炎症性的皮肤病,其发生的确切原因并不完全清楚,但一般可归结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因素。从内因方面看,主要是特应性体质(易过敏体质)和敏感肤质(皮肤屏障容易受损),这类遗传体质因素是难以改变的,只能通过精心护理和调整生活方式逐渐去适应。从外因方面看,刺激因素、致敏物和某些微生物的暴露有可能诱发湿疹发作或加重原有病情,如受热、日晒、摩擦、过度清洗、酸碱刺激等;也可能患者原本脆弱的皮肤屏障受到外部损伤,导致致敏物和微生物更易进入皮肤而诱发炎症。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荨麻疹(病程<6周)和慢性荨麻疹(病程>6周)。其典型的皮肤表现为出现凸起的、粉红色或与皮肤颜色一致的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伴有明显的瘙痒、针刺或灼热感。荨麻疹发病原因复杂,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都可以诱发荨麻疹的起病,包括对食物、吸入物、药物等过敏以及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炎症反应等。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医生诊断时会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问诊和检查,为诊治提供依据。

接触性皮炎:当皮肤接触到刺激物或变应原时出现的一种反应,症状可包括丘疹、水疱伴有瘙痒、灼热不适感,形态各种各样;接触部位可能出现“湿疹皮炎”样的皮疹,且发病区域不局限于接触部位。目前,接触性皮炎主要可以划分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比较常见,它不是传统免疫学概念的“过敏”,而是由刺激物接触皮肤直接造成损伤,比如接触硫酸后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这种刺激反应和接触剂量有一定关系,接触的量越大反应越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一种延迟的超敏反应,皮肤接触到变应原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皮疹,很多化妆品、染发剂、贴膏、合金导致的“皮炎”都属于这一类。

▎皮肤病竟可能是“吃出来”的

有些非感染性皮肤病确实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有调查显示,偏食挑食、热衷大鱼大肉、不爱吃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不仅会造成肥胖,还会诱发B族维生素缺乏病,包括口角炎、皮炎以及干皮病。长时间高油高脂饮食会让人的脂肪代谢发生障碍,皮肤上会出现黄瘤病,常见的就是睑黄瘤。太多油脂分泌会增加头面部的皮脂量,为局部微生物感染创造条件进而损害毛囊,增加头皮屑、皮炎、脂溢性脱发的发生风险。另外,光敏性食物,如小白菜、柠檬、菠菜、油菜和芹菜等,吃完后若受到太阳光暴晒,容易导致光敏性皮炎。过敏体质者吃海鲜、花生、小麦、牛奶等易致敏的食物,易诱发湿疹、荨麻疹、皮炎等问题;人们在感冒和过度劳累时,摄入高蛋白质饮食更容易诱发荨麻疹。

经常在外吃饭,爱吃路边摊,饮食卫生差,可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从而诱发胃溃疡或慢性胃炎,同时也会增加患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的风险。令人想不到的是,没有注意吃相竟然也是引发皮肤问题的原因之一。当我们吃猕猴桃、芒果、香蕉、番茄等果蔬时,其皮内含太多过敏性物质组胺,接触面部皮肤可能会导致接触性皮炎或口周皮炎。因此,吃这些食物时应尽量“秀气”些,最好将果肉切成块或用勺子挖着吃;若果肉果汁粘到皮肤上,应尽快清洗干净,以免刺激皮肤。

▎生活护理好,皮肤不愁

三分靠治,七分靠养。日常精心的皮肤护理不仅是非真菌性皮肤病治疗的基石,更是缓解期防止病情复发的重要保障。

衣着方面,人们应尽量选择浅色、宽松的纯棉或莫代尔面料的贴身衣物,而非毛绒、蚕丝、化纤面料,以免诱发皮肤刺激或接触过敏。洗衣时须漂洗彻底,避免用消毒液长时间浸泡,以免因物质残留而刺激皮肤。夏秋季衣物汗湿后应及时更换,避免穿着湿衣物,以免摩擦刺激和增加微生物感染机会。饮食方面,在疾病发作期应避免刺激性食物摄入,忌饮酒。如有明确诊断的严重食物过敏,须尽量避免摄入;但不主张盲目忌口,以免造成营养不良。居住环境应保持清洁、凉爽和通风;室内温度应尽量保持在26℃以内,以免受热出汗,汗液浸渍会损伤皮肤屏障;同时要避免湿度过高,以免影响汗液蒸发,增加皮肤霉菌等滋生的机会。经常接触皮肤的抱枕、毛绒玩具等应经常清洗,家中饲养的动植物须尽量避免放在卧室内。

清洗皮肤可降低皮肤微生物数量并预防继发性感染,日常可以直接使用清水冲洗,或使用温和的沐浴露;不可过度擦洗,还要避免用过热水洗澡、长时间泡澡和频繁搓澡。洗完澡之后,只须用柔软干净的毛巾轻轻拍干皮肤,避免反复摩擦;皮肤擦干后须在3分钟内涂抹润肤产品以保湿,这样可有效增加皮肤滋润度并帮助皮肤屏障修复。润肤露、乳液类产品对湿疹患者来说,往往滋润度不够,无法起到保护作用,建议湿疹患者使用维生素E乳膏、尿素乳膏等。

从预防开始,远离“恼人”的皮炎1

此外,在夏季阳光强烈的情况下,外出时应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帽子、穿长袖衣物、涂抹防晒霜等,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刺激和伤害。紫外线不仅会导致皮肤晒伤,还可能加剧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疾病的症状。

除了外部环境的防护,内部的身体调节也非常重要。夏季由于高温,人体容易出汗,失水严重,因此要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同时,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果蔬、坚果等,有助于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已经出现皮肤症状的人群,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才是关键。不要自行滥用药物或随意更改药物剂量,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并发症。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休息也有助于皮肤的恢复和疾病的预防。

总之,夏季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节,但通过合理的饮食、穿着、居住环境和身体调节,以及必要的医疗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些非真菌性皮肤病,保持皮肤健康。

(编辑    姚宇澄、黄奕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