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护脾胃,季节更替不受邪
作者: 刘丽娟专家简介

虞 舜 医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医文献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方向带头人。从事中医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30余年,注重理论与临证的结合,擅长治疗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失眠、痛风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等。
门诊时间: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每周四下午。
立秋过后是一个气候混乱的时节。一方面“暑湿”未清,从节气上看此时刚刚进入秋季,天气会转凉,但受地理条件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气温还会反常升高,出现“秋老虎”,一般会持续半个月甚至更久,“秋老虎”不走,暑热和湿邪就不能完全清除。另一方面,日照时间开始变短,冷空气活动渐渐频繁,云量减少,使地表热量难以积蓄,昼夜温差大,人体调节不当则易感染“风寒”;同时暖湿气流退场,干冷空气进入,造成空气湿度低,“秋燥”开始显现。如此特殊的夏秋之交,中医称其为“长夏”。暑、湿、风、燥、寒五种外邪交互为患,增加了这个时期疾病的特殊性,最常见的就是脾胃功能的改变。《黄帝内经》说“脾主长夏”,此时我们尤其要关注脾胃疾病,从脾胃进行养生。
正确认识中医的“脾胃”
正确理解“脾胃”是顾护脾胃养生的基础。中医理论中的“脾胃”和西医的“脾胃”是不同的概念。西医的“脾胃”指的是脾和胃这两个器官,具有不同的解剖形态以及各自不同的功能,胃主要是容纳和初步消化食物,脾是一个淋巴器官,参与免疫活动;而中医的“脾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包括了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胰腺等多个器官,某种程度上可以通俗理解为整个消化系统。但更合适的理解是从功能上认识中医的“脾胃”,中医的“脾胃”有很多功能,从消化方面看,最主要的功能是升清和降浊。
脾胃是人体的“枢纽”
中医认为饮食由胃到肠,通畅下行,这是胃主降浊;饮食的营养物质和水液通过脾向上输送到心肺,进而输布全身,这是脾主升清。降浊和升清相辅相成,一边升一边降,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过程,饮食中的营养物质才能化生气血,供应其他脏腑和肢体。因此,中医才会有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和“后天之本”的说法。元代罗谦甫曾说:“人身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又必赖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若脾胃之气一伤,则四脏皆失其所”。意思是中医视脾胃为人体最终要的“枢纽”,一旦气机紊乱,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则百病丛生;而治病(或养生)也须常以脾胃为本,调畅脾胃气机,升降通顺,疾病(不适症状)自然就能治愈了。
四类人容易脾胃不适
肝郁人群:急性子、常发脾气
原因:肝参与调畅人体气机,与胃彼此影响。性子急、常发脾气、容易生闷气的人,常会出现肝郁气滞的症状,肝气不畅也会影响胃的功能,导致浊气不能下降,产生反胃、恶心等症状。
缓解方法:用疏肝理气的食物或药物使肝气条达,也可以用和胃降逆的食物或药物让胃气顺利向下。这类人平常可以适度运动,如快走或慢跑等,以放松心情;饮食方面推荐饮用陈皮茶或玫瑰花茶等理气、疏肝的茶饮。
伤食人群:吃的时间、方法不对
原因:吃太饱、太快或太甜、太油腻,中医都认为属于饮食不节,会给脾胃带来严重的负担,容易造成饮食停积,影响脾升清和胃降浊的功能。伤食人群的常见表现为胃肠蠕动减慢(脾胃气虚),从而引起腹胀、消化不良、反胃、恶心等症状。

缓解方法:服用消食导滞的食物或药物,如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等,化解积聚在胃里的食物。平时尽量选择好消化的饮食,如果正有脾胃不适的症状,要避免咖啡、茶等刺激性食物,清淡饮食、细嚼慢咽、饭后慢走,睡前2小时不可进食。
湿热人群:压力大、易疲倦
原因:脾喜燥恶湿,身体内的湿排不出去,会阻碍脾胃运转。气不能升降,就会堵中间,引起腹胀、恶心、便秘等消化不良症状;有时气不能向下,就会向上逆冲,出现反胃、嗳气、反胃等症状,以及胃食管反流病。
缓解方法:吃些除胃湿、清胃热的食物或药物,如扁豆、冬瓜、苦瓜等,改善脾胃的湿热状况;或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补养脾胃,强化脾胃功能,排除身体多余湿邪。
脾虚人群:体力差、容易累
原因:这类人通常是久病之后,或长期坐着缺少运动,人体气力不足,脏腑功能较弱。脾虚多见于肥胖患者,体力较差、容易累,讲话声弱无力,也容易流汗。
缓解方法:服用补脾益气药,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黄芪,以促进胃肠蠕动;平时须多运动锻炼身体。
(编辑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