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东坡书院怀古

作者: 艾光

我从三亚返回海口的途中,特地游览了儋州市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始建于北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是苏轼留下的重要遗迹之一,其前身是“载酒堂”,以《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命名,是苏轼贬谪至儋州时居住和讲学的场所。现保存有载酒堂、东坡祠、钦帅堂、钦帅井、望京阁、陈列馆、东坡铜像、春牛石雕,以及大量的珍贵文物、字画、碑刻等,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胜地。

1000多年前,海南是个流放之地,气候恶劣,暑热潮湿,蚊虫鼠蚁多,极大地影响人们居住生活,更别提去那里旅游了。别人被贬谪远离故乡,不是郁郁寡欢,便是积怨成疾。苏轼却贬到哪里就玩到哪里,完全没有为此苦恼抱怨过,反而像是游山玩水,顺便在当地展开基础建设。他被贬到黄州时,没钱吃牛肉和羊肉,就把有钱人眼里“低贱”的猪肉拿来研究东坡肉,还自己酿酒。不熟悉的人还真以为他吃遍山珍海味,把自己养得很健康。读他的诗,哪里有半点困顿、穷困,全是豪放之气、肆意快活。“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那时他被贬到惠州,在十分遥远的南边,却说自己吃荔枝上了瘾,不介意长期留在岭南,已经不想回去了。当时朝中看苏东坡不顺眼的官员本来就嫉妒他的才华,费尽心思陷害他,却看他快活得像神仙。因此,他被一贬再贬,越贬越远,最终到了海南。那时的苏东坡已经62岁了,还要长途跋涉,先到雷州再渡海去儋州,他很可能在路上就会离世。

儋州东坡书院怀古0

当时海南岛十分荒凉,处于没有开化的原始状态,民风非常淳朴。朝廷虽然给他安排了官职,但不允许议政,也不许居住在城里,让他住在桄榔林中。苏东坡的仰慕者黎子云等人发动民众为他盖了房子,让他居住、讲学。苏轼居儋州的3年期间,他躬耕自处、苦心劝农、移风易俗、敷扬文教……他把中原文化带到了海南,劝导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苏轼靠着乐观豁达的性格和过人的才能,对海南的开发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琼之有士,始乎儋;琼之士,亦莫盛乎儋。”明代进士唐胄曾用这句话高度评价了儋州好学重教的传统。在这里,碑刻、名家字画、名匾,都是东坡书院的精华所在。

儋州东坡书院怀古1

我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东坡旅游区门楼,只见游人如织,人们有序地排队购票进入景点。

东坡书院的入园方式很特别,如果你能熟练背诵5首苏东坡的诗词,就可以免费参观游览。有一群中学生正在争先恐后地背诵东坡诗词,让我尚未进入书院就感受到了浓烈的书香气息。

东坡书院风景优美,景色宜人。进入游览区,只见湖水清澈荡漾,水中荷花含苞待放。玉石雕栏栈桥曲径通幽,走过栈桥就看到载酒堂造型古朴,气势雄伟。进入载酒堂,正中雕塑展现了东坡先生与友人高谈阔论的场景,还有东西两处小院记载着苏轼在海南生活的点点滴滴。当时海南的水十分苦涩,东坡亲自挖井,名曰“钦帅井”,井水清澈甘甜,从此解决了当地百姓的饮水问题,这口井至今还有十分甘甜的清水。

参观了东坡书院,我感悟良多。苏轼集诗、词、文、书、画于一身,堪称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但他从不恃才傲物,在官场不与恶吏为伍,不与污浊同流,因而3次被贬,却仍能心胸豁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视民众如袍泽,深得百姓爱戴。苏轼名垂千古,实至名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朗朗书声在书院里响起,我恍惚看到苏轼当年开堂授课的情景……

(编辑    黄奕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