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精致饮茶,现在可以学了
作者: 曾园中国千年饮茶史中,有不少妙人。他们用精彩文字记录了大量饮茶的精致方式。最近有本书搜集了其中精粹之作,这本书的名字是《跟着古人学品茶》,副标题是“中国最美茶诗”。这些诗人是王昌龄、刘长卿、皎然、白居易、刘禹锡、杜牧、苏东坡……他们一生都在喝茶并写下那些极美的茶诗。还有一点不易觉察的是,他们非常熟悉前人饮茶的诗文,所以他们拥有了长久深厚的传统,自己也成了其中传承的链条。
作者杨多杰是爱茶人,专业是历史文献学,解读古籍不是难事,这两者让他复原古人茶生活成了可能。
先说印象最深的几点,作者敏锐地发现唐代茶诗中出现了“炒”字,说明唐代就有炒茶,不一定要等到明朝才出现。其次,宋代并不是全民点茶,各地仍存在煎茶。第三,今天陶渊明的形象洒脱飘逸,但在陆羽好友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中,陶渊明则显得不够高明: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陶渊明有名句“采菊东篱下”,因此“东篱菊也黄”显然是与陶渊明商榷。“俗人多泛酒”表面没点名,但陶渊明在诗中过于频繁地描述喝大酒的形象已呼之欲出了。“谁解助茶香”指明了另一种更清明的生活观。
具体到那些拥有奢华生活方式的仕官,他们的饮茶方式是怎样的?王昌龄的《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一诗中这样写:
削去府县理,豁然神机空。自从三湘还,始得今夕同。旧居太行北,远宦沧溟东。各有四方事,白云处处通。
全诗虽写“茶宴”,但诗中没有一个“茶”字。重点是喝茶前的心理调适:“削去府县理,豁然神机空。”意思是喝茶前要忘掉职场上那些事儿,否则没法喝茶。喝茶之后,虽各做各的事,但能感觉到“白云处处通”。飘逸的白云是每个人都能找到的洒脱良伴。
无独有偶,刘长卿有一首《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与之非常相似:
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
同样是告诉我们喝茶前放下“机事”,饮茶后都领悟到“白云”对我们的启迪与抚慰功能。
普通人如何饮茶,因人而异。
女官鲍君徽少为人知,但《东亭茶宴》的确是极好的诗: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杨多杰解读非常到位:鲍君徽笔下的东亭茶宴,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综合性雅集。
作者进一步为我们普及,古代的知名雅集有汉代的梁园雅集、西晋的金谷园雅集、东晋的兰亭雅集、宋代的西园雅集等。雅集不同于一般的会饮,总要有一个因由。大体而言,逃不出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这八个字。
至此,我们明白了,今天的雅集聚集的名人再多,空间再美,器具再贵,雅的程度也有限。当然,我们也明白今后的茶会应朝哪个方向走。
没有鲍君徽那么敏感的更普通的人如何品茶?裴度在其《凉风亭睡觉》一诗中有示范:
饱食缓行新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
诗人描述的是放松自己去感受“风声”的闲适境界。大多数人感受能力有限,但放松心情去听风声是可以学的。“这首《凉风亭睡觉》之所以是精彩的茶诗,是因为诗人不费力去写应该如何操作茶事,而是点透了应以何种心情对待茶事。”
但裴度毕竟生活安逸。红尘中的凡夫俗子如何从一盏茶中得到益处呢?
太守杜牧即使在病中,也能感受到茶带来的澄明心境:
笙歌登画船,十日清明前。山秀白云腻,溪光红粉鲜。欲开未开花,半阴半晴天。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
宰相李德裕得到名茶,不愿暴殄天物,深思熟虑之后,他心中最佳饮茶方式是这样的:
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还有没有更普通的饮茶方式?杨多杰推荐我们欣赏白居易的饮茶方式。他在《睡后茶兴忆杨同州》一诗中坦承:
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今朝餐又饱,烂熳移时睡。
昨夜喝得酩酊大醉,起床后暴饮暴食后躺倒又睡,这不是大俗人的写照吗?但接下来,他用茶来治疗自己:
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通过行茶,赏器,守火,观水等一系列动作,白居易沉静下来,将魂招了回来。但喝了好茶,仍有遗憾,没有懂茶人“杨慕巢”一起喝茶,快乐减半。想更好地喝茶,就只能期待下一次了。
说了各类人的喝茶方式,作者选了一首诗批评错误的饮茶方式。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里面有如下四句: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一些沽名钓誉之辈听说西山兰若寺出好茶,但他们却不知珍惜。本该用好水,他们却只打“砖井”之水。本该用好器,他们却只拿“铜炉”煎煮。结果自然是风味大减,格调全无。看来不会喝茶的人古今完全一样。
复原千年传承的茶生活并能做到栩栩如生,委实不易。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饮茶方式,层次丰富,美不胜收。将此书作为指南,提高我们的生活内涵,应该说是不错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