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窑火不绝,把泥土塑成诗

作者: 闻彦

五百年窑火不绝,把泥土塑成诗0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在哪儿?很多人无法一下子说出答案。它不在德化,也不在景德镇,而在以武术闻名的佛山。佛山不仅走出了黄飞鸿、李小龙、叶问,它还是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更是广府文化发源地。在佛山石湾镇的南风古灶,一条龙窑烧了五百年,以“世界保存最完好、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传统柴烧龙窑”载入基尼斯世界纪录,这尊“活化石”,亦诉说着佛山古老的制陶史。

五百年的古灶

窑火不曾断绝

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佛山石湾已悄然开启其陶瓷烧制的辉煌历程,贝丘遗址便是这段历史的最初见证。在唐代,石湾的陶瓷生产已初具商品化规模。至宋明,规模化、系统化的陶瓷生产模式铸就了独特的地域产业风貌。《明诗综》中赞誉“石湾瓦,甲天下”,彰显了石湾陶瓷业的显赫地位。

清代,石湾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其精美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更借由“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风,远销海外,声名远播。彼时,石湾坐拥107座龙窑,岁月流转,今仅余三座遗址,其中南风古灶就是最古老的龙窑之一。

立于南风古灶前的广场,两条传统柴烧龙窑——南风灶与高灶映入眼帘,它们历经风雨,窑火依旧旺盛。在多数人的认知中,灶台常与炊烟袅袅相连,但在石湾这片南国陶都,古灶则是陶瓷艺术的熔炉。

南风古灶,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全长约35米,顺山势而建,向南延伸。夏日时分,凉风自南而来,因此得名。紧邻其旁的高灶,较南风灶晚建几十年,其命名则源于龙窑背后之高庙,窑主寄望其能承继高庙之香火,故名“高灶”。五百年来,这两座龙窑薪火相传,坚持采用传统柴烧技艺,使陶器之美,历久弥新。

古朴的红砖墙,被岁月熏黑的木梁,透光的瓦顶,以及那斑驳的拱形土窑,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来自远久时光里的“古”味。忽然转身,又会看见匠人随意搁置的工具、休憩时的竹椅以及备用的新鲜柴火。在这长长的龙窑内,演绎了五百年的时空交错,令人恍若穿越。

古灶之尾,有一株古榕扎根岩壁,树根基本上已经包裹住原本的岩石,贯穿了建筑物。据《佛山市古树名木图集》记载,此榕树已逾四百三十岁。南风古灶窑火不断,古榕树也愈发茂盛。它宛如一把擎天巨伞,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1000℃里新生

一色入窑幻万彩

泥土,作为自然界无私的赠予,亦是艺术创造的起点。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利用,南风古灶每月烧制两窑,陶艺匠人们以古法柴烧技艺,将心血之作付诸火焰的洗礼。整个过程遵循传统,以木材为燃料,人工监控火候,精准添柴。

龙窑柴烧,融合了体力与经验的双重挑战,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装窑时,窑工们小心翼翼地将陶瓷坯体安置于窑腔,利用硅板、匣钵等工具保护,再以耐火砖封闭窑门。接着从窑头炉口添柴点火预热,以精密温度计监控温度变化,直至理想状态方止。

烧窑阶段,更是对窑工技艺的极致考验。他们需在火眼处精准投入细棒状木柴。通过观察火焰色泽及制品状态,再灵活调整投柴节奏,确保火候恰到好处。

900℃-1300℃,是南风古灶赋予泥土灵魂的温度。窑尾烟囱排出热气,形成负压,促进气流循环,提高热效能。据当地陶艺人介绍,陶土蕴含的微量铁质,在干度高温的催化下,转化为三氧化二铁,此物质具有净化和软化水质的功能,所以用南风古灶的柴烧茶器喝茶,茶汤尤为清冽甘甜。

陶器经三日高温淬炼,变得坚固而明艳。窑门开启,一系列精致的陶瓷艺术品展现在眼前。柴烧技艺的奥秘在于温差造就的多样质感。取两壶相较,不难发现,于窑室前端烧制者更显润泽,虽成功率仅有三四成,代价不菲,但一旦成功,其品质卓越,光泽耀眼,柴火留下的独特灰釉更是其标志。柴烧之美亦伴挑战,搜集一套色彩协调的特殊柴烧茶具,往往需耗费时日。

凝视这些独一无二的手工柴烧陶器,每一抹色彩、每一道纹理都是自然的杰作,展现了质朴、厚重的韵味和不屈的风骨。正如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唯一,拥有独特价值与使命,每一件陶器也是匠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珍藏。

当陶遇见茶

茶汤入口分外甜

南风古灶,往小了说,是一处古窑;往大了说,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可以买陶、制陶的文艺小村,陶艺、剪纸等工匠、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的工坊藏在巷陌之中。村里还有马槽瀑布、古瓦瀑布、大缸瀑布等陶艺造景,成为一个个国风街拍的完美片场。

南风村完好保留了岭南古韵,岁月在青砖黛瓦、趟栊门扉上镌刻下斑驳的痕迹。漫步于明清古建筑群落,狭长巷弄间,院落繁花似锦,景致更迭,令人目不暇接。透过半掩的门扉与明净的窗棂,琳琅满目的茶具与雕塑错落有致地陈列,展现着匠人的精湛技艺。陶艺家们沉迷于泥、釉、火的奏鸣,在这里扎根生长,将泥土塑成诗。

随意走进一间屋子,柴烧陶瓷独特的视觉冲击扑面而来。茶杯、盖碗等器物胎壁厚、釉层厚,显得古雅。表面釉色丰富,流光溢彩,有一种深邃、耐人寻味的艺术感。据一位匠人介绍,由于烧制过程中要不断加柴,温度时高时低,火候的微妙变化造就了陶器表面的气泡层次,赋予其独一无二的韵味与生命力。

村落间散落着多家“宝藏”茶舍,不仅售卖茶叶与陶瓷艺术品,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打卡”。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一杯清茶,几缕“猫影”,便是最惬意的时光。猫儿或轻蹭脚边,或蜷缩成团,与茶香、琴声交织成一幅温馨画面,所有的疲惫都随之消散。

茶与陶,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提升了陶器的文化内涵。“坐看庭前花开花落,笑看天边云卷云舒。”窗外镬耳墙疏影律动,瓦下俏茶宠形态各异。檀香袅袅处沏壶清茶,琴声悠然至宠辱不惊。无论是外界的自然风光,还是室内的用心布置,都让人赏心悦目,喝出茶外之香。

责任编辑/吴少宇 美术编辑/李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