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饮茶,记好三秘诀

作者: 初空

三伏天饮茶,记好三秘诀0

三伏天,暑气汹涌而至,用“温风如汤”来形容其给人的感受恰如其分,暑热溽闷,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肌肤难以觅得一丝清爽。在这伏天里,人体因大量出汗易导致盐分与水分流失,因此,及时补水尤为重要。同时,酷暑也常使人心情烦躁、疲惫不堪、食欲大减,此时,几杯清茶下肚,不仅能缓解不适,还能让心灵归于平静。那么对于爱喝茶的茶友来说,三伏天饮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壹 去性存用

茶叶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夏日品茗,较之于单纯饮水,更能解渴生津。功夫茶虽以小杯细品,却在不经意间让人摄入大量水分,实为伏天补水之妙法。伏天饮茶,宜选择性质温和的茶品,如老白茶、红茶、黑茶、熟普及陈茶等,它们有助于发汗祛湿,滋养脾胃。

夏日高温,人体易出汗,而大量排汗会加速钾元素的流失,导致倦怠、头晕、食欲不振及精神不振等。而茶叶,尤其是绿茶,富含钾元素,既能消暑降温,又能补充钾元素,同时提供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氨基酸。

不过,绿茶性凉味苦,过量或浓饮可能会损伤脾胃阳气,产生不适。因此,可选用武夷岩茶、红茶等性质温和乃至偏温的茶品替代。若偏爱绿茶,可通过减少冲泡量并加入枸杞、陈皮等性温且药食同源的食材,以“去性存用”之法,调和其寒凉之性。

贰 宜饮热茶

大暑时节,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乃一年中最热且湿气最重的时期,养生保健的要点在于“防暑”与“祛湿”。

民间素有在三伏天饮用凉茶(又称伏茶)的习俗,这类由清凉祛暑的中草药煮制而成的茶饮,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实现“冬病夏治”,为秋冬时的健康奠定良好基础。对于热性体质者而言,他们往往易长痘、口干、舌燥、目赤肿痛等,更需注重调节。

夏日里,人们贪凉,喜食冷饮,用冷水冲泡并冰镇的冷泡茶十分走俏。它不仅制作简单快捷,还能减少苦涩味,增加茶的口感,使人感到清爽解暑。然而,冷茶虽能暂时让人感觉畅快,却容易刺激肠胃,造成肠胃痉挛、腹泻等症状。

相反,饮用热水、热茶能促进新陈代谢,有效排汗降温。热茶中的咖啡碱、可可碱、茶碱及芳香物质能刺激大脑神经,调节体温中枢,强心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体内多余热量随尿液排出。同时,热茶还能促进血液流向体表,使汗腺舒张,汗液排出,以热制热,实现真正的凉爽。实验证明,饮用热茶后9分钟,皮肤温度可降低1℃-2℃,且降温效果可持续15分钟以上。

叁 养阳健脾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明确记载了养生的重要原则——“春夏养阳”。在春夏两季,人体阳气自然趋向体表,尤其是对于体质偏阴寒的人来说,养生的关键在于升发并悉心保护这珍贵的阳气。

依据中医五行学说,春季对应肝脏,夏季对应心脏,而长夏(即伏天至立秋这段时间)则与脾脏紧密相关,是健脾养生的良好时机。

“脾主运化”,它负责将我们摄入的食物中的精微物质输送至全身各处,同时也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脾与胃相表里”,若脾脏功能失常,就会导致体内湿气积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因此,健脾的同时也必须注重胃的养护。

进入三伏天,养阳健脾的佳选莫过于以下两款茶饮:

姜枣茶

夏季养阳,姜枣茶是不错的选择。将姜片、大枣与枸杞一同放入水中,煮制至茶汤呈现淡红色即可。生姜性温热,适合夏季食用,能驱寒暖身,促进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帮助毛孔张开,有效散热;大枣能补中益气,改善脾胃虚弱,补血养血,缓解体倦乏力;枸杞则具有延缓衰老,增强耐寒暑能力的功效。三者结合,对于下焦湿寒较重的人群尤为适宜,有助于滋养体内阳气。

薏仁莲子茶

夏季健脾,薏仁莲子茶是优选。将薏仁、莲子、茯苓及白扁豆混合,加水煮沸约10分钟即可饮用。薏仁具有祛湿利水的作用,且不会损耗体内阴气;莲子能补脾益气,止渴降火;茯苓则有助于补脾阴,健脾和胃,改善食欲不振;白扁豆的加入更增强了健脾胃的效果。鉴于“脾喜燥而恶湿”的特性,这款茶饮对于调节体内湿气,促进脾胃健康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陈闻彦 美术编辑/李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