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大红袍(下)
作者: 黄贤庚
稀世珍宝,郑重呵护。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一亿元人民币,对母树大红袍进行保险。游客听之,以手加额,赞此不凡之举。
母树大红袍有无部队看守?上世纪90年代,一位在此看护母树大红袍兼卖茶叶、茶水之人士曾言,他分别接待过当年看守母树大红袍的军人。
我对此说将信将疑。作为天心村人,我1952年在天心寺念小学时,没见到有部队去守护母树大红袍。所以我又去问当时家在马头岩的同学林方文,因为和他一起来上学的同学,必经九龙窠。他们也称从来没见到有部队去看守大红袍。后来,听说曾由民兵看守,经多方打听得知,时为民兵的张盟礼健在,家住武夷宫小岩茶村。
2018年8月12日,我驱车前往小岩茶村,见到时年83岁的老张。老人家干净利落,思维清楚,表述不乱。他说,土改时自己当民兵,曾经被派去轮值看守大红袍。当时一班两人,晚上住小木屋,很辛苦又没有工钱,时间长了大家不愿去。
母树大红袍交由县湖桃综合农场管理后,请天心永乐禅寺和尚“眯子”(因眼睛近视,眯为一线,故得外号)看护,眯子圆寂后,农场请一对年高夫妇看守。一天木屋失火,老夫妇便还家了。后来母树大红袍便由在此泡茶、卖茶的人兼管至今。虽然夜间荒凉孤寂,为谋生计,仍有愿者为之。
所谓“有部队看守”之事,并非空穴来风。事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驻此的国民党将领蒋鼎文,为得母树大红袍真品,不惜花钱,在东侧内嵌的崖下构筑小屋,屋的西壁开一小窗,可窥母树大红袍全貌。蒋派士兵于大红袍抽芽前即行白昼看守,采摘制作后,悉数取走所制大红袍,此举仅一年。坊间传闻,即便如此,蒋也未得真品。后有人以此传言“长期有士兵守护”,也无人加以澄清,便讹传为真。以上所述,可证母树大红红袍长期以来,确实有人管守,只是民众而已,并非正规士兵。即便如此,也可见母树大红袍身价不凡。
母树大红袍茶品毕竟是凤毛麟角,随着市场的开放,拼配大红袍想便取而代之。首先公开而为是茶业局所属的茶科所,每盒20克,价20元,直接批发价16元。不可否认,其茶叶原料上乘,加工精致,故品质无可挑剔。我当时也偶购一点匮赠客人,小单位送得起,客人又满意。这种独家经营买卖,令人垂涎。不久拼配之品,便在极少数茶店、茶家暗暗行销。茶叶部门力图制止,无能为力,反受其辱。拼配之风悄然漫延,官方不置可否。
其实在蒋叔南1918年游武夷山时,曾写道大红袍天游岩也有之,时价每两16元,折成时米价,每斤约合4000斤大米,当下大红袍价格,大多不可比拟。可以肯定那不是母树大红袍之产品。据传,旧时天心寺住持总是对买者说,“客官只此一两了”,一年下来也不知卖了多少个一两?说明当时已有人以极品茶拼配之,否则哪有这么多母树大红袍茶叶可卖?
时至2002年,武夷山市申报岩茶原产地获得成功,大红袍列在五大产品之一。当时只有一个级别,这明显说不过去,市场上价格悬殊。因此2006年修订标准,改分三个等级。有人又给了个名称——商品大红袍。自此拼配大红袍堂而皇之现身于市场,有次陈德华茶师面对电视台记者坦言,三姑茶店的大红袍百分之九十是拼配的。从母树剪穗、扦插繁育的原种大红袍寥寥无几,使极力推广原种者大所失望。
1964年省茶科所持“尚方宝剑”,从母树大红袍剪去茶穗,进行繁育,1984年茶师陈德华凭同学情谊,从那里分得五株带回。精心栽种管理,逐年剪穗扦插,几何式繁衍推广。但被请下“神坛”的大红袍,总爱摆谱,倘若没好地点安顿,就不显山露水。基因相同,表现却异,精诚所至,依然故我,无以佳味待人。因而有人质疑扦插繁育的大红袍,真假之说,不绝于耳,有的媒体人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为避真假之嫌,情急之下,2006年春,市里决定对母树大红袍停采,此乃无奈之举。其后采摘母树大红袍被人窥见,相关人士只好以“修整”茶树搪塞之。有人说此是“欲盖弥彰”“此地无银”。每年春茶不采不行,采时难以避人耳目,世人见之越是疑虑重重。其实,大红袍内质哪能都一样呢?母树大红袍因占独特环境,繁育原种大红袍有相同基因,但山场不同、工艺差异,拼配大红袍取料和比例有别,所以品质参差,乃自然之事。那中国首屈一指的龙井,不是有18棵御封之丛、西湖龙井、杭州龙井之分吗?大红袍存个母树、原种、拼配三色之别,何尝不好?
对于母树大红袍的停采,痛心疾首者,哀叹一方瑰宝消失光环,意欲让它成为瘾君们心中之悬念、玩家们追逐的奇珍,择机搞个拍卖会,既可扩大影响,又平添情趣,久之便成茶文化,何乐不为?我度之,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当局者难做,旁观者好说。
多年来,武夷山人想出了一些“金点子”,以期做大做强大红袍。如:原产地上列为首席、内地境外拍卖抬其身价、大小斗茶赛请它出场、亮相舞台远播“印象”,把原来藏在深闺的大红袍茶品推上市场和远方,凡此等等收到很好效果。但是有的做法,却让人不以为然。例如,早期的“主打大红袍”仿学某地做法,以大红袍通概武夷岩茶,看来行之不通,如今还是肉桂、水仙领衔,大红袍难成主角。武夷岩茶以产地之特,品种之多,名丛之众,广行于市,无法以一概全。当今市面上的大红袍多为拼配,原种甚微。概因非好山场、高技艺,难为之。
2012年大红袍通过鉴定,为福建省品种,声言适合全省栽种。一外地种制者,不屑一顾:大红袍并非所传。殊不知大红袍生性内秀,不像肉桂风格外向、辛香可持,又随遇而安。不要说在外地,就是在本邑普通山场,也难显其优点。犹如闺阁千金,下嫁乡野农夫,加之缺失善待,秀气便逐渐荡然。可怜一代“茶王”之后,遭此冷落。有人叹息:用心良苦,未必如愿。更有“站着说话”者云: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让其扬名隐身、墙内开花墙外香,存个神秘感多好!前世今生大红袍,蕴藉多少茶文化!
责任编辑/杨巍 美术编辑/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