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艺术建构在茶汤的色香味性上
作者: 蔡荣章原任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教授(2007-2022)、茶文化研究所所长(2013-2022)。无我茶会创办人。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网站创设人。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茶艺》月刊主编兼社论主笔(1980-2008)。现任蔡荣章茶道思想研究所所长。著有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现代茶道思想、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等书。
茶道是要说些茶道历史、产业故事、茶与儒释道、茶的修身养性,还是只管泡茶、喝茶呢?如果定位在“茶道”,应该什么都要有,如果定位在“茶道艺术”,那就只要泡茶与品饮。
茶道艺术的美与被享用的主体是茶叶及茶汤,那么,是只要“茶叶及水”的色、香、气、味、觉组合而成的“物质”与“茶性”即可,还是需要泡茶者的长相、泡茶席的装扮、音乐肢体吟唱的衬托、修身养性与医药功能的补充呢?有人认为“茶水”的色、香、气、味、觉只是原料而已,还必须有主题(或说内容)方足以形成茶道艺术,这观点就如同说:声音、色彩、肢体只是音乐、绘画、舞蹈的工具,要形成一件作品还需要有主题,结果音乐、绘画、舞蹈的“标题”就成了这些艺术的本身,而不是声音、色彩、肢体了。这样说来,“茶马古道”这个标题也就变成了这次茶道的艺术作品,而不是泡茶者将茶与水的色、香、气、味、觉组建成的茶汤。
茶道艺术是要向茶的本体靠拢的,也就是“水”与“茶水可溶物”就足以呈现泡茶者想要表达的审美与意境。当然这是一件颇为抽象的作品,所以大家希望有个标题或具象的描述来诉说我们喝到了什么。相较于纯艺术,标题艺术是比较容易被理解的,如果作品的名称是“某人的某号作品”,是纯艺术的标示法,这时只能从作品的本身去体会了。但是不要忘记,直接从茶叶、茶汤的色、香、气、味、觉去欣赏与享用,是推广喝茶风气的捷径。
有人担心,只是茶与水的色香气味觉组合,能谈得上茶道艺术吗?这个组合是人人可以做的,那岂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茶道艺术家。发出声音来成就一首曲子是大人小孩都可以做的事,但是大家不会争辩这个人是不是音乐家,要成为茶道艺术家必须会找到好的茶叶(如同找到一首好的曲子或自己创作一首好的曲子),能将茶叶蜕变成该茶叶最佳品质状况的茶汤,而且在蜕变的过程赋予美学与艺术的元素,让成就的茶汤有足足的泡茶者气息与思想。将一盒油彩交付给画家梵高,他不会画出如同另一位画家高更一样的画,但有一项不争的事实是,在梵高还没有将画裱好,挂上画廊的墙壁,在艺评界还没有发表对这幅画的论述,在梵高还没有标示出这幅画的名称时,这幅画的艺术性就已经存在了。
泡茶者如何在茶与水的色香气味觉组合上加入自己的茶道艺术元素呢?他必须要有丰富而且具体的美学与艺术修养,对该款茶的茶况与表现它最高品质的技法有充分的把握。他能应用的专业能力就只是:找寻茶叶与泡茶用水、搭配适当的泡茶器材质、掌控泡茶水温、茶水比例、浸泡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