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白沙新农人符小芳:陨坑有机茶,托起“共富梦”
作者: 闻彦
70万年前,一次宇宙间的壮烈碰撞,在海南中部葱郁的白沙黎族自治县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个直径横跨3.7公里的陨石坑,埋下了“来自星星的礼物”。70万年后,“黎族女儿”符小芳在这片被自然之力精心雕琢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关于梦想、挑战与重生的有机茶传奇。
陨石坑里,种下“有机梦”
符小芳,1977年生,中专毕业后在外闯荡多年,心系为脱贫苦苦挣扎的乡里乡亲。带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未竟的梦想,符小芳毅然踏上了返乡创业的征途。
她曾目睹荔枝、龙眼、香蕉等传统作物丰收的无奈——高产却无市,信心受挫;她也曾冒进尝试,却因方法不当而多次农药中毒,生命悬于一线。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电视上看到了中国首例有机茶种植案例。这故事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的前行之路。从此符小芳便将目光投向了更加绿色、健康的茶产业。
“为何他人能行,我海南不可?”陨石坑的独特地理环境,提供了无法复制的生态优势:虽非高山峻岭,却自成坑盆小气候,加之邻近水库的灌溉与夜间水汽的汇聚,形成了云雾缭绕、阳光漫射的绝佳茶园环境。
“如果在这里种茶,茶叶会在朦胧的光影与湿润的气息中生长,一定品质非凡。”尽管前路未知且充满挑战,但符小芳坚信,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尤其是陨石坑带来的独特生态环境,定能孕育出不一样的茶叶奇迹。她决定在陨石坑边缘开垦出一片有机茶园。
然而,创业之路从非坦途,有机之路亦是荆棘满布。因海南没有有机农业资格认定专家,符小芳三顾茅庐请北京的专家为其进行有机茶园规划,等来的却是极其苛刻的改造要求——要让这片土地彻底摆脱化肥农药的残留,必须经历长达六年的净化期,即三年撂荒,三年转换,期间无一分收入。同时,有机认证的严苛标准,更是对她与茶园的一次次考验。唯有坚持与信念相伴。符小芳认定了有机茶叶这个赛道,她要成为海南第一位生产出有机茶的人。
“坑”中逆袭,现脱贫曙光
2008年,符小芳成立五里路茶叶专业合作社,准备开辟海南首家有机绿茶园。因茶园距离陨石撞击点2.5公里,得名“五里路”。资金短缺、技术难题、人力不足……每一个难关都是对她的考验。但她以“蹭饭”之名,行沟通之实,用真诚与热情打动了五户农户,以二十二亩土地为起点,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旅。
当符小芳提出种植有机茶的想法时,迎接她的不是欢呼与支持,而是村民们的质疑与不解。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这在许多人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符小芳没有退缩,她耐心讲解有机茶的理念与前景,初期效果甚微,但她始终坚信,时间会证明一切。
符小芳夫妇带领村民把这片田地深刨了半米多深,并在四周种植龙眼树、咖啡、花梨等作为隔离带,直至撂荒三年后才开始种植茶树。日复一日,符小芳与工人们一同劳作于茶园之中,补苗、育苗、拔草……汗水与泥土交织成她最坚实的盔甲。
终于,在第六个年头,她的努力迎来了回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并购买她的有机茶,市场逐渐打开,茶园规模也随之扩大。昔日的质疑与不解,如今已化作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与感激。
2014年,五里路有机茶园通过德国CRESE(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中国联盟)有机认证,取得通向欧美市场的通行证。2015年至今,五里路已连续多年通过欧盟和美国的有机认证,产品远销英国、丹麦、坦桑尼亚等国。五里路因此成为海南乃至全国的农业创新典范,茶园规模从最初的二十二亩扩展到六百多亩,吸引了百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符小芳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更带动了整个社区的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
谈及当地农民因参与五里路有机茶园项目而带来的收入变化,数字无疑是最直观且有力的证明。在茶园辐射的三四个村委会范围内,涉及十多个村庄的农民,他们在保持原有农耕活动如种田、插秧、割胶不受影响的同时,通过利用闲暇时间参与茶园工作,实现了收入的显著提升。具体而言,这些农民依据各自的出勤率,每月可获得1500元至6000元不等的额外收入,极大地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
科技引领,“五里路”是创新路
“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是无法取代的。”符小芳介绍,茶园坚持传统全手工制茶工艺,每一片茶叶都历经精心挑选与细致加工,从杀青到最终成型,毛峰需近5小时,绿螺则需超过10小时的反复雕琢,以确保茶叶的卓越品质与独特口感。
符小芳深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创新,发展茶科技。于是,她白天种茶树,晚上翻资料。通过网络学习、亲自上门请教、电话咨询等多种渠道了解和学习新技术。如今,茶园里种上了平托花生和柱花草等植物,既能保湿降温,又能抑制杂草生长。同时,通过色诱板和太阳能吸虫灯等物理除虫方法吸附害虫。
为了让茶叶没有任何一点化学物质残留,符小芳夫妇坚持人工除草,并在自家茶园里发展蚯蚓养殖循环农业项目,利用蚯蚓对土壤进行改良,以蚯蚓粪作为有机肥。同时,她还积极寻找优质的牛羊粪作为有机肥料,足迹遍布新疆、内蒙古等地。五里路茶园实现了长达10年的无化肥、无除草剂种植。
符小芳塑造的茶园种植体系已经成熟,全是靠她自己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许多茶农还会来学习有机茶的种植经验。在保留了传统的全手工制茶工艺之外,她还自主研发并转化了十六项科技成果,拥有十三项国家专利,成为海南省首批“南海工匠”。经过多年挖掘研究,她恢复了几近失传的古老“黎族大白茶”制茶工艺,于2021年获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深入挖掘黎族大白茶的传统技艺,并成功引领了海南6000亩茶园的白茶种植热潮。
随着生态茶园的扩大建设,五里路茶园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茶园也开始探索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品有机茶、吃黎家菜、住茶园民宿成为游客体验茶园乐趣的新选择。为数不多的几栋木屋民宿一到节假日便“一房难求”。
“站在民宿阳台就可以随手采摘成熟的龙眼,打开天窗就能欣赏满天星斗。”符小芳的丈夫、茶园管理人员王见君介绍,五里路茶韵共享农庄附近还种有近千棵龙眼树、荔枝树,自2019年推出认养活动以来,受到游客青睐,已有大半果树被认养。每到果实成熟时,游客相邀前来体验采摘,茶园便会迎来旅游新高潮。
编者按: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符小芳不仅以奋斗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更成了白沙黎族妇女自强不息、敢于开创事业、勇于探索创新的杰出代表。她的身影,闪耀着善良与勇敢的光芒,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新型农民的进取精神与崭新风貌。在白沙,有“来自星星的味道”,更有不灭的星星之火,激励着更多黎族妇女选择留在家乡,共同守护并发展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