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芳香传万家”护航
谷雨过后,青山守望,薄雾轻笼,福建省安溪县漫山遍野的茶树萌发新芽。眼下,正是铁观音春茶采制的繁忙时节,茶农忙碌制茶,游客观赏山景,茶商翘首期盼,让这座山城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
“现在生态茶园管理越来越科技化,今年的春茶品质一定会更好!”4月19日,安溪开茶节在虎邱镇高建发茶庄园举办,国家电网福建电力“双满意”(安溪海丝之光)共产党员服务队前往巡检茶园声光电驱虫装置、自动喷灌系统,安溪高建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碰来对今年春茶市场信心满满。
一片鲜叶,一方产业。安溪县是已有一千多年产茶历史的古老茶乡,现有茶园面积60万亩,年产量约6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56%来自茶业。
近年来,围绕茶叶种植加工,茶机械、茶包装、茶叶贸易、茶旅游等配套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全县涉茶总产值362亿元,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着大民生。
“开茶啦!开茶啦!”在虎邱镇高建发茶庄园,安溪制茶大师瞭亮的喊声在连绵的群山间回荡,唤醒了沉睡的大山。随后,茶农们穿梭在翠绿的茶树间劳作,巧手在绿叶间上下舞动,将一颗颗嫩绿的茶芽收入茶兜。茶叶一经采摘,就立即被送往茶园另一侧的加工基地——一个现代化的无菌、高科技茶叶生产车间,既能大规模标准化稳定生产,也能小批量个性化一键定制,将一片片茶叶变成一杯杯好茶。
在所有的茶类中,铁观音的制作最为复杂。“半发酵”乌龙茶制茶技艺,需经历3个阶段、10道工序、36个小时的连续制作。传统烧煤烧柴制茶方式,不仅不利于环保,而且存在火候难控、效率低、品质差、投入成本高等问题,这就催生出了电制茶工艺。如今,走进安溪县各产茶乡镇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作坊,杀青机、炒茶机、摇青机……所有茶叶炒制机器都在不停地运转,20余条全电制茶生产线,不见炊烟,也无烟火味,只有阵阵茶香迎风飘来沁人心脾。
“现在制茶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电力,每到茶季供电公司都有专人对接服务,让我们很省心,也很放心!”在中国茶叶第一镇——安溪县感德镇,国家电网福建电力“双满意”(安溪海丝之光)共产党员服务队走进龙之韵茶叶专业合作社检查制茶设备运行情况,负责人许金锡用手轻点机械控制屏,设定好温度、时间、转动频率,和党员服务队轻松聊起了电制茶技术为茶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
每年5月是安溪铁观音春茶的集中采制时间,随着茶产业生产流程电气化,最高用电负荷超过平时的30倍。为保障全县80余万涉茶群众的用电,福建安溪县供电公司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实行“一乡镇一队伍”、分片包村定点机制,对各产茶乡镇的茶企、茶叶合作社及茶农的生产用电情况进行调查和摸底,深化“双长融合”机制应用,为全县80余万涉茶群众提供24小时供电服务保障,从山间新绿到杯中香茗为茶叶生产全过程保驾护航。
“茶叶合作社创办到现在已经有十个年头了,茶叶销量一年比一年高。都说好山好水出好茶,现在还要有‘好电’才能出好茶!”许金锡是一名退伍军人,出生于制茶世家,伴随着阵阵茶香,许金锡脑海里涌现出小时候的记忆,那时他跟着父亲学做茶,还要帮忙砍柴烧火,制茶的火候、揉捻的力度很难掌握,现在有机器代替人力,轻松多了。
电气化让茶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随之而来的是典型的季节性尖峰用电负荷。由于制茶工艺的特殊性,铁观音炒制时间集中在傍晚至次日凌晨,电网最高负荷超过平时的30倍,对电力供应保障的挑战可见一斑。
为满足制茶用电需求,国网安溪县供电公司在电网建设上下足“绣花功夫”。十年来,10千伏公用变压器台数从3740台增至6345台,增长率达69.5%,一台台变压器成为推动茶产业稳步发展的“加速器”。
万亩茶园里、蜿蜒山路上、茶农茶企间……为保障茶叶稳产增收,国家电网福建电力“双满意”(安溪海丝之光)共产党员服务队的一抹抹红在青山茶园中尤为亮眼。在可靠电、清洁电、智慧电的有力加持下,深山茶园里的一芽一叶变成缕缕茶香,随着乡村振兴道路的延展,飘进千家万户,奏响了奔向共富路的“丰收曲”,茶与电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