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粥与茗糜

作者: 竺济法

茶粥与茗糜0

茶粥又称茗粥、茗糜,以茶叶青叶、干茶、茶粉或茶水煮粥。糜是粥的别称,一般认为,南方称粥,古代北方则多称糜。文献记载,西晋洛阳街头已有茶粥出售,唐代大诗人储光羲、王维亦有诗记“茗粥”“茗糜”。晚唐杨晔在《膳夫经手录》中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该记载与史实基本相符。宋元明清,名家茶粥诗词不计其数。在宁波,明清有三位先贤作有茗粥诗词,各有不同心境,颇有代表性。

老妇卖茶粥 西晋“城管”恶

已知“茶粥”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贤臣,文学家傅咸(239年-294年)《司隶教》:“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姥,何哉?!”该记载经《茶经·七之事》转引,广为人知。

傅咸为北地泥阳(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出身官宦家族,四代为官。曾祖傅燮为东汉大臣;祖父傅干为曹魏扶风太守;父亲傅玄任晋初司隶校尉,博学能文,曾参与撰写《魏书》,著《傅子》数十万言,评论诸家学说及历史故事,并以乐府诗体见长,今存诗60余首。傅咸历任太子洗马、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等职,封清泉侯。

《司隶教》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类公文。傅咸作为贤臣。言辞中对卖茶粥之蜀地老妇表达了深切同情,希望以后不要发生类似事件,体现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体恤关怀之情。

唐宋元明清茗粥复茗糜

唐代有多种诗文记载茗粥或茗糜,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的名篇《吃茗粥作》: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

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

数片远云度,曾不避炎晖。

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

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该诗描述了某年盛夏酷暑,诗人去附近友人家做客,鸟雀也躲藏避暑,不鸣不飞,虽然主人家有高大的梧桐树遮阴,仍然要解衣纳凉。在主人家品尝难得的茗粥、蕨薇,直到日暮暑气尽散,才慢悠悠地回家。体现了诗人平和闲适之心境。

无独有偶,储光羲好友、著名诗人王维的《赠吴官》,堪称《吃茗粥作》的姐妹篇,只不过该诗称茗粥为茗糜:

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

空摇白团其谛苦,欲向缥囊还归旅。

江乡鲭鲜不寄来,秦人汤饼那堪许。

不如侬家任挑达,草屩捞虾富春渚。

糜是粥的别称,一般认为,南方称粥,古代北方则多称糜。诗题中“吴官”之官,不一定指官员,或如古语“客官”“看官”一样,只是尊称。该诗大意为:王维身居旅舍,向吴地朋友赠诗诉说长安酷热如煮,无清淡茗粥难以解暑,吃汤饼无鱼脍亦索然无味,不如君家富春江畔食物丰美,随时能在江里捞到鱼虾之类美食。

两诗都写到茗粥,不同的是,储光羲世居江南延陵庄城(今江苏宜兴境内),是在士大夫好友家品尝;王维则希望地处北方的京都旅店,暑夏能供应茗粥。这说明唐代南北各地吃茗粥比较流行。

两诗所写时令均为酷暑盛夏,心境、意境却迥然不同,储光羲心静自然凉,在好友家避暑,享受品尝茗粥的愉悦,呈现出闲适之心境;而寄居在长安客舍的王维,则心热如煮,感叹食物贫乏,没有茗粥、鱼脍等风味食品,难以满足个人喜好,可能还有怀才不遇等各种心理纠结,未免表达出些许牢骚。

宋元明清名家茶粥诗赋难以计数。

宋代苏辙七言八韵《赠净因臻长老》末句:“与君饱食更何求,一杯茗粥倾铜叶。”秦观七绝《处州水南庵二首》其二:“此身分付一蒲团,静对萧萧玉数竿。偶为老僧煎茗粥,自携惰绠汲清宽。”陆游五言十韵《冬夜读书甚乐偶作短歌》句:“兔瓯供茗粥,睡思一洗空。”

元代韩曾五言长诗《秋日过滹沱送吕山人游高山二十韵》句:“禅僧喜相留,殷勤烹茗粥。”

明代袁宏道五律《赠莲小师》句:“耘石分香草,煎花供茗糜。”王士祯五言《栖贤寺》句:“野衲喜客来,欣然设茗粥。”史梦兰五言七韵《水塔寺》句:“平居爱名胜,如渴思茗粥。”

清代查为仁五言长诗《送宋廷俞还长洲》句:“绀殿翳龛镫,香厨具茗粥。”?顾光旭五言十韵《长老坪》句:“行客断糗粮,煮雪佐茶粥。”

清末民初樊增祥五言十四韵《除夜与姊妹侍家母作寒具作》句:“颇能制羹汤,岂惟具茶粥。”这些诗词中的茶粥与茗糜,多与僧人和寺院相关。还有更多茶粥诗词不作赘述。

宁波三先贤心境各不同

在笔者家乡宁波,明清有三位先贤作有茗粥诗词,各有不同心境,颇有代表性,特作简介。

首先是晚明著名茶书《茶解》的作者——书画家、诗人罗廪,其五律《炎热》写到茗粥:

泽国多炎热,匡林坐屡移。秋菰真顾作,穢截独何为。

茗粥从儿煮,云山向枕披。不堪宁止七,庄叟信我师。

该诗记载诗人在一个炎热的秋日,穿着宽松衣服,在山庄享用堂侄煮的茗粥。佐粥的有江南佳蔬“秋菰”——茭白。他希望能像庄子那样,宁静安乐,超然物外。

罗廪以茗粥解暑,清初甬上杰出史学家万斯同的七哥万斯备,则在严冬以茗粥驱寒。

万斯备系甬上著名诗人李邺嗣的女婿,工诗、书、篆刻,著有《深省堂诗集》。其五言诗《次韵李磬樵先生<早起>》写到茗粥:

朝来肃气凝,檐瓦微霜附。呵冻挥弱毫,点画多乖忤。

负暄移庭隅,竹影已在户。茗粥聊驱寒,充然得微助。

吟成属知音,为我抒情愫。

该诗系诗人为同乡诗友李文缵(号磬樵)和诗。某个严冬清晨,瓦上有霜,诗人吃茗粥驱寒,在冬阳中取暖,为文友和诗。其中“负喧”即冬天享受阳光取暖。

另有清代慈溪诗人叶燕,其十五韵长诗《章鹾尹秋濠出示怀弟诗,自伤憔悴……因戏拈此赠之》(诗题太长,简去30多字)第十、十一韵写到茗粥:“从来名士瘦,有竹可无肉。不然钱神悭,终朝煮茗粥。”大意为名士生活清苦,常以茗粥充饥。

同样是吃茗粥,这三位诗人写出了不同心境:罗廪生活富足,在山庄享用堂侄所煮茗粥解暑;万斯备则在冬日霜晨吃茗粥驱寒、补充能量,为文友和诗;叶燕作为清贫文士,想的是以茗粥充饥度日。

当代式微 期待复兴

始见于晋代、流行于唐代的茗粥,源远流长,无疑是中华特色养生美食。东邻日本,不仅传承了中国茶文化,亦将茶粥列为特色美食,如大和茶粥已成为奈良最具代表性家庭料理,奈良人甚至说“大和的早晨从茶粥开始”。

当代已故著名京派作家、美食家汪曾祺在《寻常茶话》中写道:日本有茶粥。《俳人的食物》说俳人小聚,食物极简单,但“唯茶粥一品,万不可少”。茶粥是啥样的呢?我曾用粗茶叶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为这便是“茶粥”了。有一阵子,我每天早起喝我所发明的茶粥,自以为很好喝。

遗憾的是,晋、唐时代已经市售的茶粥,竟然在历史长河中消弭了,如今在城镇已难见踪迹。笔者曾到各地多个省份参加茶节或研讨会,很多宾馆或茶馆自助餐,白粥、皮蛋粥、红豆粥、小米粥等各类粥品丰富,独独不见茶粥。

当下茶叶产能过剩,主要茶产区不同程度存在卖茶难。当代中国茶叶品类丰富,有绿、白、红、黄、青、黑六大类,数千个品种。如烧煮茶粥,至少可烧出绿、红、黄、黑等色彩缤纷之茶粥。推出各色茶香诱人、清淡宜人的茶粥正逢其时,各地宾馆饭店、茶楼酒肆、乡村民宿等饮食场所,不妨多开一些特色茶粥铺,如开设茶粥、茶美食主题餐馆尤佳,一锅茶粥,餐厅飘香,海内外食客必将闻香而来,纷至沓来。传承历史,复兴茶粥,何尝不是茶叶消费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此美事,何乐不为?

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创始董事长、儒商储吉旺系储光羲43世后裔,见多识广,身居名茶之乡宁海,写过多首茶诗。他表示,早就读过先祖储光羲《吃茗粥作》,可惜尚未品尝过茗粥,期待今后能在家乡,或在海内外商旅时品尝茗粥,体验先祖诗意。

本文以其五绝《读先祖储公光羲<吃茗粥作>》作结:

先祖诗名远,千年文脉长。

芬芳家邑茶,茗粥期清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