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宝中的茶入来自中国福建?
作者: 曾园
众所周知,建盏经历过一段奇异的旅程,它因斗茶而生,因斗茶消失而消失。后来建盏在日本大放异彩,被奉为国宝,世间仅有三个半“曜变天目”的说法不胫而走。20世纪80年代,建盏工艺在中国得以恢复。
在此之前,建盏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它的身影留在诗词中了:“忽惊午盏兔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斑中吸春露”……
比建盏更神奇的是……抱歉,它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名字,在日语中叫“茶入”,以前被译为“茶叶罐”,现在中文里也多径称“茶入”了。同样被奉为日本国宝,却在中国诗词中没有踪影。
“茶入”最早进入中国,是经由电脑游戏《太阁立志传》在上世纪末传来。不过游戏玩家当然只知其名而不知其所以然。后来茶文化复兴,茶入才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据说《战国鬼才传》真人版电影即将于2025年上映,我想起了《战国鬼才传》中有大量茶入的故事。《战国鬼才传》的漫画版2010年获得第13届日本媒体艺术节漫画部门优秀奖和第14届手冢治虫文化奖漫画大奖。《战国鬼才传》的TV版2011年在日本播出,成为热门话题,获得极大关注。
《战国鬼才传》以日本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为舞台,主角古田重然是织田信长的家臣,身为武士与雅士的他,从信长处学到了壮大的世界观,从茶圣千宗易(千利休)处学得了深远的精神性。故事展现了对名物有强烈欲望的古田见证名物时的一个个瞬间。
古田重然显然是今天所谓的司汤达综合征患者。此病患者在观赏艺术品时,由于内心受到强烈冲击往往会引发种种生理反应,症状包括心跳加速、晕眩、昏厥、慌乱甚至出现幻觉等。这种症状并非由心脏疾病引起,而是由艺术作品的美感刺激所致。古田在剧中与名物相遇,往往瞳孔放大、呼吸困难、表面扭曲、身体僵硬不受控制,这是此剧喜剧效果的主要来源。
茶入是让他极度亢奋的名物。剧中介绍了天下三肩冲:初花肩冲、槽柴肩冲、新田肩冲。
在NHK随后拍摄的纪录片《名品名席》里,德川家康家族的德川恒孝捧出初花肩冲,请文物鉴赏家中岛诚之助进行点评。在大屏幕上我们能清楚看见完整保留至今的初花肩冲表面的矿点——在日本审美里这显然不是问题,在中国,这往往被视为“民窑”特点,与崇高的官窑没有半点关系。
据说,足利义政以预示新时代到来的第一朵花朵命名了它。据公众号“茶司”《初花迟樱:银阁寺东山御物与唐物汉作茶入的浪漫巅峰》一文分析,初花的造型是唐物肩冲理想形,整体造型极为优雅,完美无瑕。侧面有三道黑釉垂花,每道似乎长短不一,垂花的状态也不尽相同,都是从浅柿子色和浅紫色混合的底色开始,带有颗粒状的黑色斑点,逐渐变深,通往釉止的线条缓缓弯曲,横向描边。底色为紫色,带有粘土的柔和味道。碗底有极细的线切割。
新井白石曾将此茶壶称为“杨贵妃的油壶”,今天普遍认为这是讹传。如果日本人认为这是盛装头油的壶,就说明起初在中国就不是用来装茶叶的。中国宋代用来装茶叶的瓷器叫做茶罂,但多数器型与茶入不那么符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福州市旧城改造工程的开展,鼓楼区的柏林坊、水流弯、北大路、屏山、七星井等处古遗址中,陆续发现了大批宋代薄胎酱褐釉陶器。其中又以各式酱褐色釉薄胎小罐数量最多。这批陶制小罐无论造型、胎质、釉色及工艺手法与传世的日本唐物茶入相比,专家称“几无二致”。
这些薄胎酱釉器的窑址位于福州西北郊的洪山乡洪塘村的洪塘窑址。日本所称的“碗底有极细的线切割”,在中国业内被称为“拇指纹”。“薄胎酱釉器”可否复制建盏的成功?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