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六诀”益康寿
作者: 王荣华
人的健康,从后天因素分析,主要有六大因素,即心理健康、生活规律、营养合理、运动适当、医药保健、环境良好。而心理健康列在第一位,养心就是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老年人更是如此。老年人要想保持心理健康,有“六诀”可供借鉴:
一是别多心 老年人往往对身边的事较敏感,尤其家庭生活不很舒心之时,就会怀疑有人与自己过不去。有些老年人感官不敏锐,对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事往往却很认真,常把听错、看错的事当作对自己的伤害而伤心不已。如果胡乱猜测、疑心重,则会使自己处于非正常心理状态,会影响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长此以往,还可能引发抑郁症或神经衰弱。因此,老年人养生应力戒疑心太重。
二是少操心 虽说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然而凡事应有个尺度,切不可杞人忧天,终日忧心忡忡、无端悲愁。即使生活中确实发生了令人烦恼、焦虑的事情,我们也应想得开、振作精神、积极面对,这对身心健康有好处,而不该整天闷闷不乐地就此消沉下去。过去的事忘掉好,不顺心的事不琢磨,儿女的事别多管。“没心没肺”的人并非没有真情实感。只不过他们的情、他们的爱,更加天高云阔,令人心旷神怡。
三是戒窝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如果是心胸开阔、性格开朗的人,他们会把心中的烦闷诉说出来,因此这种人的心理矛盾通常容易解决。而心胸狭窄、性格内向的人,则把心事“窝”在心里,不愿与人沟通,因此他们的心理矛盾往往长期得不到解决,时间久了就可能引起心理疾病,严重时还会导致身体疾病,如出现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肿瘤、偏头痛等。可见,当我们心里有烦恼的时候,只有及时发泄出来,才能保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四是忌贪心 老年人需要的是心灵上的宁静和轻松,而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显然与这些是背道而驰的。任何一个人的情况,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知足者常乐”。若患得患失,不知足,就会产生忧郁、失望、苦闷、愤懑等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影响健康和长寿。因此,人到老年,要学会知足,淡泊名利。
五是释怒心 乐能长寿,气大伤身。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发怒时,呼吸加快,交感神经极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剧,血压升高,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受到干扰,容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因此,老年人养生以心怡、心静为要,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矛盾冷静处理,或设法回避,或情感转移,尽量少生气或不生气。凡事拿得起、放得下,不为自己困扰,也不会被别人牵绊。
六是寻开心 培根说:“心中坦然,精神愉快,乃是长寿的最好秘诀之一。”调查发现,所有长寿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笑,乐观是长寿者共有的性格,我国老寿星的形象便是一位笑容可掬的老人。笑能祛病保健,抗老延年,欢乐情绪能调整人的心理活动,驱散愁闷,克服孤僻的倾向,使人变得乐观,有助于自己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乐要靠自己去寻找、去创造。只要用心找,你就会发现乐可谓无处不在,学习乐、养花乐、交友乐、垂钓乐、唱歌乐、跳舞乐、运动乐、旅游乐等。对老年人而言,贪玩且善玩,对健康非常有益,也是老年人养生的一种有效方法。人到老年,应该培养一两种爱好,有了爱好,你会在投入爱好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