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筋行气导引法,助力帕金森康复
作者: 严石卿 李殿友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帕金森病患者早期表现为行动迟缓,晚期可出现严重的运动障碍,甚至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2011年起,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严蔚冰、严石卿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李殿友团队,将中医导引应用于帕金森病各期出现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的康复治疗。帕金森病导引方,通过导引抻筋行气来改善气血,荣养筋骨和脏腑,缓解症状,巩固疗效。这些方法不仅适合帕金森病等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普通中老年人也可以将其运用于预防相关症状和提高身体机能。
【稳固步态导引方】
坐、卧、站、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为,帕金森病患者最初的症状就是从坐、卧、站、行这四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因此,在相关康复治疗中,也要从这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导引。
站立导引法
从帕金森病患者站姿(图1)和正确的站姿(图2)可以看出,帕金森病患者容易出现重心偏上、偏侧等情况,并由此加剧开步困难和容易跌倒的情况。


操作方法: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手扶住把杆(图3),如用椅背,需确保椅子稳固,避免摔倒。屈膝下蹲,身体重心下降,蹲到极限后稍作停顿,然后慢慢起身。起身时,注意臀部先翘起来,身体向前倾,然后慢慢站直。站直后,稍作停顿再慢慢下蹲。下蹲时呼气,起身时吸气。
注意:站立导引法并非为了练习下蹲,目的是为了使患者身体重心回正,并逐渐下降。经常练习,可有效防止患者跌倒。练习时,需注意用呼吸控制动作节律,把握好身体重心。
行走导引法
帕金森病患者常在行走中出现运动障碍。人们平时认为最轻松的“散步运动”,对帕金森病患者来说是一种“高难度”的运动。帕金森病患者在上、下楼梯时和在格子地砖等不平整的路面上行走时会容易些。相反,在光滑的地面或平整的厚地毯上行走时十分困难。平时可以练习“起步导引法”和“活步导引法”,以帮助维持人体重心,加强脚步的灵活性。
帕金森病患者不要轻易地使用轮椅代步,一旦坐上了轮椅就很难再离开它。如果患者的双腿还可以支撑身体站立、行走,就算走得再慢,也尽量依靠自己的双腿完成行走。
【把握好“开启”时刻】
关于帕金森病患者是否需要运动,社会上有两种错误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患者应该好好休养,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也不要做。这样看似“好心”的照顾,会让患者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失去运动能力。另一种看法,出自对帕金森病有所了解的人,他们清楚运动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的重要性,但面对五花八门的运动方法,并未认真甄别,而是什么都要练一练。若是随意选择一种运动,而非针对性的康复治疗,随着病情的不断变化,患者的运动能力会逐渐下降直至丧失,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对运动失去信心,最后干脆只服药,拒绝做运动,从而丧失了一次重要的康复机会。
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就算是简单的散步也是很难完成并长期坚持的。长期服药的患者大多会出现“开关现象”,即在服药后的一段有效时间内,身体像被“开启”开关了一样,周身活动较服药前轻松许多,肢体的活动范围也相应增加。

笔者团队曾经长时间陪同服药后“开启”的帕金森病患者散步,但药效很快就消失了。即使一边散步,一边提醒患者精神放松、肢体放松,其结果亦是如此。如果在药物“开启”后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去做一些消耗性的运动,对于康复显然不是最佳选择。患者需要在服药后的“开启”时间内迅速去完成脊柱和肢体的导引,令这些平时僵硬的部位(腰、膝)得到放松。
【助力药效导引方】
很多帕金森病患者服药时只关心药物种类和服用剂量,并不重视服药前后的准备工作。事实上,无论中药的巧妙配伍,还是西药的药理成分,都需要经过脾胃的吸收运化。中老年慢性病患者,脾胃功能相对薄弱,所以更需要在服药前后运用中医导引的方法来健脾和胃。
建议在服药前,先喝半杯温开水,采取站立或端坐的姿势,进行“调理脾胃导引法”一组7次。做完导引法后再服药,服药后要多饮一杯温水,再做一组7次“调理脾胃导引法”,有助于缓解脾胃压力,促进药物吸收。对于独立完成有困难的患者,可以请陪护人员握住其双手来协助完成“被动导引”。
责任编辑/李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