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药茶、施艾灸,春季头痛一去无踪
作者: 王志翔春季多风,很多人在“风邪”颇盛的环境中,不由得犯起头痛。春天本身是阳气升发的季节,可如果人体阳气欲升起时,经络不通畅了,尤其是督脉不通,就会导致阳气郁阻而不能升发。春季偶尔的降温、降雨,又会加重阳虚或阳郁,让这种头痛的症状变得更加严重。不少人会随便服用一些止痛片,或者随意按揉一通,而这种“全靠蒙”的养生方式,虽然也是“外治内”,但实际上往往不得章法。
川芎茶调散,何以调理头痛?
阳气不升引发的头痛,可能是痛在前额、头两侧,抑或是后头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一剂调理头痛的名方——川芎茶调散。方用川芎12克,荆芥12克,白芷、羌活、甘草各6克,细辛3克,防风4.5克,薄荷24克。研成末,一次取6克,以绿茶冲服。
春风易袭头部,而头为诸阳之会。广东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华荣说:“对付这种由风邪所致的头痛,应采用辛温祛风的方法。”巅顶之上(头部),唯风药可到。防风能祛风外达、胜湿止痛。川芎则是好“搭档”,既可祛风治因,又可温通治本,是调治头风的常见组合。荆芥长于祛风邪,和防风一样,都是升阳之品,善走上焦,药力可达头目。同时,还用到清凉利头目的薄荷,除寒宣肺的细辛,祛风除湿的羌活,通鼻窍、止头痛的白芷。甘草和中,既能调和诸药,又能顾护脾胃之气。
用绿茶冲服药末,是因为茶叶本身具有芬芳的特点,能上清头目。华荣说:“绿茶在方子里的定位类似薄荷。薄荷也是一种茶叶,可以清利头目。因为方中大部分药物是温燥、辛温之品,绿茶能够引热下行,从而制约温燥之品,能够从整体上纠偏药性。而方子中的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是治疗头痛的常用药。疼痛大多由于气血闭塞,不通则痛。川芎辛温,可振奋阳气,川芎还有一定的行气活血作用,能让气血流畅,血脉得通。此外,还可以艾灸的方法,艾灸督脉,具有温补元阳、行气活血之效。居家可以选用普通的艾条灸。若选用川芎、肉桂、生姜等制成的药艾条艾灸,效果会更加明显。”
头痛的外治,重在调理督脉
督脉起于肾间,它的循行由腰骶,沿后背上达头脑。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督脉分支络肾,又上入颅脑,是肾输转精气,以补充髓海、养脑护脑的重要桥梁。同时,头部为诸阳之会,全身阳经均上行头部,而督脉与全身阳经相交会,调节着全身阳经的经气,所以,通畅督脉对防治头痛和脑部病变十分重要。
华容说:“临床上病变在脑者,常从督脉治疗。督脉灸能起到通行督脉、通达阳气、充养脑髓以防治脑病的作用。通过艾灸,使阳气畅旺,气血化生有源,精微物质循督脉入脑,则令人耳聪目明。”平素阳气亏虚、气血郁滞所致手脚冰冷、气短乏力、情绪低落、容易感冒、容易腹泻的人,也可以采用艾灸督脉的方法。一般选用头顶到后背部的穴位。
保持清醒聪明的头脑维持每日大量的脑部工作,需要足够的气血来供养。大脑作为髓海,一方面,其气血的充沛离不开肾精的滋养与肾阳的温煦;另一方面,也需要脾胃运化生成充足的气血,以营养脑窍。脾胃作为人体的“后勤保障部门”,脾阳充足,才能将摄入的饮食转化成人体能利用的养分,化为“清阳之气”;再由督脉协调运转,向上输送给大脑,维持大脑的正常生理功能。
督脉与任脉同出一源,主一身之阴阳。腹部施灸于任脉上的神阙穴、关元穴、气海穴、中脘穴等要穴,能通任脉,健脾肾,温阳益气;而督脉灸能温通督脉,将清阳之气上输大脑以养脑髓。二者结合,能通达任督二脉,通行全身阳气,起到益元气、升清气、安神护脑的作用,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养生防病法。所以,将督脉上的穴位和任脉上的中脘穴、关元穴、神阙穴、气海穴等配合施灸后,不仅头晕、头痛的症状消除了,饮食、睡眠、情绪等方面的症状也能得到明显改善。
总之,经常艾灸这些穴位,再配合经典的方药,内外兼治,可以达到改善头痛的目的,同时能健脾益肾、升清降浊、养脑护脑,对于养生防病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王志翔
小贴士
较早的成品药茶——川芎茶调散
宋代朝廷组织有关名家编著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中,就有药茶诸方一节,收药茶方剂8首。宋代太医局编成的《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中,也有药茶的专篇介绍,其中的“川芎茶调散”一方可称得上较早出现的成品药茶。宋政和年间撰成的大型方书《圣济总录》中,载有大量的民间经验方,也有应用药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