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远离防治五大误区
作者: 邵伟荣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骨质疏松症患者人数越来越多,且发病趋势逐渐年轻化。
但不少患者仍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存在认知误区,因此,笔者现就此类问题作出较为全面的梳理、解答,为大家消弭误解、拨云见日。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因骨量下降、骨微细结构损坏,致使骨脆性增加而发生的以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摄片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症。与正常骨相比,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孔隙增多、变薄、断裂,甚至完全消失,造成骨强度下降,常表现为腰背或周身骨骼疼痛,并出现身高变矮、驼背、脊柱畸形和关节伸展受限等症状,最终发生脆性骨折。
误区1
补钙可以防治骨质疏松症,且多多益善。
不少人认为,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后,通过吃钙片、喝骨头汤补钙就行。补钙确实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但骨质疏松症并不只是由缺钙导致的。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而言,单纯依靠补钙治疗也是远远不够的。维持骨骼健康需要多种营养素的协同作用,包括但不限于维生素D、维生素K、蛋白质等。食物中的钙必须在维生素D的帮助下才能被肠道吸收,而吸收之后的钙还需要在性激素、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等物质的调节作用下才会沉积到骨骼当中。
因此,防治骨质疏松症需要综合考虑患者激素水平、饮食摄入和补充多种营养素等多方面因素。如老年患者存在骨钙丢失和某些维生素缺乏等情况,可以通过服用一定量的钙剂、维生素制剂进行合理调治。
补充多种营养素的同时,还应纠正骨代谢失衡的问题。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综合干预,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切勿盲目服药或随意停药。此外,激素治疗也是一种重要手段,雌激素可有效减少骨质分解。对于女性绝经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症,雌激素的治疗更为重要、有效。
钙元素的补充也不是多多益善。成年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毫克,绝经后女性及老年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毫克。超过标准量的钙元素摄入,不但不能使骨骼结构更致密,还会增加患者消化系统的负担,引发胃痛、便秘等不适,严重者会引起高钙血症,增加肾结石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所以,建议患者在大量补钙前,一定要先到医院做血钙、尿钙等相关检查,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误区2
吃啥补啥,多喝骨头汤就能补钙。
有句老话说:“以形补形,吃啥补啥。”很多朋友认为,骨头汤是补钙佳品,是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首选饮食,喝骨头汤就能有效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诚然,骨头汤富含胶原蛋白和钙元素,但其钙元素含量并不足以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而且,骨头汤多以熬制时间长者味道鲜美,但经长时间熬制的骨头汤,其中的胶原蛋白大大分解,营养价值反而有所降低。对于中老年人而言,骨头汤里还溶解了大量骨内脂肪和盐,经常饮用,还可能引起如“三高”等问题。
建议骨质疏松症患者饮食多样化,注重摄入含钙较多的食物,如海产类、豆制品类、乳品类、坚果类等,少食含大量脂肪的食品。尤其是中老年人,应多食入一些含钙、磷、维生素及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以补充体内与骨代谢有关的物质的不足。需要强调的是,食疗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贵在长期坚持和科学调理。同时,应远离烟酒,少饮咖啡,饮食切勿贪多求快和暴饮暴食。
误区3
当有“骨刺”时,补钙会加重骨质增生。
受年龄因素影响,很多中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同时伴有骨质增生(俗称“骨刺”)。有部分朋友认为,钙元素有利于促进骨骼生长,补钙则会加重骨质增生,应立即停止。事实上,补钙和“骨刺”的生成无关。补钙增加的是血钙,钙元素通过代谢沉积到骨骼之中,使骨质更加致密而非过度生长。骨质增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骨质疏松症后,人体在代偿过程中发生钙的异位沉积(钙元素沉积于颈椎、腰椎、膝关节表面而形成“骨刺”);而补钙恰恰可以纠正机体的缺钙状态,从而部分纠正这一异位沉积的过程,减少“骨刺”的形成。因此,补钙与骨质增生的治疗并不冲突。对于骨质增生患者而言,适量补钙非但不会导致和加重骨质增生,还可以起到改善骨骼代谢、预防和治疗骨质增生的作用。
误区4
骨质疏松症患者要少动,以免骨折。
一些骨质疏松症患者常担心活动、运动会导致骨折,因而不敢多动,更不敢去户外锻炼。尤其是老年患者,因担心跌倒造成骨折而不锻炼身体,久而久之,肌肉力量逐步减退,身体协调能力下降,会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导致更容易跌倒发生骨折。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除了摄入充足的营养,还需要不断地运动刺激。缺乏运动,就会引起骨量丢失,造成骨质疏松症。
体育锻炼对于防止骨质疏松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合理的体育活动,做适量的负重、有氧运动以及肌力平衡训练等,能调节全身代谢状态,改善骨骼血液循环状况,增加对骨细胞的刺激。在户外阳光照射下活动,还可以增加维生素D的合成与吸收,有助于钙在体内的吸收与利用。
对于不同的人群,也应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和方法。中年人群和骨质轻度改变的人群,可选择适度慢跑和骑车锻炼等。绝经后的妇女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肌力训练,如下蹲练习、抗重训练、跑步和游泳等。老年患者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相对柔和的户外运动,以最低强度或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同时注意预防运动中发生骨折。即使是长期卧床患者,也应坚持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同时可以经常让家属把自己推到户外晒太阳。
误区5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病,其他人群无须理会。
老年患者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群体。因此,骨质疏松症常被简单视为老年病。然而,最新研究发现,部分年轻人,尤其是体形消瘦的女性,也有可能罹患此病。
正常情况下,体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在30多岁达到最高峰值骨量。峰值骨量越高,相当于人体中“骨矿银行”的储备越多,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就越晚,程度就越轻。
当下,不少朋友上下楼依赖电梯,出门以车代步,缺乏户外运动,日照时间不足;饮食不均衡,过度节食,喜饮浓茶、咖啡、酒精饮品;加之长期熬夜、睡眠不足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可能导致钙摄入不足或丢失、维生素D的合成减少,而致使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因此,骨质疏松症不是老年人的特发病,青、中年人也应及时调整生活习惯,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骨质疏松症。
总之,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需要多方面、多环节措施并行。
责任编辑/陶宪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