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笔,绘就青少年心理健康蓝图

作者: 许丽

“爱满天下”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孩子们的成长都不能缺少适当的“营养”,只有保证这一基础条件,才能实现好的创造力。因此,教育的过程离不开爱的滋养。

爱的约定  挖掘潜力

在教育心理学中,可塑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具有发展和改变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在培养学生可塑性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以积极的优势,全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以积极的心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积极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以前瞻的视角,去看待任何问题,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助力。正如陶行知先生强调的:“在教育中,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始终怀有爱心,从而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情感需求和兴趣爱好。教师应以关爱、尊重和引导的态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是影响其可塑性的重要因素。学生需要准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学生还应具备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和要求。教师和家长应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方面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和家长应当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在学校层面,教师可以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家长则需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尊重他们的意愿,给予其适当的关爱和支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以课堂纪律管理为例,爱的引导,远胜于提醒或批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保持注意力时间是很短的,低年级不足5分钟,高年级大约8分钟。现实生活中,当互动活动进行到五六分钟时,教师会发现有几名学生在打打闹闹。在心理课堂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个专属的课堂约定,这个约定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一个契约,必须人人知晓、人人遵守。比起批评和善意的提醒,学生更容易接受事先约定。如果在教学中出现学生扰乱课堂秩序的状况,教师就可以说:“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当然,这个约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特点单独制订,约定的内容也可根据课堂所需进行调整。

师爱能营造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乐学,还会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爱的注视  顺势而为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严谨相结合的产物。陶行知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他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在一节“真诚赞美朋友多”的心理课上,一个形象不佳的学生引起了我的关注。他一直坐在第一排,正对着讲台,我总被他“奇怪”的表情给干扰。多数时候,他都耷拉着脑袋、皱着眉头,上课不在状态的样子,偶尔抬头听课,也是眯着眼看人。其他同学在互相交流时,他也没有同伴,只是一个人默默地不张嘴,还不时把手从衣服袖子里伸出来。他日常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比其他同学慢。在课堂上,我没有当场责怪这位“奇怪”的学生,而是让同学们一起来赞美他。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他热心助人,有的说他喜静爱读书……后来,这位学生逐渐变得自信合群,课堂上也积极主动,笑容也多了起来。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用爱与学生交流,眼里有爱,心里才有学生。那个始终耷拉着脑袋的学生,他有一只眼睛有问题,或许是想用奇怪的表情来转移别人的视线,遮挡自己的缺点。他害怕别人会议论他的眼睛有问题,内心有恐惧和孤独感,所以他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逃避一切社交。在心理课堂中,对于一些敏感话题,教师要再三斟酌,还要对本班级学生的家庭情况有所了解,关注这些敏感学生,设置相应的话题让这些孩子释怀。

我们也不能把学生上课情绪不佳、态度不端正作为不认真听课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指责、谩骂,更是一种伤害。学生在课堂上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学生从一个阶段的学习进入另一个阶段时,他们需要适应新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适应时间,让其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克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逐渐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等。学生在课堂上有让老师不舒服的地方,也可能是教师传授新知识的方式让学生感到不适。

由此可知,老师要努力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即便学生长得不好看,但总有一方面是出众的,要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赞美;学生上课表现不好,老师要善于满怀爱意地去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经验。

请记住,教育是关怀备至、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心灵的事业。用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感化和教育是可行的,抱持爱的教育,教育才会更有意义。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中强调的爱,是平等的爱和不断传递的爱。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平等尊重每一个人,给予孩子无限的关心和爱护。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关注学生的积极动机、优势、情绪、自我效能感和师生关系等方面,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爱的陪伴  助力成长

心理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包容和支持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是被接纳和尊重的。对于个别学生,心理教师可以主动约学生到心理咨询室聊一聊,了解他们的现实情况,深入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设计符合他们特点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明确存在心理问题或困扰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例如,在社交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小组活动,帮助他们学习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且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学习如何调节情绪和应对压力。

心理教师还应与这些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可以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需求,与家长共同商讨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特殊的意义。用爱赋能每一位学生是一种深刻且充满关怀的教育理念。心理教师要用爱的力量去赋能,不仅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心理能力。

教育之爱,不仅指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爱,还包括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和耐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自尊和自强的品质,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最终实现自我成长。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勇敢地面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

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教师都要抱持“爱满天下”,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以爱为笔为他们绘就心理健康蓝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