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积极力量呵护儿童自信前行
作者: 韩芳老师是儿童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呵护者和指导者,教育的精髓在于敏锐、精准地识别他们的独特性,为其提供细致的指导,用爱滋养、用智护航,全面融入他们的成长历程。
● 一个可爱又矛盾的孩子
同学小乐,是一个即将升入五年级的男孩,他学习较为吃力。身为他的语文老师,我注意到他的阅读节奏缓慢,每分钟仅能读约50个字,而同龄的四年级学生每分钟可读255.85个字,在叙述事情时,他往往难以连贯地表达,只能零星地回忆起某些片段;他的汉字书写看着松散无序,让人难以区分形似的字词。在学习过程中,他经常忽视细节,回避需要深思熟虑的活动或作业。大多数时候,他的语文成绩勉强及格,而数学和英语则徘徊在三四十分之间,这无疑令人忧虑。
他的肢体协调能力也比较弱,学了四年多的课间操仍不熟练,跟不上节拍,甚至害怕上体育课。尽管他憨厚、爱劳动,喜欢发作业本、擦黑板等,但是得不到同学们的接纳,总是独来独往,每天下午一放学,他就匆忙收拾书包赶去托管班。
这些问题,让小乐常常处于自我矛盾之中,其内心充满了自卑和嫉妒,还爱打小报告。他愿意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却总是缺乏勇气迈出第一步,与老师的互动非常有限。然而,小乐愿意和我亲近,并且表达出他想要追赶大家的决心。
● 用积极的力量点亮孩子的自信明灯
1.不曾谋面的“相约”——共同面对
与小乐熟悉以后,我了解到小乐的爸爸、妈妈都是资深的成绩斐然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对孩子的发展情况有清晰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接受孩子的“不同”。作为小乐的老师,我也是一名母亲,特别能理解家长的顾虑和忙碌。于是,我主动邀请小乐妈妈成为我的网络好友。
这一“牵手”,使我成为小乐妈妈随时可以依靠的倾听者,我们无话不谈,彼此间的信任日益加深。日常生活中,我也会特别关注小乐在学校的情况。有一次,小乐独立完成《语文补充习题》的练习,书写工整认真、答案全对。我给小乐妈妈发去表扬的信息,小乐妈妈惊喜地回复,难以置信那是自己儿子的作业。或许,正是这一份份小小的鼓励和支持,让小乐妈妈重拾信心,决定相信儿子,相信他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我们达成一个共识:慢慢来,不轻言放弃。
实际上,小乐妈妈在孩子的学习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却未曾注意到孩子学习困难的根源。在建立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我逐步向她反馈小乐在学校的表现,既肯定他的优点,也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提出合理的建议。我相信,通过深度的交流,小乐妈妈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现状,并且期望通过科学干预助力孩子成长。
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育孩子,还要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家庭,充分发挥家校沟通的力量,让家校合作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坚信,家校携手并进才能让每个孩子在信任、理解和合作的环境中绽放光彩,共同为其铺就一条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
2.晨曦里的“打卡”——选择相信
晨曦微露,校园披上了温柔的晨光,如同一幅被唤醒的画卷。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为教学楼披上金色的外衣,操场上,露珠在晨风中闪烁,鸟儿在枝头欢唱,唤醒沉睡的校园。校园每一处角落都充满希望与梦想。在晨曦的温柔拥抱中,三楼办公室迎来一位小访客的“打卡”仪式——选择相信的故事缓缓展开。
9月5日,早晨7:30。一个小心翼翼的小脑袋探进办公室,又匆匆离去,留下一串未解的谜。我甚至还没来得及呼唤他的名字,小乐就已经消失在走廊的尽头。
9月6日,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小乐站在办公室门口,我起身将他拉到座位旁,好奇地询问他为什么这么早到校。他简单地回答:“我叫爸爸早点送我来的!”然后,像昨天一样,他又突然跑开了。
9月7日,早晨7:30……
整整一个星期,小乐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他的第一站总是我的办公室,似乎在默默地检查我是否已经到来。我感觉到这个笨拙的小男孩向我发出的信号——他一定有话要和我说。我的反应超出了小乐的预期,我不仅热情地和他打招呼,还与他闲聊家常。尽管他的回答常常语无伦次,信息也不尽准确,但我始终认真地倾听。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从一位忠实的聆听者逐渐转变成一个有心的训练师。
面对每天的学习挑战,小乐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压力。我和他一起捏减压玩偶,鼓励他对自己说:“只要肯努力,一定有进步!”我还设计了一些小游戏训练小乐的专注力,如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进去,让他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数数过程中我会计时;还有对照学号表,整理作业本等。这些游戏和任务让小乐充满热情,也达到训练的目的。考虑到小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我每天早上都会和他一起明确当天的目标,选择一项任务让他独立完成。完成之后,他会得到一个小小的奖励。
作为老师,我深知捕捉教育时机的重要性。儿童的每一个细微表情、每一句话语,都是教育的信号。它们既是引发儿童思想震动、实现行为转化的关键,也是反馈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紧紧把握这些时机,辅以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就能帮助儿童树立信心,积极反思和自我矫正,在师生良性互动中汲取成长的动力。在小乐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如何在信任中慢慢成长。他的每一次“打卡”,都是我们共同旅程中的一步,都是他向未来迈出的坚定一步。
3.好朋友“拉拉钩”——相信自己
在与小乐相处的过程中,我和他拉拉钩盖章,做了一个“小小约定”:如果同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超过3次,他将失去早晨来办公室“打卡”的资格。这个约定旨在培养他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尤其是在处理语文作业订正的问题上,小乐总是难以独立完成,习惯于抄袭同学的作业,这显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天,小乐的听写本错误率高达80%,他又一次表现出不愿意面对问题的态度。我轻轻提醒他,可以试着对照语文书找到正确的词语。如同往常一样,他一直拖延到快放学,在我离开教室送路队的时候,他才匆匆抄完同学的作业。根据约定,第二天他无法享受办公室的“打卡”特权。
第二天一早,小乐来到办公室,而我却装没有看见他,忙着自己的事情。晚上,我接到了小乐妈妈的电话,她告诉我小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希望第二天能当面向我认错。
第三天早晨7:30,小乐来到办公室,再次与我讨论关于听写本订正的问题。我明确强调:“小乐,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要相信自己。约定的事情就要一诺千金。”
我努力引导小乐,让他明白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和解决。虽然小乐的学习仍然存在困难,但他已经意识到独立思考和勇敢面对的重要性,努力成为一个诚实、努力的孩子。看到小乐的成长和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在这场双向奔赴中,我们通过唤醒内心的正能量,让小乐在充满信任与支持的环境中自信地展现自我,暖洋洋、乐滋滋、活泼泼地成长,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老师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行为准则。通过与儿童的互动和沟通,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才能在未来为社会作贡献。小乐的进步也激励着我们,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 从相信到成就,唤醒自我积极力量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个体发展的整体性,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具有潜在的自我实现倾向。在个别化辅导中,阿德勒心理学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支持儿童的新视角。在反思小乐个案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以下的思考:
1.理解动机,积极情感力量的源头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行为背后都有其动机。在个别化辅导中,老师深入理解儿童的行为动机是关键。通过揭示他们的恐惧、担忧等深层动机,老师能精准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制订有效的支持策略。这种理解能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情感力量。通过激发内在动机,老师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我效能感,成为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以理解动机为起点,以积极情感力量为引导,老师能有效地陪伴儿童在成长道路上砥砺前行。
2.鼓励,积极情感力量的推手
阿德勒心理学提出,鼓励比批评更能促进个体的成长。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老师应避免批评,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鼓励作为一种积极情感力量的推手,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新知识。当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和赞赏时,他们就更有动力去面对挑战,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实现自我发展。
3.合作,积极情感力量的催化剂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合作是社会生活的基石。在个别化辅导中,老师应强调合作,将合作作为积极情感力量的催化剂,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鼓励他们与他人合作,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通过合作,儿童能够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树立团队精神和提高沟通能力。这种合作的过程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这种积极情感力量将成为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克服困难、实现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作为导师,我们应永葆教育初心,关注儿童生命成长,要民主、平等地看待他们,相信信任的力量;我们要相信其潜力,将师爱与科学管理相结合,赋予儿童唤醒自我的积极情感力量,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开放、交融的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