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助力家校共育

作者: 张岩

“老师”与“妈妈”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据着非比寻常的位置,妈妈的身份让我们对生命、亲情有更深刻的理解;老师的角色让我们将热爱、理解给予学生。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既是老师,也是妈妈。很荣幸,我就是这样的老师,也是这样的妈妈。

▎可怜天下父母心

刚休完产假,我就接手初二班主任的工作。每天一打开互联网平台就会跳出小新妈妈的消息:“张老师,想跟您说一下,小新戴角膜塑形镜,又戴镜框眼镜,可不可以把他的座位往前调?”“张老师,请关注一下,小新上课喜欢打瞌睡。他瞌睡时,能不能让他站起来听课?”“张老师,听说2024年中考全省统考,我想给小新买一些辅导资料,有没有什么推荐啊?”“张老师,小新爱玩游戏,网瘾大,学习成绩退步,逆反情绪严重,我需不需要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啊?”……从这些短信中,我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位既要照顾孩子生活起居,又要关心孩子未来发展的焦虑型妈妈。

也许是同样身为妈妈,几个月的新手妈妈经历让我对小新自然而然地多了些好奇。而再次碰到焦虑的家长,又多了妈妈的身份,我比以往更多了一些感同身受的理解与耐心。

▎愿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道光

记得那天下午,小新在数学课上“假寐”,数学老师没办法,只能让他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下课时,我刚走进教室,小新和我的眼神不偏不倚地对上了,只有一秒,他便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自己的数学学案。见此情形,我一改从前严厉的态度,悄悄地走到小新旁边,也盯着他的学案看,然后故意挑了挑眉,用眼神锁定他:“没想到吧,张老师会出现哦!”这时,教室后排的几个男生听到动静都“幸灾乐祸”地等着看小新的“好戏”,小新气呼呼地白了他们一眼,又继续低着头。

“哇,你的学案反面全做对了!最后一道大题很难的,不错嘛,小伙子!”我有意提高音量对后排男生的方向惊讶地说道。面对突如其来的赞赏,小新有些错愕,他没想到我开口说的话和他预想的大相径庭。只见他小声地嘟囔:“全对也没意思,您和数学老师肯定会找我妈的,张老师,肯定是我妈让您盯着我的吧?”他连用了两个“肯定”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往他的方向靠近了一点儿,他继续说:“我妈就是这样,只要新学期换了老师,她就很紧张,一定会想方设法找老师,揪着我的问题不放。在家就对我‘劈头盖脸’一顿输出,没事还要发信息‘轰炸’老师,唉……”说到这儿,小新又微微把头低了下去。

看着小新略微沮丧的样子,同样作为“妈妈”的我决定今天“放他一马”。于是,我使劲地拍了拍他:“你今天可猜错了哦,你妈妈之前确实联系过张老师,不过我可没完全相信她所说的哦,张老师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听到这儿,小新抬起了头,睁大眼睛疑惑地看着我,仿佛在说:“真的吗?”我肯定地点点头,接着说:“其实,张老师已经观察你一段时间了,尽管你有时候也会被忧伤的情绪困扰,但我发现你是一个很有想法且有主见的孩子。”听到这儿,小新眼睛中闪过一丝异样,可下一秒,他又抿了抿嘴唇,再次把头低了下去,故作云淡风轻地说:“有时候,确实会感觉有点儿压抑,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从他看似不经意的言语中,我知道小新的内心一定承受了许多压力。

在后续的几次谈话中,小新对我敞开了心扉。小新说,他知道妈妈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他,很辛苦。可妈妈经常对他约束过多,又会让他产生厌烦的情绪。了解了他和他妈妈的问题,我决定努力走进小新的内心,争取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光,化解他与他妈妈之间的矛盾。

▎以爱为名,牵起教育的左手右手

后面几天,我约小新和他妈妈到学校沟通。小新妈妈刚到办公室便开门见山地说:“张老师,请你帮我管管孩子,他现在青春期叛逆太严重了!我说什么他都不听,还全部要和我反着来……”从小新妈妈的行为和语言分析,我大抵可以判断,她属于强势型妈妈。

心理学有一个观点,主张“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于是,我引导他们母子俩将问题外化与具象化。小新觉得妈妈经常因为一个未知全貌的小细节而自己“脑补”一连串的故事,从来不听自己的解释。比如,某个周末,小新登录电脑学习口语,下意识地点击了跳动的聊天程序头像,原来是自己一年前借给别人打游戏的账号出了问题,对方发来链接让小新查看一下。偏偏在这时,妈妈走进房间检查作业,看见他打开游戏网页,气不打一处来。强势的妈妈认为,儿子没有重视自己的学业,不会拒绝游戏诱惑,都上初二了,还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委屈的小新则认为妈妈不信任自己,连解释都不愿意多听。

听完他们的描述,我觉得双方都值得被理解,遗憾的是他们都忘记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握了握坐在身边的小新妈妈的手,说道:“其实,我能理解您,因为我去年也成了一名妈妈。当了妈妈之后才发现要操心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学会放手。”同样地,我转身拍了拍小新的肩膀,温柔地说:“妈妈是你用一生和她告别,她却用一生和你说‘路上小心’的那个人。”经过耐心地劝导,他们表示下次“亲子大战”爆发前,一定先冷静下来,尝试换位思考,共同和平解决问题。

当我将小新和他妈妈的手交叠在一起时,我发现小新和妈妈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冰心曾说:“教育就是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我的“新角色”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分别站在孩子和家长的角度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作为老师的我们不仅需要教育学生,还需要正确引导家长和我们一起教育学生。我知道虽然一次家校谈话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只要学生和家长有需要,我便会向学生伸出左手,向家长伸出右手,力争家校共育,为他们排忧解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