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作业检查成为亲子关系的“试炼场”

作者: 舒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检查作业几乎是每个家长都绕不开的环节。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原本应该是充满爱与陪伴的亲子时光,却逐渐演变成一场充满压力和冲突的“试炼场”。家长们眉头紧锁,孩子们如坐针毡,双方在作业本的方寸之间,似乎隔着一道无形的鸿沟。家长到底该不该帮孩子检查作业?该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检查作业呢?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陪伴孩子学习的家长。

事实上,家长检查作业并不能片面地区分对错。作业是老师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家长了解学校教育动态的一个途径。家长检查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尽早发现并解决问题,防微杜渐。家长只有掌握科学的检查作业方法、原则,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写作业,并且养成自我检查、认真负责的学习能力和品质。

〇 家长不当的检查作业方法是在“帮倒忙”

让家长检查作业,从本质上来说,对孩子自我学习的内驱力、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老师改进教学方法都是较为不利的,它至少有以下5个方面的弊端:

1.不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家长每天尽心尽责地为孩子检查作业,这种行为会逐渐让孩子形成一种“我为父母而学”的错误认识,不利于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

孩子的学习行为,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的动力:

(1)个人对知识的内在渴望、兴趣、好奇心而产生的内驱力。我们从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儿童很早就开始探索他们周围的世界,不断地观察、摆弄他们的玩具或生活中的物件。他们对周围环境中的一切都感兴趣,总是不断地向成人发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等等。”这些都是出于儿童的好奇心与兴趣。个体的这种倾向性,最初只具有潜在而非直接的动力作用,不指向特定的对象。这种动力产生的行为,如果不断取得成功,就能指向特定的对象。因此,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主要是后天形成,它依赖于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的内驱力在一个人身上是一种最重要、持久的动力。

(2)外界某些目标或因素(也称为诱因)吸引、诱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吸引力,有时也叫诱发力。例如,考大学的目标、“三好学生”的头衔、获得表扬与奖学金等,都可以成为吸引或诱发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

(3)来自社会组织、学校老师、家长等外部要求对孩子形成的外压力。这种动力在年龄较小或缺乏主动性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孩子的学习与他未来的工作生活有较长的时距,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今日的学习对未来的工作生活有何价值,因此,缺乏学习的意义感和紧迫感,容易变成一种被动的学习。

如果家长天天盯着孩子的作业,无形之中就会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意识:作业是为爸爸妈妈做的,我是为爸爸妈妈才学习。这样,孩子学习主要由外压力推动而不是内驱力驱使,会难以长期维持,也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效。

2.阻碍孩子元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家长的批改检查替代了孩子的自我检查,这就剥夺了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检查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元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元认知是一个人对自己认知活动及其结果的再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及元认知监控3个主要部分。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需要加以监控。做完作业后,学生需要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检查反思,发现自己作业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元认知是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及其与周边人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高的人,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长短优劣,不断调整完善自我。孩子在检查自己作业的过程中,元认知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并且能够迁移到生活的其他各个方面,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检查自己的过往,反思哪件事做得不合适、哪句话会得罪人、哪个行为会导致他人的不愉快等,从而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促使自己不断成长。

如果家长替孩子检查作业,不给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检查的机会,会严重阻碍孩子的元认知、自我意识及人格的和谐发展。家长平时可以批改孩子的作业,可到考试时家长不可能进考场帮助孩子检查试卷并修改答案,所以孩子得不到高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3.不利于孩子责任感的形成

孩子每次做完作业后,总是由父母负责检查,这就有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意识:学习这种事情似乎与自己无关。如果长期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孩子会逐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不负责任,并且波及其他行为,从而阻碍孩子责任感的形成。因此,家长越是过度“负责”,孩子就越容易“不负责”。

责任感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质,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责任感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或承担自己的过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提高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处世原则。

首先,家长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作业是自己的事”这种责任意识。家长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明白责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主动承担责任的意愿和态度。

其次,逐步教会孩子正确检查作业的程序、方法及各种注意事项,并且对孩子的检查与反思行为加以表扬,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负责任的行为带来的满意感与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最后,要引导孩子养成“凡事皆负责”的习惯。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逐渐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

4.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一个人从婴幼儿开始就需要发展其自主性和主动性。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和要求,履行对孩子的抚养照料义务,但不能阻碍孩子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的发展。父母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孩子健康的独立性意识和自信心就会得到发展。反之,如果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发展受限,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圈子里,他们在考虑和实施种种行为时就易产生羞怯感和内疚感,从而阻碍其独立人格的养成。

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妈宝男”“爸宝女”,就是父母过于强势或过度保护,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工作、感情等方面过度参与和控制的结果,事事不放手,就会不自觉地剥夺孩子独立面对挑战的机会。这样的家庭养育方式,导致孩子形成对父母的强烈依赖,无法独立面对社会,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削弱教师教学指导的针对性

孩子每次交给老师的作业都由家长检查、修正过,一般很少或不会再有错误。老师看到的作业大多是“形势一片大好”,这会掩盖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蒙蔽老师的双眼”而失去针对性的指导目标。在考试时,孩子的错误仍会持续发生,而且这些错误不是孩子自己发现并矫正的。

“教”与“学”不只是单向灌输,还是师生沟通、相互提升、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学生未必能马上完全理解、记住并会解题应用,这就需要老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来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记忆、掌握和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这样,老师一方面可以精准地瞄准“目标”加以指导,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客观地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不足并加以修正完善,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这才是作业批改的核心价值。

把批改作业的任务“转嫁”给家长,家长“指导”后上交的作业,教师难以从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与做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看到作业的 “虚假结果”,而难以觉察到孩子做作业的“真实过程”。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利于老师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基于此,教育部曾明令禁止家长批改作业,让作业回归学校育人环节中。

有些学校为了让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防止孩子不做或少做作业,要求家长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字,这种做法也是欠妥的。如果教师一定要家长签字,那么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达成一种契约,即只有经孩子自我检查、自我修正后,家长才能在作业本上签字。这样做,虽然看上去是家长“推卸责任”,但实际上是实实在在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自我调控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〇 家长更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针对孩子的学习,家长的任务不应是辅导、批改孩子的作业,而是重在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检查作业的侧重点应该是帮助孩子学会自己确立目标、控制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充分发挥孩子的学习潜力,主动克服困难,不断实现自己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最终实现长期目标,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或依赖家长提供目标、要求和学习任务。家长只起辅助、指导的作用,不应控制或替代孩子学习,要逐步让孩子远离家长这根“拐杖”,成为独立的主体。家长在检查作业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3点,才能逐步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1.家长要解放思想,相信孩子的自觉性

现在不少家长都对孩子过度保护和照顾,总认为孩子还小,独立学习、办事的能力还不行,需要父母帮助或替代他们才能完成。其实,这种教育观念对孩子独立学习及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独立学习、自控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父母“绑”着他们的手脚,没有给他们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因此,家长要解放思想,放手让孩子锻炼,发挥其主体独立性。

2.要让孩子明白独立学习与自我监控的意义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孩子都会有一定的依赖性,都希望他人提供更多的帮助,甚至能替代自己完成,这样做任何事就无须付出较大努力,这可以说是人的本性。然而,如果孩子一味依赖父母或他人,那么他就始终“长不大”。孩子长大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自控能力的提高。因此,家长应该向孩子说明自我监控的含义、意义及其价值,使他们对自我监控抱有肯定、积极的态度,从而产生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内在愿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孩子自我监控能力

让孩子在充分把握有关信息的基础上,为自己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进行恰当的时间安排,制订适合自己并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计划。计划制订后,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计划的可行性,启发孩子找出计划制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方法加以改进。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指导孩子记录计划的执行情况,经常进行小结、分析,为后续计划的制订提供一些经验教训。家长应该让孩子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当孩子需要帮助时,不是简单地提供最终答案,而是给他们提供有关问题的线索,最终答案还得靠孩子自己得出,否则学习就变成是家长的事。在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让他们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找到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方法和途径。事实证明,孩子的自我反思、自我反馈对其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