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五应”课助力学生蓬勃向上的人生

作者: 赵青 卜祥静

我们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时刻,可能是大自然中一个美妙的场景、一件美丽的事物,也可能是一幅温馨的画面,一段美妙的声音,一种温暖的感觉,或是实现一个梦寐以求的目标,这些美好让我们能更好地感知幸福。用艺术的手段记录这些美好的时刻,能让我们拥有蓬勃向上的人生。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助力学生在中学时代形成更完善、丰富的人格,学校以表达性治疗为依托,开展各项研究和心理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 表达性艺术治疗培养乐观向上的新时代少年

表达性艺术治疗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比较实用的方式。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释放压抑的情绪、觉察自我内在感受、重新整合自我认知,从而实现情绪改善与自我成长。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学生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反馈后,继续在师生活动、家长活动和班主任活动中推广,逐步形成了以表达性艺术治疗为基础的“幸福五应”和“少儿瑜伽”心育校本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应季”师生幸福课程,“应需”幸福家长工作坊,“应适”学生幸福课程,“应情”班主任幸福课程,“应心”行香幸福小记及“少儿瑜伽”心育校本课程。该心育校本课程体系作为学校的特色,基本涵盖了学校师生和家长的全部活动,具有覆盖面广、体验性强的特点。该课程体系基于当代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表达性艺术治疗为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身心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少年为根本目标。

●“应季”师生幸福课程

“应季”师生幸福课程是顺应季节变化设计的师生活动。遵循每个季节的气候特点,利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载体与工具,运用表达性艺术的方法和形式,开展室内或室外的师生团体活动。让学生们在学校生活中感受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欢乐,连接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师生合作创造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完成一次次精彩的挑战,这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在活动结束后,老师们会对学生加以鼓励与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体验到被看到、被听到、被支持与被欣赏的幸福。

●“应需”幸福家长工作坊

“应需”幸福家长工作坊以萨提亚模式和表达性艺术治疗为理论依据,采用多种艺术表达方式,运用绘画、色彩、沙盘等手段,带领工作坊成员进行亲子关系的自我觉察和自我关爱,解决家长们当下的困惑。实践表明,家长在体验性活动中更容易觉察亲子关系,自己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及觉察自己需要做出调整的部分。在表达性艺术的活动中,家长的情绪也会得到宣泄,进而更好地发现自己,用更合适的状态引导孩子。

●“应适”学生幸福课程

“应适”学生幸福课程是顺应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需求,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结合表达性艺术疗法的各种方法设计心理课程。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尝试将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于心理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心理工作中发现,初中生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情绪困扰。从大脑工作机制的角度看,语言主要受左半球控制,情绪主要受右半球控制,而语言无法直接处理情绪体验问题。然而,情绪和艺术(音乐、绘画等)都由右半球所控制。因此,非言语的表达性艺术治疗可以帮助初中生认识自己、表达情绪、纾解压力。

同时,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强烈,他们的心理特征兼具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活动丰富,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初中生强烈的自尊心会影响他们对自己心理需求的表露,因此,使用非言语的表达性艺术治疗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表达性艺术疗法的运用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热情,参与性强,还可以降低其心理防御,帮助学生建立安全、开放的自我表达环境,更好地连接和探索自己的内心,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初中心理课堂中,以下3种绘画心理治疗形式使用较多:

(1)不作任何要求的自由涂鸦。例如,在考前的减压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涂鸦的形式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情绪。

(2)心理教师设定绘画内容主题。例如,在开学的环境适应主题心理课上,让学生设计“友谊之舟”,通过绘画的形式介绍自己对人际关系的渴望;在探索“我和我的家庭”主题课上,让学生绘制“家庭支持系统”,通过绘画、粘贴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家庭关系。 这些贴合主题内容的绘画活动让学生很喜欢,上手也很快。

(3)引导学生对尚未完成的绘画作品进行增补。例如,在魔法能量课堂上,让学生在困境中添加自己解决的办法,从而增强学生的抗逆力。

将绘画元素融入心理课堂的教学实践,常通过“创作—分享—整合—反思”4个步骤来实施:学生自主创作;小组合作交流;通过找资源进行整合;找到自己的优势。绘画心理治疗对提高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非语言表达能力、改善自我认知功能等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每一幅绘画作品投射出来的内心潜意识信息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心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分享绘画作品的时候应注意以下3点:第一,要认真倾听创作者本人的解读,不能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给作者。第二,在绘画心理治疗的过程中,重点应放在学生对创作过程的体验和疗愈效果上,淡化对绘画作品本身的评价。第三,要综合评估创作者的心理状况,不能仅依据绘画作品进行判断,还要结合创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读及其他心理测评方式进行综合评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创作者的心理状况,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应情”班主任幸福课程

“应情”班主任幸福课程是顺应班主任情感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灵成长课程,提升班主任的幸福感。课程采用严虎博士的“彩绘曼陀罗成长卡牌”,包括自制彩虹、粘贴非遗产品、制作亲子礼物、玩转OHCards潜意识投射卡(简称“OH卡”)、学会爱自己之心理文创产品设计等。

●“应心”行香幸福小记

顺应学生身心需求,觅得一方净土。“应心”行香幸福小记课程引导同学们品香、制作香、展示香,在安静的行香室内表达自己,没有评判,只有陪伴与指引。全然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在行香课程中,学生们边听轻音乐,边制作不同形状的香牌,让学生们找到一个可以疗愈自己、支持自己的地方,这也是释放情绪,感受社会支持、教师支持、同辈支持的有效途径。

● 少儿瑜伽心育课程

学校借助舞动和音乐两个载体,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开发并创新了适合中学生的少儿瑜伽心育课程。课程内容分为3个部分:少儿瑜伽体式;集体吟唱;哲学小故事的引入。舞动和音乐两种方式的融合特别适用于初中生以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为主题的团体活动课,学生们在课堂上亲身体验并感受身体舞动与倾听音乐,对情绪加以表达、宣泄和调节,从而学会用这些方法来管理自身情绪。少儿瑜伽心育课程的实施,一般分3个步骤:调息、唱诵;哲学知识输入;瑜伽体式的练习。

在初中开展少儿瑜伽课程,融入了音乐治疗与舞动治疗,创新了心理教育形式。少儿瑜伽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起初,学生们从没见过这种形式的课堂,常常容易笑场,尤其是想要引起别人关注的学生,会趁此机会发出古怪的声音吸引大家的注意。然而,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们会慢慢地接受这种类型的课堂形式与课堂内容。老师们发现,学生们在进行声瑜伽环节集体诵读一句话时,发出的声音会从不整齐到整齐划一,在声音中体会到合作和对班级的归属感。同时,哲学故事的导入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进行瑜伽体式练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觉察自己的身体,悦纳自己的身体,觉察当下,进而悦纳自己。

依托上述校本课程,学校每学期都会成立沙盘成长小组。小组内有严格的设置要求,如固定时间、固定人数等。“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手中拥有无限,刹那便成永恒。”沙盘小组成员依托沙盘,把无形的心理问题转化为富有象征意义的形式进行展现,在小组内适应、磨合,最后把这种模式应用到现实的人际关系中,学会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我成长。每一次的团体沙盘都是学生们的一次心灵碰撞与融合,也是心理老师走进学生内心的过程。在团体沙盘中呈现问题、需要帮助的学生,心理老师会通过单独的个体沙盘进行积极引导。

另外,学校还依托曼陀罗绘画这一方式,开设了以心理老师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曼陀罗假期陪伴成长训练营。每期的曼陀罗绘制主题层层递进,在假期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陪伴式绘制,引导学生在互相支持和陪伴的同时认识自己、觉察情绪、表达情感。师生互相陪伴、支持,在关爱中共同成长,在属于自己的曼陀罗里安放内心的情感与故事。假期陪伴成长训练营成为学校的假期心理教育的新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在假期中的成长心理需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