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温暖离异家庭孩子的心

作者: 黄晓军 朱海兵

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指出,对孩子而言,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许多孩子会因父母离婚产生心理负担,情感与意志力变弱,难以正确认知周围人、事及社会。长期缺乏父母关心的孩子,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如产生被抛弃感、缺乏归属感,在人际交往中易出现自卑、逆反心理,害怕失败而丧失学习信心。虽有少数孩子不受影响,但大多数孩子易受环境和家庭影响,情绪自控能力较差。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个体的优点、长处及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积极情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笔者为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制订了以下策略。

〇 灌输积极心理学核心理念是基础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积极情感、积极思维和积极行为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可以逐渐接受并内化这些理念,从而在面对情绪困扰时能够更积极地应对。

为了能让学生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内化为自动理念,我设计了“积极心理学在我心中”的系列团体活动课,共8个主题课程:“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重新认识自我”“主观幸福感”“感恩与宽恕”“积极情绪”“人际和谐与冲突”“生命的底色”“我也不错”。

通过读书会、团体活动、看视频等活动引出积极心理学内容,向学生们介绍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强调积极情感的重要性,让学生们明白拥有积极情感可以让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自信。同时,讲解积极思维和积极行为对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鼓励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

通过与学生讨论积极心理学的相关主题,让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对积极情感、积极思维和积极行为的理解和体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积极心理学核心理念的理解。

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实践,帮助学生逐渐接受并内化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例如,组织“快乐日记”的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记录一件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并分享给小组成员。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积极元素,还学会用积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〇 建立积极的心理认知是关键

离异家庭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家庭变故而产生消极的认知,认为自己是不幸的、被抛弃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重新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让他们明白离异只是家庭形式的一种变化,不代表他们自身有问题。例如,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父母离异了,但他们依然是被爱的,依然有权利追求幸福。

建立积极的心理认知是离异家庭学生情绪调节心理辅导中的关键环节。为了帮助这些学生重塑积极的心态,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在一次心理辅导活动中,我们组织了名为“重新认识自我”的小组讨论。首先,引导学生们思考并分享他们在离异家庭中的经历和感受,有些学生表达了对家庭变故的困惑和不安,有些学生则流露了对未来的担忧。其次,指点学生们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经历。鼓励他们思考离异家庭经历可能带来的成长机会,比如学会独立、坚强和适应变化。最后,分享一些离异家庭出身的成功人士的故事,让学生们看到即使家庭环境有所不同,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种积极的心理认知,我们设计了“优点大发现”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学生都需要写下自己的3个优点,并且与其他同学分享。通过互相肯定和鼓励,学生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心。

在后续的辅导过程中,我们不断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变化,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引导,鼓励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积极的心理认知。例如,在遇到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发现学生们的心理认知有了明显的改变。他们开始更加积极地看待自己和生活,不再沉溺于过去的伤痛和不幸。同时,他们的情绪状态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变得更加稳定和积极。

〇 提供情绪调节技巧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提供情绪调节技巧是离异家庭学生情绪调节心理辅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帮助学生有效管理情绪,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用的情绪调节技巧,并结合实施案例进行说明。

1. 深呼吸调节法

首先,通过观看“深呼吸训练”的视频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深呼吸法。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闭上眼睛、深呼吸并想象自己正在吸入正能量,呼出负面情绪。最后,通过多次练习,让学生们逐渐掌握这一技巧,当学生情绪紧张时可通过深呼吸来平复心情。

2. 积极思考法

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尝试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讲解事例让学生明白积极的情绪来自对事件的积极认知,让学生们分享自己运用积极思考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其中一位学生提到,当他遇到学习困难时,他会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挑战,只要我努力,一定能够克服。”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帮助他重新找回信心,成功克服困难。

3. 情绪转移法

当情绪难以调节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如听音乐、画画、运动等。在一次次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们通过参与各种运动游戏来释放压力、转移情绪。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情绪得到了释放,感觉身心愉悦。

〇 构建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

离异家庭的学生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需要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这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班级互动等方式来实现,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同时,我们还可以与家长、老师等其他重要成员建立联系,共同为学生的情绪调节提供支持。

小奇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变故,他常感到孤独和无助,情绪状态很低落,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我们与小奇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进行沟通,让老师们了解小奇的情况,并且在日常教学中请老师给予小奇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老师们积极响应,不仅在学业上给予小奇指导,还在生活中关心他的情感需求,为他提供了情感支持。

其次,我们组织了一次班级团建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在活动中,我们特别关注小奇的参与情况,引导他主动与同学交流互动。通过活动,小奇逐渐融入集体,感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支持。

最后,我们联系了小奇所在社区的志愿者组织,邀请他们为小奇提供志愿服务和陪伴。志愿者们定期与小奇见面,陪伴他参加社区活动,为他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这些志愿者的陪伴让小奇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通过这些措施,小奇不仅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支持,还结识了一些志愿者朋友,为他构建了一个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些支持让他感到不再孤单和无助,情绪状态也得到明显的改善。他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〇 提升积极的生活态度

我们多次组织有趣的户外活动、文艺比赛等,让离异家庭的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逐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以下是一个实施案例。

小青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学生,她常常因为家庭的变故而感到沮丧和不安。为了帮助她走出这种情绪困境,我们为她创造了一系列积极的生活体验。

首先,我们组织了一次团体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让小青和同伴将眼睛蒙住、用一条腿走路,体验了“信任之旅”的刺激、有趣。这次活动不仅让小青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还让她学会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她逐渐发现,原来生活中还有许多值得她去探索和体验的美好事物。

其次,我们鼓励小青参加学校的文艺表演活动。虽然一开始她有些犹豫,但在我们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她勇敢地站上舞台。通过这次表演,小青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魅力,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和认可,也让她变得更加自信,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最后,我们安排小青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她有机会为社会作贡献。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小青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喜悦和成就感。她逐渐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帮助他人,也可以给社会带来正能量。

这些积极的生活体验让小青逐渐走出情绪困境,她的心态变得更加积极和乐观。她开始更加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她的情绪状态也得到显著的改善,变得更加自信和阳光。

总的来说,我们通过灌输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建立积极的心理认知,提供情绪调节技巧,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及创造积极的生活体验等方式,帮助离异家庭的学生更好地调节情绪,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结合具体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策略,使他们能够真正从中受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