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披“锋芒”,守护生命之光
作者: 郑健如今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都期望孩子健康安全地成长。然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辨析能力差,缺乏生活经验与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家长常因工作繁忙无暇照管孩子,导致孩子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教师可利用班会、夕会、晨会等时机,针对实时事件及时解决问题,从单纯传授安全知识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创造安全的环境和条件,灵活选用教学活动与组织形式,让孩子在玩中获取安全体验,使其明白意外伤害的危害,初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落实“家校社共育”的育人观。
▲ 以“案”为鉴,防患于未然
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之间的小摩擦屡见不鲜,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师每日都会面临各种纠纷告状,如谁骂人、谁做不文明手势、谁拿了他人的橡皮等,有时还会碰到因表述不清而需要深入调查的事件。若能及时妥善处理这些偶发事件,就能有效引导孩子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
三月的某天午餐时间,我正匆匆赶往教室,突然被一群孩子团团围住。孩子们争相告知“小杨被撞了”“小杨躺在地上无法起身”“撞小杨的人跑了”……因为天气寒冷、地面冰凉,我急忙跑过去,只见一个小小的身影蜷缩在教室门前的地上。询问缘由,原来是一名高年级孩子疾速奔跑时撞倒小杨,随后扬长而去,小伙伴们为此愤愤不平,小杨躺在地上执意不肯起来。我赶忙拉起他,询问其是否疼痛,他表示情况还好。
午餐过后,我立即召开临时班会,共同探讨遇到此类事件应如何解决。同学们想出了多个方案。我告诉大家,无论何种方案,核心均在于要学会保护自己,同时要让“肇事者”承担责任,汲取教训。我询问大家,作为受到委屈的小朋友,应如何更有效地保护自己呢?有的提议找班主任,有的建议找护导老师,还有的表示找路过的老师……善于借助外力,确为良策。我对同学们遇到问题积极解决、不与对方发生冲突及拥有正确是非观的表现予以充分肯定。然而,倘若当时没有老师在场呢?在独立面对被骂、被打、被冤枉等伤害时,我们如何做到既要秉持不欺负他人的教养、又要展现不被他人欺负的气场呢?
面对安全问题,教师既要及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又要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交流,我和同学们达成了共识,保护自己不仅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要有直面冲突的勇气。首先,要学会表达自身情感,坚决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或行为。交流时,应昂首挺胸,严正地告知对方此类不文明、无礼貌的举止是不受大家欢迎的。其次,可以运用一些小技巧,比如“质问法”,严正地反问对方:“你为何如此行事?”“你能拿出证据吗?”从而使自己由被动转为主动,震慑对方的质疑与污蔑,防止伤害再次发生。善良并非无原则地退让,我们绝不能为了善良而忽视自身权益。
▲ 善良,亦要有锋芒
孩子们在童年的一次次碰撞中,逐渐习得保护自己的技巧,能够妥善解决每一次冲突矛盾,便能收获保护自己的智慧。孩子终究要脱离大人的庇护,因此,我们既要教会孩子拥有一颗善良之心,也要为其披上自保的铠甲。善良,亦要有锋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帮助孩子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1.个人层面:亲身实践习得自我保护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作为一种关键的生存技能,是个体在面对危险和不确定情境时所展现的核心能力。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在亲身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将其内化为自我保护意识与道德行为。每个孩子都是自身的首要责任人,从小习得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危险来临时,才能更有效地保护自我。
首先,孩子要学会识别危险。这涵盖了学会辨别危险信号、恰当应对陌生人的接触以及在紧急状况下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从而提高对危险的警觉性,增强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
其次,在实践中掌握应对危险的策略。例如,当遇到陌生人问话:“孩子,你一个人出门的啊?你真能干!”孩子应进行自我问询:“此人为何问我这话?我应如何应对?”通过思考和分析来确定行动方案。倘若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务必向成人求助,直至问题得以解决。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小杨”同学,躺在地上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2.家庭层面:强化家长的主体责任意识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家庭应给予充分的支持。作为孩子的首要责任人,家长要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安全状况,将自身的安全经验及时转化为孩子的安全认知,引领孩子在玩乐中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作为父母,应定期与孩子交流,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留意孩子的异常行为举止,有助于及时协助孩子化解难题。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明确家庭安全教育应侧重于生活化的安全教育,可以与孩子一同观看安全教育视频、书籍,为孩子讲述相关案例等,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危险的存在,从而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使其明白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另外,在指导孩子如何求助时,应带领孩子前往相关场所。将日常生活中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经历转化为宝贵的经验,让孩子明白:原来如此便可有效地保护自己……同时,父母应当认识到不要过度保护孩子,父母的呵护虽能在短期内保障孩子安全,但从长远来看,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自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时难以独立应对。因此,父母应适度放手,让孩子逐步学会独立思考、自我保护和解决问题,这是助力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
生活是最优质的安全课堂,家长必须具备唤醒和激活儿童安全保护的意识,任重而道远。
3.学校层面: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
学校犹如一个小型社会,在校园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安全小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了鲜活的安全资源。针对这些小事件,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一方面,学校可邀请健康教育与生命安全领域的专家、优秀教师开展相关培训,围绕安全教育类政策、家庭安全教育的实施方法,组织安全案例分析、生命安全主题报告、小组合作研讨与经验分享等活动。另一方面,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学生好玩、好学、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的特点,带领孩子在玩中学,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设计游戏、进行故事表演等课堂教学活动,凸显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在玩耍中,学生能获取安全知识、提升能力,班主任老师还应敏锐地捕捉偶发事件中具有价值的课题,抓住契机开展受儿童喜爱的活动,通过班会、夕会、晨会等碎片化时间,为学生提供安全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避免伤害,掌握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与技能。
上述案例中,我针对“小杨”的情况及时与孩子们沟通并给予指导。其实,还可以衍生出其他安全问题,老师应及时提供更多的自我保护方法。当孩子们掌握的方法足够丰富时,那些曾经令人恐惧的问题将被巧妙地利用、转移、替代或升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情感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自我保护的技巧从浅显的知识转化为高深的智慧。
4.社会层面:吸引多元主体主动协同参与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全社会都高度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助力小学生习得自我保护能力,需要吸引社会多元资源协同。
第一,深度挖掘社区的生命安全教育资源,联合各类人员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工作,实现社会生命安全资源的共享。
第二,积极开发线上生命安全教育平台。线上平台丰富的安全资源可以供孩子们学习,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安全认知。
第三,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坚实保障。《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要求,相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社会协同育人工作。一是,公安、消防及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净化安全育人环境。一方面,对校园周边进行风险排查,重点关注学生上下学途经的水域、复杂道路等,严禁开设网吧、KTV等不适宜学生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加大网络空间的净化力度,提供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资源,为学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二是,教育部门牵头,协同妇联、共青团等组织成立生命安全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或实践基地等。统筹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的安全教育资源,开展学术讲座、互联网宣传及主题教育等活动,培育家长形成正确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理念,指导社区有效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活动。更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法律保护儿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为儿童提供自我保护的法律支持,让儿童有足够的底气保护自己。
小学生只有提升安全意识,懂得自我保护,才能点亮生命安全与健康的灯塔。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教孩子善良,但要告知他们,善良也要有锋芒,这是我们送给孩子们最好的成长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