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同学”的初三男生

“我想回家冷静一下”

小王(化名)是一个成绩不错、平时性格温和的初三男生,却突然与同学发生争执,并与同学大打出手。事情发生后,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安抚了小王很久,可他的心情仍无法平静,并一再坚持“我想回家冷静一下”。在班主任眼里,小王是一个懂事的学生,学习从来不用人操心;并且,小王的性格温和,是个情绪稳定,这次突然打骂同学,一定是发生了特殊情况。班主任十分担心小王会因此事过分消极,无法正常上学,便建议他去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出手”的背后是什么

来到心理咨询室的小王显得烦躁又沮丧,他佝偻着背,说话时也不抬头,时不时攥紧拳头,坐立不安。在沟通过程中,小王一吐自己内心的委屈,骂人和动手都是事出有因,是因为几个同学将莫须有的罪名扣在他头上,才造成这一场“闹剧”。事情发生后,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骂同学脏话和动手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小王后悔地表示:“不负责任的行为,毁掉了我在同学和老师面前的良好形象。”

作为心理教师,我发现小王情绪失控的原因可能不仅是同学怪罪,究其根本还应该与他不良的家庭结构、当下的生活现状有关。因此,本次辅导主要选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技术,先是通过高级共情和情绪评估技术,准确把握小王的观念和情绪,洞察潜藏在他观念和情绪下面更为深层的东西;再采用认知连续体技术重构他对自己的核心信念,重构他对家庭的信念。

接纳不足的家庭,发现自己的优秀

1. 第一次咨询:接纳情绪,赶走自卑

咨询一开始,小王便向我描述了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那天有一节体育课,小王因个人原因迟到了一会儿,并且之前有节体育课他也因故未上。于是,体育老师便在给他单独补习时责怪了几句。体育老师的话让小王感觉非常糟糕,却也无话可说。下课后,他刚回到教室,就有几个女同学跑来跟他抱怨他这个语文课代表当得不称职,传达作业不积极,害她们没能更早拿到作业内容。小王本就心情不好,瞬间觉得这几个女生太可恶,他忍无可忍,于是爆发了冲突。

接着,小王又对我说起自己不完整的家庭:母亲在他不到1岁时便离开了家,直到现在也没有联系;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几乎不回家也不关心他的成长。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可奶奶却因为照顾他,积劳成疾不幸去世,70多岁的爷爷不得不外出务工,养家糊口。面对这一切,小王的心中有股怨气,他觉得老天对待自己实在太不公平。

不幸的身世、体育老师的责怪、同学的无端抱怨,在种种压力的压迫下,本就辛苦支撑着的小王难以再忍受下去。他觉得自己被全世界嫌弃,愤怒和恐慌的情绪淹没了他,让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和行为。可冲突发生后,小王不仅没有感到情绪宣泄后的爽快,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恐慌之中。小王担心身边的老师、同学都会觉得他是个会骂脏话、欺负女生的坏学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喜欢和支持自己,这让他无颜回到课堂,也没有勇气接受可能出现的“冷待”。

作为心理教师,我的当务之急是帮助小王改变主观感受。做出不当行为的羞耻感和让老师失望的主观丧失感,已经让小王失去了面对学校生活的勇气;同时,不幸的家庭环境无法为他提供有效支持,也无法帮助他恢复勇气。班主任没有放任他回家自行“冷静”,而是让他到心理咨询室寻求我的帮助,是十分正确的做法。

面对小王消极的心理状态,我告诉他:“母亲的离弃、父亲的不闻不问,这些是父母的问题,是他们未尽责任,而不是你的错;奶奶年纪大了,她的因病去世是意外也是必然,这也不是你的错;70多岁的爷爷还要外出务工养家,我理解你心疼爷爷,但这同样不是你的错。”我继续说道:“作为学生,你已经很优秀了。在有那么多干扰因素的情况下,你还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学习,将成绩保持在班级前列,这说明你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是一个优秀的人,是值得自己骄傲的人。”小王听完我的话,整个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活”了过来,他挺起腰抬起头,脸上又露出开心和自信的笑容。

接下来,我与小王一同探讨“老天为何对自己不公”这一认知,以及如何处理由此产生的愤怒与不甘。这些负面情绪构成了小王的情绪底色,在平时温和的表象下暗藏着“波涛汹涌”,使他变得十分敏感,同学或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便可能成为他愤怒不满的“导火索”。为了缓解小王情绪上的焦虑,我建议他先看看自己的家庭状态,与一般家庭相比大概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和位置。首先,我告诉小王,父母双全的家庭可分为“婚姻良好”“天天争吵”“婚姻名存实亡”等情况;父母离婚的家庭可分为“友好离婚”“出轨或情感破裂”“一方有赌博等恶习”等情况。随后,我询问:“如果父母婚姻健在的家庭是80分,你认为自己的家庭大概能打多少分?”小王打了45分。我接着描述了其他可能的家庭状态,如父母未离异,但一方去世或双方都去世的家庭;如父母离婚后各自重组家庭,以及重组后又各自有了孩子;还有父母一方因刑事犯罪入狱的情况,入狱又可以分为贪污受贿、诈骗、伤人、杀人或是毒品交易等违法行为。我再问小王:“现在你觉得你的家庭分值是否需要调整?”小王思考了一下,表示自己的家庭其实可以打60分。我感到小王的情绪正在逐渐好转,在交谈中他已经慢慢学会了接受自己的情绪。

最后,为了确认小王能否回到课堂,并确认是否可以结束此次咨询,我询问了他此时的心情,以及是否愿意回到班级继续完成接下来的几节课。小王自信地说出“可以”。

2. 第二次咨询:认识父亲

两个月后,小王再一次来到咨询室,这一次是他自己主动请班主任预约的,原因是他感觉自己最近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心里总有一股火。通过交流发现,这次小王烦恼的根源在父亲身上。上次咨询后,小王把自己家中的问题跟班主任说了,在班主任的干预和动员之下,父亲从外地回来陪伴他一起生活。但父子同住后,小王却很难与父亲沟通,他认为父亲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还总是喜欢用各种无用的心灵鸡汤来“灌”自己。同时,他还觉得父亲既无能又不孝,养不了家也不觉得羞耻,还需要依赖爷爷打工来维持家庭开销。父子关系的不和睦,让小王越来越难静下心来学习,随着中考的临近,他感到压力大增。小王再次觉得老天对他不公平,他渴望有一个能干的父亲,不仅能给予他父爱,还能帮助缓解来自学业的担忧和无措。

我首先给予小王充分共情,“你父亲一直在外地,将抚养孩子的责任推给年迈的父母,这对一个40多岁的男人来说,无疑是失败的;你父亲在工作能力和思想观念方面也确实存在很大问题,无法成为家庭的支柱。从这两点上看,他无疑是个糟糕的父亲,我理解你的难堪和悲伤。”我继续安抚小王,“你嫌弃他,不喜欢他,并为此感到烦躁不安,都是可以理解的情绪,也是可以接受的。换作是我,也会与你有同样想法。”我的话让小王感受到被接纳和被支持,让他原本不安的表情变得有些缓和。接下来,我也肯定了他父亲的某些方面,比如,父亲愿意结束在外的打工生活,回来陪伴小王,承担起父亲的责任,这在客观上结束了小王的寄住生活;对父亲来说,脱离原本的生活轨迹,是一种面对,也是一种改变,还是一种努力;父亲常拿网上的心灵鸡汤与小王作交流,说明父亲想拉近与小王之间的距离,想尽到一个父亲教育子女的职责。“这样一看,你能看到父亲在行动上的努力,以及在对待子女问题上从头开始的勇气吗?”小王点头表示认可。

我继续引导小王思考:“你的父亲虽是一个40多岁的男人,但他并不是这40多年都是父亲的角色。”小王沉思了一会儿,表示自己懂了,这个男人作为父亲其实跟自己是同龄的,只有十几岁,也是不成熟的。我告诉小王,你的父亲“起点低”是一个不争的糟糕现实,但他这次有了重新开始的勇气,并且积极学习如何成为“父亲”也是事实。听完我的话,小王焦躁纠结的内心明显得到了安抚,他说道:“虽然我此时想起父亲还是心怀许多不满,对父亲说过的责备话语也仍有反感,但强烈程度已经明显下降,我愿意尝试着理解他,如果有需要,我还会再找老师帮忙。”

通过这件事,我们需要反思

青春期孩子往往是敏感的,在面对自己与大多数家庭不同的家庭结构,或面对自己相对较差的家庭经济条件时,他们会表现得更加敏感和脆弱。内心有家庭带给自己的强烈自卑,同时又有对家庭的嫌弃,而这种嫌弃却又不能被自己接受,因为社会道德要求孩子不能嫌弃自己的父母,不能言说父母的错误。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完全能够接纳孩子的这种情感,我们的认同、接纳、理解,对青春期孩子来说显得尤为珍贵。也正是因为有我们这样的成年人能够接纳他们的负面想法,青春期的孩子才有力量与精力去直面自己的困境,并走出困境。希望在心理咨询的帮助下,能够让困扰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动力,成为他们变得自律的动力,成为他们追求更美好人生的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