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如何上好心理课
作者: 王天文在校园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近20年来,我作为一名心理教师,被问起的关于校园心理教育的问题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20世纪90年代,大家常问我“你们学校有心理咨询室吗?”;到21世纪初,大家关注的问题可能是“你们学校开心理课了吗?”;到了2010年左右,又有人问“上心理课好玩吗?”;时间来到2015年前后,人们开始好奇“心理课到底学的是什么?”。如今,越来越多心理教育工作者在思索:当下的心理课究竟该怎么上,才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助力他们掌握获得幸福感的能力呢?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仅意味着校园心理教育工作日益规范,还让我们看到了积极导向下的心理课堂教学样态。下面,我就来和大家详细聊聊这些教学样态。
样态一: 传递“接纳与允许”的力量
积极心理学主张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教师对学生接纳和允许的态度,既是一种人生态度示范,也是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以五年级《拥抱生命》一课的课堂情境为例,当学生A表达:“亲人去世会害怕”的时候,同学B鼓励她说:“你不要害怕,要勇敢地面对。”看起来B同学是一种积极的应对,但是学生A在这样的鼓励中其实很难直接走向“勇敢地面对”这一状态。如何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并推动积极态度的发生,是教师应该关注的点。
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有负性情绪是正常的。当学生说出自己害怕,或者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时,教师要给予接纳和允许,比如回应:“很多人面对死亡都会害怕”“把事情做好确实不容易”。教师运用一般化技术,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明白个体面对生命凋零时害怕是常态,这就是深度共情。当学生在课堂上不断获得被接纳的信息,他们内心自尊、自在、自信的积极自我就会慢慢成长起来。
另一方面,教师要营造安全的课堂环境,接纳与允许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学生 A 的害怕情绪被教师接纳后,教师接着说 “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克服困难”,这就捕捉到了学生 “我需要帮助” 的内在需求。有人陪伴,还有方法支持,学生便能获得安全感,也更有力量去勇敢面对困难。
在心理课堂中,教师既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又要深度共情他们的想法、情绪和行为,让学生不断地、充分地感受到被允许,这有助于他们自我接纳。当学生们徜徉在被允许和接纳的课堂氛围中,他们自然会产生“想学”这一积极动机。
样态二:显现提升自我价值的目标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信,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也是支撑他们积极态度的关键。自信能激发积极心态,和自我价值感相互促进;拥有了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学生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积极力量,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在心理教学中,明确“提升学生自我价值”这一目标,对教师设计课程非常有帮助。
首先,创设指向自我探索的课堂提问机制。课堂中的提问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心理课堂教学中一般包含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学业指导、生活适应、生涯规划和生命教育等多个单元,无论哪一个单元,如果只停留在探索外在行为,是很难引导学生进行内在调适的。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有明确的探索性提问。在7年级《新朋与老友》这堂课上,教师设计了3个巧妙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说一说小学和初中的好友”,学生们积极分享了自己的交友故事;接着追问第二个问题“如何成为好友”,课堂瞬间安静下来,这一问题把学生从外在行为引导到内在自我的思索;最后一问“你觉得自己为何能成为他(她)的好友”,让学生沉浸在对自我的探索中。随着“幽默、宽容、善解人意”等积极品质被一一发现,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也随之提升。
其次,发现自我价值的课堂探寻机制。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要有意义、有效率、有常态、有生成和有待完善。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是心理好课的标准之一,自我价值感不仅对学生当下的心理健康有益,还能长期支持他们的成长。在进行心理课《新朋与老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外在言行中发现自我和他人的优秀品质,增加自信,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在这种积极心态的影响下,学生在心理课堂中的主动性得以保持,参与课堂学习的自觉动力也更进了一步。
样态三:掌握学习方法,开启心理成长
掌握心理课堂独特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积极品质的重要途径。在兴趣和动力的帮助下,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我们都体验过焦虑情绪,它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想完成某一任务但是又不确定自己是否能行。当你询问小学中高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学习语文、数学有哪些方法”的时候,他们的答案大多是“需要预习、记忆和多练习”等。当你问他们参加心理课有哪些学习方法时,大部分人可能从来都没有思考过,或者只是回答“需要用心参与”。这样的答案空洞而不具体,看似回答了,实则在告诉你“我不知道”。基于此,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在心理课堂中可以学会一些方法来调适并提升自我的心理健康,还会让他们更安心、坦然并积极参与心理课堂的学习。
第一个方法:知晓体验什么。心理课堂中,教师通过游戏、冥想、绘画、心理情景剧等情境创设活动,根据学生年龄段精心设计探索问题,目的是推进学生从外在的行为走进内在的心灵,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感受、想法观点,以及了解情绪对行为的影响。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不断练习和反馈,逐渐在明白体验是什么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去体验,这才有机会让学生意识到体验的意义。
第二个方法:推动实现从体验到感悟的飞跃。这是心理课堂学习方法中的难点,因为这是个体内在心理过程的一次飞跃。“难过”是情绪感受,当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自己产生“难过”情绪的根源在于“我想让自己做得更好,却缺少方法和自控”的内在矛盾的时候,就帮助他发现了认知与情绪的关系,为学生开启自我调适提供了内在路径。如果学生能掌握这类觉察自我与他人的方法,就会存储起来,在有需要的时候,便会把课堂的学习自觉地转化到生活中,在课外和未来持续自我帮助,有助于他们获得持久而稳定的良好心理状态。
第三个方法:练习改善后的新行为。行为改善不仅能直观体现教学效果,还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心理课堂的学习最终要应用到生活中,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比如在7 年级《新朋与老友》课上,可以增加一问“如果处在新环境中,你有没有实用的交友新方法?”,提问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行为调适方案,既符合学生向好的愿望,又能帮助他们克服对实现目标的担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生来皆有学习潜能,让学生觉得有意义的学习是要在面对、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应对学生积极肯定、支持,并适时提供帮助。因此,若想促进学生在心理课堂中积极参与的状态,教师需要全程关注学生。对教师来说,无论使用多少方法、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活动,都不能离开对课堂教学对象的关注,学生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在哪里,就要从哪里贴近他们。当学生这个主体成为心理课堂教学的永恒关注点时,才有可能让他们在教学中不断汲取到充满乐观、希望和自信等积极品质的养分,这些都是养成积极态度的必备条件。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更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的潜能。在心理课堂中,教师用接纳与允许的态度,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将提升自我价值的意识融入教学设计,推动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觉察和反思。只有这样,积极的课堂教学样态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来,从而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第十四期“教材建设研究”专项立项课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心理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项目编号:2021JY14-JC-L03)、南京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立项课题“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医教协同’工作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NJJK14-L14)、2024年度江苏省教师发展研究重点课题“协同视域下高中教师心理教育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jsfz-b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