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教师的“困境”与“突破”心育探航
作者: 吴吉如今,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常见,这让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复杂又重要。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中小学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近几年,不少青年心理健康教师加入了这支队伍,给师资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但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常因实践经验、岗位特性、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原因,在专业道路上遇到一些难题。
职业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1.专业能力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差距
新入职的中学心理教师学历大多在本科及以上,专业也多是心理学,还都有中学心理教师资格证。但高学历和有证并不代表他们就能轻松胜任这份工作。学校的心理工作内容既丰富又复杂,包括上好心理课、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心理课题研究,还要策划实施各类心理主题活动。而且,心理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还得和家长打交道,组织家长晤谈(家庭治疗)、安排“父母学堂” 也是工作的重要部分。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复杂,青年心理教师虽然有专业知识,但在实际处理棘手的教育情境和复杂工作时,还是会觉得力不从心,不知道该怎么办。例如,在处理学生因家庭突发变故导致的心理创伤问题时,青年心理教师可能知道一些理论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面对情绪崩溃的学生,却难以迅速作出正确反应,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安抚和引导。
2.缺少团队协作、同伴互助和资深教师指导
目前,大多数中学心理教师是“一校一人”,意思是一所学校只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教师。所以,学校一般没有设置心理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在学校“青蓝工程”的“帮传带”活动中,青年心理教师也只能与政治、生物等其他学科教师结为师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心理教师缺乏同伴交流与支持,没有归属感,也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校内同行经验,需要靠自己摸索来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另外,心理教师在进行学生个案咨询、团体辅导和危机干预工作非常需要专业心理督导师或同辈心理教师的督导与支持,这方面的专家资源比较欠缺,相应的督导制度也是不完善的。
3.角色认同模糊,工作繁杂难以量化
和其他学科相比,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也很难用具体数字衡量,而且工作过程相对私密,这就导致心理教师在学校里的身份和地位有些边缘化。有些学校的心理教师还要兼任学生发展处、团委等工作,或者兼任道德与法治、生物等学科教学。这种 “专职不专岗” 的情况,对青年心理教师的职业认同、角色定位和专业发展都有很大影响。例如,一位青年心理教师因为兼任过多行政工作,导致用于钻研心理教学和咨询的时间大幅减少,专业能力提升缓慢;在面对不同工作任务时,也常常感到角色冲突,不知道该以何种身份为主导开展工作。
突破职业困境的“窗口”
1. 加强专业知识储备
青年心理教师虽然学历高、专业对口,但为了更好地开展师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问题预防等工作,还是得不断学习。像基础心理学、统计学、教育心理学这些专业理论知识,要经常复习,加深理解。同时,还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借鉴其他学校的团体辅导、个体辅导方案及心理教育工作方案。只有把专业知识学扎实,再结合实际工作,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青年心理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参加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订阅专业期刊,及时了解行业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2. 打造精彩的心理课堂
心理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想上好心理课,青年心理教师得下不少功夫。首先,教师要学会教学设计,课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让学生通过不同主题,感受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心理调控方法,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其次,要努力营造宽松舒适的课堂氛围,提高自己的亲和力和课堂掌控能力,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培养自主意识和能力。最后,评价学生时要多从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少评判学生的观点,保持价值中立,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这样能有效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热门的心理测试或趣味心理实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心理知识的理解。
3. 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
青年心理教师要想提升综合咨询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就得认真对待每一次咨询,保证咨询规范、专业、系统。同时,教师要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学生对话时要遵循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咨询时,不要盲目追捧某一种咨询技术或流派,而是要扎实掌握基本功,博采众长,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技术。咨询结束后,还要规范、系统地整理个案信息和咨询过程,制订后续咨询策略,提升咨询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青年心理教师应积极参加专业的心理咨询案例研讨会,与同行分享交流自己的案例,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对自己的咨询案例进行复盘,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
4. 优化心理活动策划能力
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要有规划,不能杂乱无章。心理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多积累素材,把在心理课堂、心理咨询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这样策划出来的心理活动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形式多样又有趣。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节日或季节特点,策划相应的心理活动。比如,在春季组织户外心理拓展活动,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放松身心;在毕业季开展 “心灵护航” 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升学压力。
5. 坚持心理专业精神
心理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教师职业的基本特质,如自信、热情、真诚、尊重他人、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等之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乐观、幽默、公正、有敏锐洞察力等人格特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是否具有优异的职业特质。无论是上心理课还是心理咨询,都需要心理教师自身拥有健全人格,并懂得自我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