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辅导技术,让课堂更有“心理味”

作者: 陈燃

在“直面焦虑,笑傲考场”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意象绘画来认识自己的考试焦虑情况,理清原本模糊的想法,充分表达感受;在不断思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提升自信,形成良好的考场心理素质。

肢体动作,建立“走心”关系

1.角色表演——小凯的困惑

教师:(大屏幕呈现小凯同学的焦虑)在小凯眼里,黑板上醒目的倒计时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离期末考试还有6天!现在,我们请4位同学到台上来,3人分别表演故事中考试前的小凯、考试中的小凯、考试后的小凯,1人旁白。3个“小凯”根据旁白内容,表演相应的肢体动作,如失眠、烦躁不安等。

2.手势表达——焦虑的表现

教师:你有过和小凯相似的经历吗?接下来,大屏幕将一一呈现小凯焦虑的表现,如果与你的情况相符,请你高举双手;如果不符,做一个“打叉叉”动作;如果不确定,那就装个可爱。(教师示范。)

教师:考试惨败过。

学生高举双手(大多数)。

教师:考前会“闹肚子”。

学生做“打叉叉”动作(大多数)。

教师:脑子里不停地闪过父母期待的眼神。

学生高举双手、做“打叉叉”动作、做卖萌动作(各约占1/3)。

教师:考试时,有时会做不出平时会的题目。

学生做装可爱动作(大多数)。

教师:经常想“又要考试了!我还没有复习好,考不好怎么办?”

学生高举双手(大多数)。

教师:考前1—2天睡眠质量下降。

学生高举双手、做“打叉叉”动作、做卖萌动作(各约占1/3)。

教师:考试时,手心出汗、全身发抖。

学生做打叉动作(大多数)。

……

【分析】角色表演与手势表达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用肢体动作表达焦虑,以新颖的形式让学生动起来,打破师生、生生的交流壁垒。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一起,通过肢体动作链接10多种考试焦虑表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建立起了师生间的“走心”关系。

意象绘画,营造“润心”氛围

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停顿10秒,播放《春》配乐)。想象你心中焦虑的样子,它的名字叫“小蕉”,时不时就跑到你面前。然后睁开眼睛,用笔在纸上勾画出“小蕉”的形象,越细致越好。若绘画难以表达清楚,也可以在旁边辅以文字说明。

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心中那个“小蕉”的模样。

学生1:我画的是一张录取通知书,它只有外形,没有具体内容。我常常担心考不好,录取通知书上一片空白,但又希望最后能实现甚至是超越原本心中的目标,所以录取通知书上没有内容。

教师:空白蕴藏了无限可能。

学生2:我画的是心电图。生命不息,心跳不止,它随着我的心跳上下波动起伏,转角非常尖锐,还遍布着混乱的旋涡,代表了我复杂的心情。

教师:妙不可言,感谢你的分享!

学生3:我画的是魔鬼与天使的双面人,正面是魔鬼,反面是天使。我有时自卑,无心学习,此时这个双面人露出恶魔的一面,把我困住了;有时,我在双面人的刺激下,专注学习,最后取得自己满意的考试结果,此时双面人展现天使的一面,给我幸运。

教师: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学生4:我画的是一只独角兽,它的四肢像大象,有狮子的尾巴,头上还有一个黑螺旋纹的角。它出现时总是来势汹汹,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令人闻风丧胆,让我遍体鳞伤。

教师:这位同学的描绘形象生动,(指着大屏)这就是那头所向披靡的独角兽。(全班同学开心大笑,其乐融融)

……

【分析】趣味性的绘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突破语言限制,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教师通过意象绘画活动,营造“润心”氛围,能更好地引入后续教学。学生对呈现在大屏幕上的画面非常好奇,原来考试焦虑在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那么具体的形象,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让考试焦虑变得没有那么面目可憎了。教师用1—2句简短恰当的点评与学生互动,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同时,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表达,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化关注。

互为见证,感悟“交心”之美

1.叙事减压,认清考试焦虑

教师:我们的生活常会因“小蕉”发生一些改变,同学们觉得“小蕉”喜欢什么时候出来?请大家讲述《我和“小蕉”的故事》,用笔在画旁边写下你的担忧,以及考糟了以后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播放《春》配乐)

教师: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

学生1:如果中考考不好,我就完了。

教师:有跟他想法一样的同学吗?嗯,我看到有好几个同学在点头。大家再想想,真的是这样吗?先在心里想,暂时不用回答。

学生2:我中考必须考到年级前50,这样才可以上创新班。

教师:初二时,我们学习过“情绪ABC”理论。“必须怎么样”,是哪种不合理信念呢?请大家回忆一下。对了!是绝对化要求!

学生3:我考不好,我是一个失败、没用的人。

教师:有这样想法的同学示意我一下。(大约10多人点头示意)

学生4:我妈妈认为上职业高中还不如不上,所以我必须考上普通高中。

教师:好!谢谢同学们的真诚分享。请大家结合学过的“情绪ABC”理论思考,这些担忧是否符合“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分析】教师运用叙事疗法中的外化技术,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考试的担忧用文字清晰地表达出来,帮助学生看清问题的本质,积极探寻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这样的“交心”对话,教师能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见证人。学生在考试焦虑的问题上,常容易掉入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如初二时学习过的“情绪ABC”理论,解决存在的困难,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2.合作解惑,讨论方案

教师:接下来,请各位同学在小组内交换活动纸,写下对方担忧的不合理之处以及你的处理方案,过程中可以相互辩论。

学生组内传阅、交流(约5分钟)。

教师:请每个小组选1名代表分享一下此刻你手中活动纸上的内容。

学生:我担心中考卷子会很难,我不擅长做难卷子,害怕答不出来。我们小组有2名同学给我写了批注。同学A写的是,“卷子难,不只你不会,大家都不会,能把你会做的题写对就很棒了,要是还能猜对一两道本来不会的题,那就更厉害了!”

教师:没错!老师记得自己高考时,班主任说过,“我难人也难,我不畏难,我易人也易,我不大意。”现在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你。

学生:同学B写的是,“你的成绩不是比我好多了?平时有难题,我都是请教你的呢,你难道不记得了?”

教师:老师真羡慕你有这么真诚的好朋友。

教师:如果给担心程度打分,最低程度的担心打1分,最高程度的担心打10分,在上课前,你的这种担心需要打几分?

学生:原来打8分。

教师:现在呢?

学生:现在可以打3分,感觉没那么担心了。

教师:太好了!在考试来临前,大家或多或少会产生各种担心,这些不时蹦出来的消极念头会让我们更紧张。不过,只需要像刚才那样,用辩论的方法来化解自己的担心就可以了。在学校时,可以和同学一起交流,讨论那些消极想法是否合理,如果一个人在家,也可以进行自我辩论。(学生尝试相互辩论或自我辩论)

教师: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我辩论?

学生:我担心的是考数学时试卷做不完。我的自我辩论是:大家的考试时间都一样,为什么我会来不及?因为我在选择、填空、简答的最后一题上花了过多时间,还常常得不到分。我准备在接下来的2次模考中,先放弃这些题目,确保把会做的题目做对。我想试一下,如果成功的话,中考就这么办。

教师:你这不仅完成了自我辩论,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勇敢去尝试吧!

【分析】师生通过对话“交心”,教师结合自己高考时班主任的教导,用坦诚、温暖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增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信任。在平等、开放的对话中,小组成员能针对某同学具体的错误认知,给予多样的方案,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学识,还帮助同学走出误区。教师利用思维重置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认知错误,重新建立积极的考试观,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辩论技术,开启“头脑风暴”,激发思维。

积极体验,发展“健心”本领

1.万千方法,为我所用

教师:除了我们刚刚学到的内容,还有很多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现在,让我们一起观看介绍“缓解考试焦虑小妙招”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并在组内交流自己成功使用过的小方法)

教师:现在,请所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我的指令上。请大家闭上眼睛,千万不要去想象一只粉红色的熊。

教师:此刻,同学们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一只粉红色的熊!

教师:可见,大脑听不见“不”字!同样,“别紧张”“别害怕”“不要像上次那样粗心失了分数”等都属于消极暗示。积极自我暗示的特征是简短、陈述清晰、情感强烈、自我感觉完全合适。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时,要尽可能努力创造一种相信的感觉,一种它们已经真实存在的感觉,这样才能使暗示更加有效。请大家相互练习积极自我暗示。

教师:如果大脑一片空白,或头脑控制不住去思考某件事,我们也有迅速应对的方法——按压合谷穴、鸣天鼓。(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并交流感受)

教师:现在,我们又了解了多种缓解考试焦虑小妙招。同学们要多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方法超市”,并在平时有意识地练习,养成好习惯。

2.一人一句,传递自信

教师:现在,再看看你们刚才绘制的意象图,有没有新的感觉?

学生1:我在这张空白的录取通知书上画了一座山,我相信自己可以翻越。

教师:电影《攀登者》中有一句话:“因为山就在那儿!”相信,我们都可以成为勇敢的攀登者!

学生2:老师,我现在再看刚才画的这张“心电图”,感觉每个尖锐的角都变得柔和了!真有意思,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波浪线竟然变得挺好看的。

教师:谢谢你的分享,看来确实有所收获。

教师: 现在,可以说说此刻大家对中考的感受吗?

学生:面对中考,我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

教师:我为你高兴!同学们,回顾自己的“小蕉”,想一想该如何与它相处呢?请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勇敢和自信。

以下6句话被同学们选为本节课“金句”。

1. 没什么好担心的,一切都刚刚好!

2. 考试焦虑,让我们“相爱相杀”吧!

3. 走开,焦虑同学!

4. 让考试焦虑来得更猛烈些吧!

5. 考试焦虑是我的幸运之星。

6. 关注当下,不再焦虑。

【分析】教师通过让学生体验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境,启发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方法超市”,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健心”本领。当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当下的状态用一句话表达自信时,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金句频出,在这一过程中深化了对自我的认知,收获了感悟与成长。

价值引导,探寻“育心”力量

1.焦点讨论,助人助己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刚上课时认识的小凯同学吗?有人说小凯的重度考试焦虑是懦弱的表现,对此,你怎么看?

学生1:小凯过分在意考试成绩,害怕父母失望,这是他内心要好的表现。小凯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分焦虑对他造成了负面影响,建议他用一些我们今天课堂上学习的方法,一定可以解决问题。

学生2:考试前不可能完全不紧张,但小凯的情况比一般同学更严重。希望他能看淡结果,专注过程,相信他可以调整好心态。

教师:同学们都看到了问题背后积极的一面,为你们点赞!考试会对我们造成紧张性刺激,容易引起一定的焦虑反应,这是正常现象。适度焦虑是积极向上的表现,可以帮助我们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不小心陷入过度焦虑,相信同学们学完今天这节课后,也有了应对的方法。

2.动作定格,升华内心

教师:最后,让我们用一个动作定格,展示自己“笑傲考场”的勇敢和自信。(摄像头转向学生,大屏幕呈现学生定格动作画面,教师用手机拍下此场景)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焦虑背后的积极因素,将问题和人分开,让学生用积极心态面对焦虑,“育心”无痕。将动作定格作为课堂的结尾,与课堂伊始相呼应,强化了学生对自身力量的感知。

“直面焦虑,笑傲考场”这节课,教师以“五心”为主线,耐心引导,使用多种辅导技术,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内心,发挥自身的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