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的“增效密码”

作者: 彭慧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中小学生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针对这一状况,教育部要求各中小学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压力管理、学业辅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然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各地、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却参差不齐。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成效。

贴合学生实际,助力学生成长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师基本上是按照各地出版的教材来进行教学,授课内容充满了“地域特色”。由于教材从编写、出版到发行,需要较长时间,这就导致教材内容可能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也许若干年前大家关心的学生心理问题,如今已不是问题;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教材中可能还没有体现。以现在的学生为例,他们从小接触各种电子产品,网络社交对他们的心理影响很大,可有些教材里并没有相关内容。所以,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得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年龄特点和时代发展特征,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让课程内容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两个极端:①有些课程目标定得太低,比如情绪调节这个主题,从小学到高中都在讲,但不同年级的目标没有明显差异,导致高年级学生觉得课程没有新意,学不到新知识,逐渐失去兴趣;②目标过高,老师会把一些心理学专业术语、理论概念和心理咨询技术直接教给学生,这些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让他们听得一头雾水。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这两种极端现象的发生。

在内容呈现和素材选择上,教师们也有改进的空间。比如,在小学课堂上,有些老师常用动画、童话等方式,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人格特点,像让学生画一棵树来代表自己。其实,让学生直接画自画像,把优点和缺点都标出来,可能更能贴近他们的真实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发现自身潜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我认为,真正有效的心理课,应该是学生上完课后能够举一反三,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有些老师却限制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讨论相关问题,课后不许讨论,这就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所以,教师一定要把重点放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

预防为主,构筑学生的心理防线

部分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繁出现,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各地也采取了应对措施,如在学校窗户、走道加装防护网,准备救生垫,培训班主任识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并转介到医院等。这些措施在应对极端事件时确实很必要,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着眼于解决表面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预防为主。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心理健康教师要像“上医”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上。着手改善学生与父母、同伴、老师之间的关系,优化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治愈和自我激励的方法,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赛利格曼教授为首的心理学家团队,正倡导大家学习并灵活运用“积极心理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重视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优势潜能,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引领正确价值观,把握教育方向

有些心理健康教师同时也负责为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面对成年人的咨询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准则——价值中立,即不能引导来访者做价值判断,更不能帮他们做决定。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认知和辨别能力还不成熟。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对一些价值不清、道德不明的问题必须加以澄清,培养他们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有些心理教师在课堂上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一个心安的环境,让学生敞开心扉,畅谈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经常会表达一句口头禅:“心理课上没有对错之分”。这句话乍一听没什么问题,能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但仔细想想,没有对错就意味着就没有道德和价值观的评价标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心理老师应该尽量避免说这句话。

各门课程都要发挥育人作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配合,“课程思政”成了教育领域的热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课程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与思政课程、德育工作同向同行。当然,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积极价值观的引领和思政教育,不是说要在心理课上将传播道德规范和相应的价值观作为主要任务,这并非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广大心理教师要把握好度,避免因过度强调价值观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

合理选择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很丰富,除了采取讲授法、小组合作、团体活动等常规方法以外,在实际教学中还衍生了许多具有独特性的方法,如心理游戏、操作体验、音乐律动、绘画艺术、角色扮演、心理测验、团体辅导、心理剧等。这些趣味性的方法让心理健康教育充满 “心理味”,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方法的运用并不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就拿“生命教育”主题课来说,为了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宝贵,有的老师会运用“撕纸”游戏这一方法:将人的一生按年龄划分在一张纸上,让学生撕掉自己已经经历过的年龄段。如果是对中学生和成年人,这个游戏可能会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有限和宝贵,但对年龄在10岁左右的小学生来说,即使撕掉代表1—10岁的那部分纸,他们还是会觉得自己有很长的人生,很难从游戏中体会到生命的宝贵,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冥想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常用的一种方法,深得广大老师的喜欢。但是,冥想对环境的要求很高,有些老师在呈现冥想指导语时,声音太大或语速太快,像“开机关枪”似的连续朗读内容,这会让学生很难沉下心来进入真正的冥想状态,也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热身环节,不少老师喜欢用“抓手指”“大风吹”“大中小雨”来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这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热身”效果。但有些游戏和教学主题毫无关联,这样的热身只是表面热闹,并没有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因而没有真正产生对学生有效的“预热效应”。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追求长远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要追求什么样的价值,取得什么样的教育成效,是心理健康教师们应该思考的核心问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但现阶段,有些心理教师,尤其是从其他专业转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一字一句地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讲解,试图让学生记住或背诵这些心理知识。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另一种语文课,这显然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要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优化他们的心理状态,促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和谐地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也不只是让学生发泄情绪的时间。有些心理教师认为学生平时学习压力很大,不满情绪无处释放,便利用心理健康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积压在心中的情绪,使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种做法是可以的,但这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更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会学生怎样合理地表达情绪,包括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并且能够自如地调整情绪,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还有另一个不同点,就是课堂上会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参加体验活动。可是,有活动就一定会有体验吗?并不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却忽视了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活动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内心体验、优化心理,广大教师们不能舍本逐末。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看课堂上的即时效果,教师们还应关注长期的“迁移效应”。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和优化的方法,不仅要解决课堂上讨论的问题,还要能灵活运用到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只有追求心理健康教育所带来的长远影响,才能真正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对人终身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成效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希望一线心理健康教师们都能重视这些问题,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