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堂巧设计,朋辈互助促成长
作者: 田畅在校园生活中,心理健康课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非凡,它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窗口。如何提高心理健康课的课堂效率,充分发挥课堂价值,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其实,只要在课堂中营造积极安全的氛围,鼓励学生勇敢表达,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不仅能助力学生成长,还能提升朋辈心理互助的效果。
利用团体动力,激发学生表达欲
心理健康辅导课和其他学科课有着本质区别,它遵循团体动力学规律,非常注重团体互动和情感体验。在这样的课堂上,安全、轻松、温暖的氛围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的心扉,让他们主动探索内心世界。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提到,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鼓励学生积极体验和表达情绪,并学会有效管理情绪。在心理课堂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关键在于教师要用心为学生营造积极、安全的氛围。
以七年级学生上的《多彩的情绪》这堂课为例,在团体暖身环节,设计学生们喜欢的“抢红包”活动,就非常有效果。第一轮的“红包”内容是夸夸身边的同学、读一段有趣的绕口令、将气球吹爆、棒棒糖奖励等,饶有趣味的活动充分吸引了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建立了轻松、愉悦、开放的氛围,也为后续的活动奠定了基础。第二轮的“红包”内容与课程主题相契合——情绪红包猜猜猜,采用“你演我猜”的形式,邀请学生到讲台前抽取“红包”,并将“红包”里的内容用表演的形式向其他同学展示出来,同学们通过表演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线索“猜情绪”。两轮“抢红包”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团体动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以接纳包容的态度引导学生进行情绪情感的表达,为下面的课堂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运用游戏进行团体暖身,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心理课上,运用不同的暖身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比如,八年级下学期的一节心理健康辅导课《误解之后》,侧重点是提高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误解,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当然,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暖身方式。像八年级下学期的《误解之后》这堂课,重点是提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教会他们在被误解后的应对方法。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性格、生活习惯等不同,人际交往模式也各不相同。他们都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面对人际冲突,尤其是误解时,往往会手足无措,甚至让矛盾升级,影响心理健康。所以这堂课的暖身环节,选择用视频资源导入情境。播放与初中生生活相似度高的 “误解” 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被误解时的情绪,从而引起情感共鸣,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选择合适的视频资源并不容易,网络上相关视频虽多,但符合要求的却很少。如果视频和学生实际生活的差距大,就无法引起共鸣;要是选择寓言故事,又可能带有说教意味。心理健康课必须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所以暖身视频越贴近生活,就越能让学生打开话匣子,愿意在课堂上表达。在教学中,把课程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用源于生活的素材教学,能让学生更投入,更有共鸣,课堂氛围也会更加活跃。
探寻成功经验,挖掘自身优势
心理辅导课的目标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的,互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团体成员的沟通、理解和互助,让学生在同龄人启发下共同成长。在心理课堂上,通过精心设计活动,能让学生发现彼此的优势。比如,在七年级心理健康《你就是最好的那一个》一课中,通过“发现优点”这一活动,鼓励学生将身边同学的优点表达出来,并邀请学生说说是如何发现他有这样的优点的。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寻找“优点”的支撑点,让优点有迹可循,学生会更乐意夸奖他人,也会更愿意接受同学对他的夸赞。
心理课的团体工作阶段是整堂课的重点环节,需要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例如在《多彩的情绪》一课中,要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在《误解之后》一课中,要让学生学会减少误解和处理误解的方法;在《你就是最好的那一个》一课中,要让学生获得提升自信的方法……这些方法通常都是在团体工作阶段得以生成。在课堂中,可以运用团体讨论、创意思考、联想活动、辩论、角色扮演等方法,鼓励学生在自己生活的过往经验中探寻成功经验。具体来讲,在《多彩的情绪》一课中,让学生回忆过往情绪体验,思考在面对负面情绪时自己会做什么;或是思考哪些行为和想法,能够给自己的情绪带来积极影响。
调节情绪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团体讨论或角色扮演展示出来,学生们就能在班级里形成朋辈心理互助的良好效果。同样,在《误解之后》这堂课上,让学生分享生活中成功化解误解的经验,一个学生一种方法,大家相互学习,不仅能学到很多实用技巧,还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强班级凝聚力。在《你就是最好的那一个》的课堂中,通过头脑风暴法,学生讨论出21种不同的提升自信的方法。这些方法是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的是在讨论过程中受到启发后思考出来的。当这些方法摆在面前时,学生们更愿意接受并在生活中尝试。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解决问题的小专家,他们生活中的成功经验就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这些经验,他们给出的方法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往往都会超出老师的预期。
课堂回答巧反馈,提升学生的自主力
在心理辅导课上,教师要营造讲真话、讲实话的良好风气,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然而,青春期的初中生有时会在轻松氛围下说出一些不太恰当的话。
在七年级的一堂心理课上,老师让学生分享心愿时,有个学生笑着说:“我的愿望是帮A同学追到B同学。” 坐在后面的同学赶紧拉了他一下,说 :“你别在这儿瞎说!”这一下引起了全班的注意,有起哄的,也有质疑的。我先询问了发言的学生,发现A同学就是后面拉扯他的同学。接着让后排同学分享感受,他赶紧澄清没有这回事儿。可同学们还是议论纷纷,于是我对大家说:“我知道同学们对异性交往的话题很感兴趣,下节课我们专门讨论。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个愿望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分钟后,有同学说这个愿望其实是希望A同学开心、幸福。
在《误解之后》一课中,当被问及“被妈妈误解后,你有哪些感受”时,一位学生回答:“想要离家出走”,这让全班“炸开了锅”。如果教师忽视这个回答,就会错过了解学生的好机会。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我则走到提出这个观点的学生小组,倾听并参与讨论。经过各小组的讨论和观点碰撞,全班最终达成共识:被妈妈误解后,会有委屈、愤怒等情绪,可以先觉察自己的情绪,尝试转移注意力调整情绪,再找合适时机和妈妈沟通,如果妈妈不太好沟通,也可以找其他家庭成员帮忙。“离家出走”只是愤怒时的冲动行为,并不能化解误会。
浙江省首位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先生说过,学生在课堂上讲出一些在成人看来不太对的话,其实是出于对教师和班级团体的信赖。这些略显“糊涂”的表达往往能引起整个班级的关注和同学的共鸣,教师可以借此契机,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且自由地辩论。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的观点相互碰撞,大家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心理健康课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阵地,只要我们用心设计课堂,鼓励学生表达、挖掘优势、巧妙引导,就能让这堂课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朋辈互助中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