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人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格拉德威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以及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调查统计结果,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的成功与天分无关,只是练习时间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

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的研究中,还是在对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1万小时,反复出现。

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发现学小提琴的人,大多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会加长练习时间,9岁时每周练习6小时,12岁时每周练习8小时,14岁时每周练习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练习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在成功者的身上普遍得到了验证:

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前,作为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小时。到他21岁写出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超过了1万小时。

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通过10多年时间的艰苦训练,得以在17岁时奇迹般地确立了象棋大师的地位。

著名画家达·芬奇,最初从练习画一只鸡蛋开始。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至少练习了1万小时,从而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美国游泳健将麦克·菲尔普斯,除了手脚特长的天赋,他每天练习游泳8小时,全年无休,持续五六年,方能创造一人独得8枚奥运金牌的奇迹。

田坛飞人刘翔,从7岁开始连续苦练了20多年,不知跑了几个1万小时,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失败,才换来了110米栏12. 91秒的辉煌成绩。

青岛港吊装大师许振超,能把吊装技术练得像绣花一样精细,丝毫不差,多次在吊装技术比赛中技压群雄,还打破世界港口吊装纪录。为了这“一招鲜”(某种别人少有的特殊本领或技能),他苦心孤诣30年,练习不辍,足足有好几十个1万小时。

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5岁时开始看历史,11岁之前将《上下五千年》读了7遍,11岁后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他连续研读了15年,总共看了6000多万字的史料,每天都要学习2小时。把这几个时间数字相乘,等于10000多小时。

知名武侠作家沧月,5岁开始博览群书,10岁左右练习写武侠小说,读本科和研究生的7年半时间,更是每天花上六七个小时来写小说。单是大学期间所练习的时间,就远远不止1万小时。

可见,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付出长期的努力与坚持,同学们的学习也是这样。除了持续的坚持,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与策略,“苦干”加“巧干”,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