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最佳的应试状态
作者: 徐创业考试时,最冤枉的事莫过于记住的知识想不起来,会做的题目束手无策,简单的运算出现错误,这种现象并不鲜见。例如有一位考生这么说:“就学习时间而言,似乎已到了我的极限。我觉得平时学得还可以,大部分习题都能做出正确答案,但考试时不知道出现了什么问题,会做的题目做不出来,不该错的却偏偏出错,成绩总是不理想,这使我紧张不安,甚至有点儿害怕考试。”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考生没有使自己处于最佳应试状态,情绪过于紧张,无法充分集中注意力,不能调控自己的内部心理状态和外部操作活动,从而影响自己真实水平的发挥。在现实生活中不难举出这样的例子:有的考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中考或高考却失利,而另一些成绩一般的考生反而通过了。这似乎不公平,于是有人把它归因于运气,其实应归因于考试时的心理状态。
学生进入考场参加考试,情绪紧张是正常现象,它的产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关键在于其强度适当。极低度的兴奋和紧张,会使考生对考试抱无所谓的态度,不能引起对考试内容的注意,作答速度缓慢;但过高的紧张又会导致怯场,甚至害怕考试。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紧张能提高考试成绩。那么如何将紧张程度调控到中等水平,维持最佳应试状态呢?
1.以平常心应对考试。同学们平时应将每天的作业或模拟练习当作真正的考试那样对待,严格按正规考试的要求行事,举轻若重。当面对真正的中考或高考时,则能举重若轻。尽量保证考试时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与平时学习状态的一致,这样有利于自己真实水平的发挥。
2.临考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如准备好考试时使用的文具及其有关证件,熟悉考试环境,提前到达考场,免得因准备不足或迟到而惊慌失措,干扰答题。
3.轻装上阵,适当降低求胜心。虽然考试成绩要考完以后一段时间才能知道,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成绩在考前就已经决定了,不管考生想得到多高的分数,考生此时的水平就是他的真实水平。因此考生无须忧心忡忡,顾虑考试的成败得失,也不可异想天开,不切实际地期望超水平发挥。你所要做的一切就是顺其自然,发挥出你现有的实际水平。
4.在战略上藐视考试,在战术上重视考试。应该相信自己经过长时间的复习已准备充分,经过长期的练习与多次模拟考试已积累了许多经验,心理素质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考试并不可怕。但在具体解每一道题时,应认真细心,重视每一细节,尽力不丢一分。“信心”和“细心”保证你考试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