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隆团体模式在小学中高学段校园心理剧创作中的实践

作者: 鲁璐

▎校园心理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受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创立的心理剧的启发,校园心理剧应运而生,是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在校园环境中,心理辅导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融为一体,通过戏剧化形式,将学生本人或者他人在校园生活、学习、交往等中遇到的各种典型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编成剧本,融入心理学知识及技巧进行表演,利用这种形式解决学生自身的心理困惑,使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学习应对和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校园心理剧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同学们演绎自己的日常生活,说的是自己想说的话,解决的是自己受到困扰的事。这种教育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它不再是成人们的说教,不是大道理的灌输,而是学生们内省的自我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小学中高学段校园心理剧创作存在的问题

校园心理剧剧本是校园心理剧的主要载体,学生是校园主体,校园生活是学生的日常,学生对贴近自己生活的心理剧创作和编辑最有发言权。鉴于小学低学段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难以创作剧本,小学中高学段的学生是校园心理剧创作的主力军。

校园心理剧剧本由心理辅导教师指导,学生们选择主题,搜集问题,组建创作小组集体进行编写。但在现实中,小学中高学段的学生们在创作心理剧的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心理剧小组分工协作中的瓶颈

大部分团体小组在成立初期比较顺利,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但在进行责任分工时有较多意外:都想做自己想做的那部分。有的同学想让大家都听自己的安排,相互争吵且不服气;有的因不合自己要求,干脆什么都不做,导致分工费时,效率低下;有的小组在讨论主题内容时,成员的意见不一致,努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却不听别人的观点,或者只告诉老师一个人的想法,导致创作无法顺利启动,合作陷入瓶颈。

(二)心理剧创编的心理储备知识匮乏

同学们对于创编心理剧的故事有一定的想法和表达,基于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用简单的生活经验判断是非,易受心理暗示,从众心理明显,缺乏情绪管理,虽然有心理健康课及其他途径学习心理学知识,但是在心理专业技术的处理上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想法比较单一或者可操作性不强,不能灵活、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小学中高学段学生认知发展的局限性

小学中高学段学生的年龄偏小,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看,基本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可以经过简单推理来理解具体的问题或者事件,尽管如此,他们遇到抽象的概念仍然不能充分理解,在理解他人信念、愿望及情绪等方面有所欠缺,更多是停留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里,对他人的感受性相对较低,解决问题就事论事,共情度低。

导致心理剧小组瓶颈的诸多问题,初步体现了学生们的人际交往模式出现问题。心理剧小组创作的启动及活动开展顺畅依赖于小组成员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亚隆团体小组的开展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亚隆团体的定义和优势

(一)亚隆团体模式

经过40多年的研究,美国著名的存在心理大师欧文·亚隆提出亚隆团体模式,它是一种心理动力学治疗团体模式,是一种人本—存在主义关系取向的团体,以团体为核心,重视团体内部动力,从更深层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帮助的角度帮助小组成员,成员在团体互动中关注此时此地,通过观察、学习、体验、分享来了解自己,探索内在,接纳自我,学会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解决遇到的问题,持久成长。

(二)亚隆团体的关系取向优势

亚隆团体模式区别于一般的团辅,最佳形式是团体成员之间能够自由、自然、自发互动。团体成员围坐成一个圆形,确保每个人都能相互看到。大部分成员能在开放、接纳的氛围中自由且真诚地表达自己情绪感受及困惑。一周一次的见面频率可以改善他们对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成员彼此都会获益良多,他们共同分享类似的困惑,相互提供支持、建议和领悟。

成员们通过对认同、责任、成长等讨论,促进自我探索。治疗团体在许多方面也类似于家庭,里面有父母,即权威的角色,也有同辈角色,存在人际关系,或亲密或敌对、竞争,不可避免的冲突对于成员有特别的意义,团体治疗帮助其矫正不良行为。

▎亚隆团体模式解决小学中高学段学生校园心理剧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实践尝试

借鉴亚隆团体模式,组织心理剧创作小组成员进行活动,根据心理剧创作小组分工情况,10人为一组组成团体,一周活动1次,每周定期定点保证团体活动的正常开展。心理剧创作小组成员以个人成长为主要目标,专注情绪压力、亲子关系、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亲子沟通等主题,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一)创立并维系团体小组,建立规范,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

在入组前,小组成员需要与带领者进行1次入组访谈,并签订入组协议。通过访谈,组员能够了解自己的需求,明确自己的入组目标,同时带领者对组员明确入组要求,确保团体小组正常运转。鉴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宣讲入组要求时强调尊重、真诚和倾听,细化听的要求,做到听清、不着急打断对方的话、不交头接耳,中途不随意下位或离开团体活动室等,通过规范要求,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

首次团体活动流程为相互认识、澄清目标、团体体验、回顾与收获。团体小组开始运转后,带领者可以有明确的指示,或者是一些示范性演示来强化规范,使得小组成员能自由互动。带领者借用非言语行为,如点头、微笑、身体前倾等来关注成员并鼓励成员表达,在成员表达时,要认真倾听叙述者表达的关键信息,抓住表达的重点,可以重述刚刚听到的话并回应对方,简要叙述出对方所说的重点,这些方法都能帮助团体小组成员专注于此时此地,倾听他人。

(二)行为模仿,提高社交技巧,探讨问题解决方式

在团体活动中,行为模仿会很普遍。团体中有很多声音,包括嘲讽的、羞愧的、恐惧的、焦躁的、平静的、喜悦的,等等。团体成员各自拥有不同的感受体验,觉察自己的情感,通过观察他人对待问题的态度及处理的方式进行对比思考,真诚表达,成员们经常会不自觉模仿带领者与其他小组成员,或者小组成员相互之间的沟通模式。带领者也会使用角色扮演的模式帮助成员模拟一些场景,比如受到别人误解时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与爸爸妈妈出现不同的想法时如何有效进行沟通等。成员在行为模仿中矫正情感体验,接纳自我,促进自我探索。

在亚隆团体小组中,成员之间被鼓励真诚相待,让成员感觉到团体的安全性,对于观察到的信息能够真实地反馈出来。在小组活动中,有的成员喜欢抢着说话,其他成员会表达自我感受:“我也有想法要说,每次你都讲不完,我都插不进去话。”这会促进成员觉察反思,关注他人。有的成员总是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才提起自己想要谈的话题,带领者询问:“什么使得你在还有5分钟结束时提出你的烦恼?”并提出建议,“下次活动我们可以先来讨论你的问题。”让成员看到自己的交流模式,觉察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

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团体小组成员们认识到自己的意图和实际影响不一样,他们学着觉察和反省自己,观察别人,学会有效沟通,提高社会交往技巧,重构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关注此时此地,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此时此地是指团体中当下正发生的事情,这些事件有着重要的“贡献”,它所触发的情绪和情感极具参考价值。团体小组成员间将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地的互动上,带领者会根据组员此时此地的表现,提出自己的观察意见,带领组员觉察自己,引发成员的思考、内省和疗愈。

团体小组成员关注此时此地的感受,关注同伴的想法和情绪,而不是随意评判他人的对错,同时可以想象对方正在经历的遭遇,感同身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传递给对方,达成共情。带领者同样可以示范和运用一些话术,清晰表达共情的感受。比如:“你觉得他这么说话有些过分,你看起来很愤怒。”再比如:“我理解,你有些担心,想让他尽快停下,不再继续打下去……”如果成员认为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不准确,会进行澄清和解释,这种互动体验不是停留在一味地表达和宣泄,而是促进会谈发挥有效作用,使团体更具活力,培养了学生的共情能力,构建了和谐的关系。

▎亚隆团体模式在小学中高学段校园心理剧创作小组中的收获

亚隆团体模式解决了创作小组创编过程中的瓶颈,帮助团体成员们学习社会交往技巧,倾听他人,少评价,多共情,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收获。

(一)帮助学生心理调适

团体小组中成员们的情绪呈现多样性:有的成员情绪来得快走得也快;有的成员会在事件中一直闷闷不乐,直到帮助他处理好情绪;有的成员嘴里说没事,实际却压抑着情绪。通过观察语言、动作甚至是非语言行为,带领者引领成员们觉察自己的情绪,注意到每个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反应及想法存在相似或不同之处,这都是正常现象。觉察情绪能让自己尽快冷静下来,在相互沟通和探讨中,一些积攒在心中的负面情绪被宣泄,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包容和理解。

《烦恼的晓晓》这部心理剧正是基于成员们的情绪体验,为增强情绪感知力、理解他人而创作的。剧中晓晓是个开朗活泼的小姑娘,非常喜欢聊天,一到课间就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上午她去找佳佳说话,可是佳佳不愿理她。过了一天,她又跟硕硕说话,可是硕硕冲她吼了起来。老师劝告,她却当作耳旁风。晓晓烦恼地找到心理老师,才知道问题原来出在自己身上——晓晓不懂得观察和体谅别人,只顾热情地分享快乐,做想做的事情,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在朋友和同学情绪不好的时候,她会打扰朋友,激怒同学,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在心理剧的尾声,晓晓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她有了更丰富的情绪体验,学会真正关心他人,晓晓的烦恼消失了。

(二)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

学习是学生们的热度话题。四、五年级的学习内容较三年级难了很多,考试形式更为灵活,除兴趣班之外,家长们准备了更多与考试学科相关的辅导班让学生参加。六年级是毕业年级,同学们面临小升初,时间紧、任务重,压力也越来越大。团体中成员们纷纷倾诉压力给自己带来的焦虑,与父母沟通无果的郁闷。带领者引导成员与“父母对话”,关注释放压力的方法并进行探讨,成员们释放了压力,也有了更多的尝试意愿。在小组活动后,兴奋的成员们设计了许多和学习压力有关的心理剧大纲,为创作心理剧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三)提高学生人际沟通技巧

团体就是社会的缩影,小组成员在互动中常常能表现出自己日常的人际关系,也在团体活动中学会有效的沟通技巧。小李是个男生,因一次推荐大家欣赏扇子舞被同学们起哄,叫他“娘娘腔”,小李又气愤又委屈,分享美难道有错吗?他一个人大声地抗议却没有什么效果。在团体活动里,当看到同学问题被解决后身体放松的状态,小李鼓起勇气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哭了出来。小组成员们一时无措,都安静下来,也在这沉默中仔细体会小李的感受。接下来小组成员们开始安慰小李,帮小李出主意。团体带领者也帮助小李觉察自己当下的感受。在分享环节,小李说,有同伴的支持,自己已经不那么愤怒和难过了,决定不再采用愤怒的吼叫方式,单独找两个起哄最厉害的男生去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扇子舞》这部校园心理剧就是从小李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进行改编创作,呼吁同学们用良好的人际沟通方式交往。看过这部心理剧后,有的同学说经常与朋友吵架原来是没有觉察别人的情绪,现在想想有些后悔,没有及时看到朋友的“不一样”;有的同学讲自己总是压抑、掩饰情绪,反而让其他同学误会了自己;还有的同学说朋友不多可能是因为看到别人不开心但是觉得跟自己无关,以后要多关心或关注别人。同学们既看懂了校园心理剧又有了感悟,知道了冲突来源又知道如何解决,学着理解并能积极回应他人,提高人际沟通技巧。

实践证明,亚隆团体模式有效帮助小学中高学段学生心理剧创作顺利进行,提高剧本质量及工作效率。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校园心理剧创作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剧独特的作用,让同学们沐浴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阳光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