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化干戈为玉帛
作者: 缪涵蕊当上完体育课出了一身汗的孩子们冲到心理教室门口时,我也刚刚到达。预备铃声响起,我招呼学生抓紧时间入座,趁着各小组做上课准备的间隙,我赶紧到旁边的洗手间洗把脸,不禁嘀咕:“忙碌的日子碰上炎热的天气,可真够难受的。”转身推开教室门,我被眼前的情景怔住了。
后排的两个男生扭打在一起,一个拽着另一个的衣领子,手里举着椅子正要冲对方砸下去,他俩身边围着一帮同学,却没人敢上前阻拦。靠门口的学生眼尖嘴利,一看我进来,立刻喊起来:“老师来了!老师来了!”同学们都转过来看向我,那两位才松开衣领,放下板凳。万幸啊!我要是晚进来一会儿,万一这手里的“武器”真砸了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我的心里稍稍松了口气,再看这两个孩子还是怒气冲冲地仇视着对方,攥紧拳头,不甘罢休。
“看这架势,这事还没完啊。”我边往教室中间走着,边在心里盘算着:初二的男孩子,已初长成大人模样,却正是血气方刚、冲动暴躁的时期,当众闹得这么厉害,如果老师处理不好,真难保他们做出什么偏激的事情。教室里刚刚围观的学生不作声地回到自己的座位去了,目光跟着我的脚步盯着我,仿佛在等着看老师怎么办。
“眼保健操现在开始……”时机来了!我立刻安排班长督促全班同学都闭上眼睛做眼保健操,同时把“打架”事件的两个主人公请到了教室后面。
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强调先建立关系再处理问题,因为“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问题背后的内容才需更加关注。同学间的突发冲突通常是应激性的情绪爆发,我决定先不关注他们表面的打架问题,而是让这两只愤怒的小狮子先平静下来,信任我,愿意向我讲述问题背后的故事,并跟我一起处理问题。
我迅速地观察着他们,其中一个是个头稍微小一些、略显白净的男生,我知道他在班里的人缘不错,刚才围观的同学几乎都是向着他的。他气鼓鼓地侧对我站着,涨红了眼瞪着“敌人”,迫不及待地先发制人:“老师,是他先动手的!你找他!”我看他脖子里有道明显的红印子,想来是刚才被衣领勒的,于是没有直接回他的话,而是柔声询问道:“疼吗?还有没有哪里伤到了?要不要先让同学陪你去趟医务室?”听我这么一问,他的眼神转了过来,有些讶异地看着我,眼里的怒气消散了不少,倒像是在问:怎么没批评我打架的事。
看他缓和些了,我转而观察另一个,这个孩子面孔较生,个儿高且壮实,打架估计吃不了亏。刚进教室时我看他杀气腾腾的,这会儿红着脸、低着头,竟不敢看我。顺着他低垂的眼神,我看到他的右手背上破了点皮,可能是扭打时蹭伤的,倒不严重。听到对手的指认,他也不辩解,咬着嘴一言不发。看到这情形,我在心里有了推测:事情确实是这孩子发起的,惹恼了小个子才打了起来,他觉着理亏已有悔意,但碍于面子说不出口。何况对方还在气头上,又被老师拎了过来,他就更不好意思说了。想到这里,我决定继续以怀柔政策让他俩当场把话说开,顺道也把不愉快的疙瘩解开。
“他说你先动的手,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我没有打他……”乍一听是在维护自己,却好像另有隐情。
“你怎么没打我啦,是你先拍我的头!”小个子明显不满意对手的说辞。
“我那不是打……”
“我头发都被你打乱了,那还不叫打我啦,你别当着老师不肯说实话!”
两人面对面,你一言我一语,气势却有明显悬殊,而且我总感觉到大个子有话想说却欲言又止,他没说出来的话可能才是事件的关键。于是,我让小个子先别急,转身跟大个子对话。
“你拍他的头并不是想打他,对吗?”
“是的。”
我静静地看着他,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我只是想拍一下,没想到用力过猛了。”
“老师想知道,有什么特别的理由让你想拍他一下吗?”
“上完体育课我很兴奋,一路跑来教室看到他正好坐在前排,突然很想跟他一起玩,也没多想,就拍了下他的头……”
“谁要跟你玩啊?我最讨厌人家碰我的头了!”小个子继续气鼓鼓地反击。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真是个孩子,光顾着自己高兴,没考虑别人喜不喜欢,下手又没轻没重的,把好意变坏事了。看他那支支吾吾又不知所措的模样,我倒心疼起来,不如我就来个顺水推舟帮帮他吧。
“原来你是想跟他玩啊,看来他真的人缘很好呢,他有什么优点让你也想跟他做朋友呢?”
让大打出手的人说对方的优点,还真有点难为他了。大个子显得更不好意思了,抬头偷看我一眼,正好遇上我微笑地看着他,他知道老师确实没生气,而是在给他机会呢。他终于鼓起勇气开口:“他性格好,活泼开朗,跟谁都玩得来,我很羡慕。”
“那你怎么还跟他打了起来呢?”我终于问到正题了。
“我就拍了他一下,他就不高兴了,还骂了我一句,我就生气了……”
“你本是好意,却换来一通骂,心里觉着委屈了?”
“嗯。”
“你没想到他最不喜欢别人拍他的头,而且他不知道你出于什么意图,还可能被你打疼了。”
“嗯。”
“所以你能理解他该有多生气了吧?”
“是的,我还没怎么见过他那么生气呢。”
“他好端端坐着突然被拍痛了头,可不就生气了嘛。一气之下脑子没控制好嘴巴,就骂你了,是吧?”
“嗯。”
“打人不是你的本意,骂人也不是他的本意。打架更不是你俩的本意,对吗?”
大个子一个劲地点头,我一方面帮他说出心里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在帮小个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小个子莫名其妙地被“打”,心里也憋屈着呢,只是眼下被愤怒冲昏了头,不肯说。如果他俩能这么对话也不至于打了起来,所以需要我来当一回“代言人”。不过,和解的话最终还是要从当事人口中说出来才有效。我继续推波助澜:“这么说来你俩可真是冤枉了,你们现在有什么想说的吗?”
两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我看火药味散得差不多了,两个大男孩倒有些不知所措。总会有人先打破沉默,我微笑地等待着。“老师,对不起。”果然是木讷的大个子先开口了。我肯定了他的勇气:“老师接受你的道歉,相信他也会的。”说完,我拍拍大个子的手臂,用眼神鼓励着他。
“对不起……你脖子那儿疼不疼?”大个子声音不大,却足够了。
“没事。”小个子听到对方先道歉了,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都是可爱的孩子啊,我再来帮帮他吧。“所谓不打不相识,他想跟你交朋友,可是他跟你的其他朋友有点儿不一样,你愿意试一试吗?”
他看看我,又看看大个子,忍不住笑了一下,说:“那我可要考虑一下。”
嘿,还嘴硬。我再一转脸,发现大个子也在偷笑,总算舒了一口气。只是这个不太会表达的大男孩还需要学一学怎么跟他人对话,希望他今天能有所体会。
“好了,眼保健操快结束了,我给你们俩半分钟到水池边去洗把脸吧。”
当全班同学看到两人神清气爽、若无其事地再次走进教室时,会不会都在猜测刚才的几分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青少年期待获得友谊,渴望被接纳。但由于自身社会化水平有待发展,过多关注自我,身心发展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导致情绪低落,产生忧伤、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学习和掌握解决人际冲突的策略有助于提高青少年人际沟通的能力,促进良好的沟通,从而增强社会适应性。
中学生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常常需要老师出面处理。在面临突发的学生冲突事件时,老师不需要急于判定谁对谁错,也不用急于教导他们应该怎么做,可以尝试换位思考,去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背后皆有因,学生情绪失控了、大打出手了,这背后一定也有原因。老师能够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理解问题之下的原因,才有可能理解学生,并引导学生妥善地处理问题。
老师处理突发事件的态度和方式也会影响着学生,积极面对、换位分析、冷静处理,这正是对学生实施“身教”的良好时机。不可否认,大部分时候的冲突会带给人们焦虑、痛苦,但是正视它,并学习应对它,就能使之成为成长的机会。通过处理这个冲突事件的过程,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包括他们的负面情绪,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学生感悟到每个人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学会理解对方的方式,才能彼此更好地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