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学生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究
作者: 张国煜随班就读是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中和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满足其特殊需要的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文的随班就读指的是孤独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普通教育的方式。对随班就读学生有效融合进行实践探究,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多元教学策略,提升特殊学生融入生活和社会的能力;坚持因材施教,优化个性方案,促进了其“社会适应性功能”的改善;坚持建立成长支架,构建多重场域,提高了其自我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潜在优势智能,为学生的发展赋能,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 研究背景
(一)随班就读的概念
随班就读指中轻度听障、视障、智障、精神情绪障碍、肢体障碍等一共7类残障学生进入普通班就读,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这些特殊儿童与普通学生一起活动、交往的同时,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获得自我的成长和发展。本文的随班就读指的是孤独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普通教育的方式。
(二)融合教育的概念
融合教育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反对教育体制隔离造成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本文的融合教育主要指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
● 随班就读学生的案例背景
小星(化名),男,5岁时确诊为轻度孤独症,2020年进入普通小学的一年级就读。他生活在一个关系复杂的大家庭,家中有爷爷、奶奶、姑姑、堂姐、爸爸、妈妈、妹妹,家庭矛盾突出。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母亲承担主要的养育责任。
出生到4岁半前,小星逐渐表现出与普通儿童的不同之处,如刻板行为突出,喜欢长时间撕纸板、长时间看转动的车轮,喜欢转圈跑;很少说话,只会说简单的词语,无主动性语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平时基本不与家长、老师和小朋友交流;情绪波动大,有噪声、强光等不适感会引起尖叫和哭闹;与小朋友发生矛盾,大多采用暴力攻击的方式。进入幼儿园以后,老师发现了孩子的种种异常,提醒家长带其到医院进行检查,被诊断为“孤独症”。家长在医生的指点下,开始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2020年9月,小星经过教育评估,作为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学生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经过两学年的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社会交往能力显著提高,见到老师可以主动问好,上课可以回答老师提出的简单问题,下课能主动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想去卫生间时会主动举手说“我要去卫生间”;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当上课大叫时,老师将中指放到唇前,并发口令“安静”的时候,能立刻安静坐好;可以读懂试卷上的题目,并按要求答题;刻板行为逐渐弱化,基本不再出现转圈跑,撕纸等行为;能基本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不大声说话,不下位子走动,作业能按时完成……
● 随班就读学生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究
实践证明,在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过程中,以儿童成长为教育目标,以多元教学策略为抓手,以优化个性方案为中心,以构建多重场域为依托,为学生的发展赋能,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多元教学策略,搭建有效融合平台
镜头1:一年级开学前,老师和小星的妈妈进行了多次深度交流,走访了该生家庭,全面了解小星的各方面情况,并基于此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小星入学的第一天极不适应,家长送他到校门口,他哭闹着拉着家长的衣角不愿意走进学校的大门,家长只好联系班主任老师。老师根据该生的表现,立刻启动方案一,由家长送他到班级上课并进行陪读。第一天,小星拉着妈妈的手走进校园,老师表扬了小星;过了几天,老师发现进教室时妈妈走在前边,小星跟在后边,老师奖励给小星一颗红星;渐渐地,小星进校园时走在前边,妈妈跟在后边。老师奖励他,带着他到花园里观察小蜗牛和小鸟(老师发现小星下课爱去花园看蜗牛)。几个星期后,小星可以不用家长陪伴,自己背着书包和其他学生一起走进教室上课了。
教师从多维度了解该生的身心特点,大到能力、习惯,小到爱好、生活细节,依据教学大纲,适当降低对孤独症儿童的教学内容和教育评价难度,运用多元教学策略,如游戏化教学策略、教学提示策略、分组合作策略等,为其提供适合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策略。以“自然化”原则对特殊儿童进行最少的干预能力训练,在教育生成和构建的过程中达到孤独症儿童成长的最优化目标。
(二)优化个性方案,提升儿童潜在能力
镜头2:小星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老师注意观察和思考,为其设计个性化成长方案,促使他参与到自然的社交沟通中来。下课以后,老师发现小星有几次好奇地跑到讲台前,在电脑上一通乱按。老师没有批评和制止他,而是问他是不是喜欢电脑,手把手教他开关电脑,并把每天放学关电脑的任务交给他,并为他配备一名小助手,在他忘记关电脑时提醒他去关电脑。下课后,小星看到周围的同学做游戏会凑上去看,老师便鼓励学生与他交谈,聊一些孩子喜欢的事情,带着他一起游戏。一开始,他只听,偶尔会重复同学们的语言,渐渐地,周围小伙伴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示范效果,他的语言理解能力提升了,从熟悉的词汇、简单句到不熟悉的词汇和复杂句,他能听懂了。参与到自然的社交沟通中后,小朋友下课会叫他一起读书,一起去操场玩游戏,他也会拉着小伙伴的手去走廊里玩玩具,小星再也不是一个人了。
1.建立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构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功能”是融合教育的焦点。针对社交动机不足的现状,教师设计以下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来提高社交动机:减少对儿童行为的限制或否定,对孤独症儿童给予较大的宽容和真诚的接纳;自然地表达对孩子的欣赏与喜爱;课堂和课间经常用儿童喜爱的方式与其互动、设计儿童感兴趣的游戏。培养和鼓励儿童的阅读兴趣,让儿童从感兴趣的书籍读起,通过读书增强阅读兴趣和能力。
2.提高认知水平,增强情绪管理能力
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能力方面发展严重不足,无法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整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缺乏感知,甚至对人际交往沟通中最基本的语言都无法理解。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情绪失控时有发生,教师要冷静应对,找到其情绪失控的原因,用温和的语言和行动表达对他情绪的察觉和理解,做其感兴趣的活动或小游戏转移注意力。情绪好转后,再引导其离开当前的环境,积极处理,等待儿童情绪完全平复后,询问儿童情绪感受及失控的原因,通过模仿、情境演练等方式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有计划地进行认知功能训练。长期坚持认知功能训练,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认知水平,是孤独症情绪管理控制的重要环节和方法。
(三)构建多重场域,建立儿童成长支架
镜头3:一节音乐课,全班同学大声合唱时,小星突然双手捂着耳朵大声尖叫,边叫边使劲跺脚,场面一度混乱。原来,小星听到较大的噪声会有情绪失控的反应,老师示意同学们把合唱改成“悄悄地”唱,降低音量。大家非常配合,立刻小声吟唱。等小星情绪稳定后,班主任将他带离音乐教室,在他情绪平复以后,表扬、鼓励他,给予间歇性强化。放学后及时与家长交流孩子音乐课出现的问题,希望家长回家后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
1.同学是随班就读儿童的学习伙伴
在特殊儿童入学前,教师积极在班级宣传融合教育理念,用故事引导、情感触动等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营造“平等、尊重、共享、支持”的集体氛围,倡导全体学生正视并接纳特殊儿童。特殊儿童入学后,教师注意观察其与普通儿童的交往情况,找到1~2名有爱心、有耐心、有能力的同伴和其成为前后座同学,充分利用普通儿童的示范作用,发展特殊儿童的行为模仿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2.教师是随班就读儿童的发展伙伴
教师是融合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定位应该是多角度的,因为有爱和责任,有理解和支持,所以他们既是教师,也是家长,更是伙伴,调动积极因素,培养正常儿童的悦纳、助人、宽厚等品格,培养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自我生存等能力。教师的关爱,教师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会在特殊儿童的思想上起到积极正向的作用。普通学校生活、普通班级生活是随班就读儿童学习和遵守社会规则的良好渠道,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他们逐渐会形成规则意识,学会遵守纪律和自我控制。
3.家长是随班就读儿童的成长伙伴
家庭教育的时间远超于学校教育的时间,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家庭是一所学校,也是一个微型社会。家长是对随班就读儿童的康复效果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人,是孩子发展的引路灯,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更是孩子成长的伙伴。特殊儿童康复的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家长的认知、心态和举措,家长以理性和亲情践行家庭融合教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就是无可比拟的。
● 结语
随班就读学生有效融合的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多元教学策略,提升了特殊学生融入生活和社会的能力;坚持因材施教,优化个性方案,促进其“社会适应性功能”的改善;坚持建立成长支架,构建多重场域,提高了其自我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潜在优势智能,为学生的发展赋能,让“一个都不能少”的随班就读教育真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