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改变,突破自我,做幸福教师

作者: 李中书

这篇文章写于去年。那天,我带着女儿到附近的公园玩耍,刚走几步,忽见黄色的叶子飘飘悠悠地落下,地面上已铺了一层金黄,才意识到前几天似乎已立冬了。这一年,就如这叶子,又要翻篇了。我不禁感叹时光易逝,自己参加工作已有10个年头。10年间,有过多少喜怒哀乐,却无从忆起。于是提笔,叙说一二,留存于纸笔间,以便日后有了兴趣,拾起读之。

刚工作,似无头苍蝇

刚工作时,我空凭满腔热情、肚里的一点墨水以及脑袋里的些许想法,接手了一年级并担任了班主任。虽然班上只有36个孩子,但我每天都忙得团团转转,不但要教学、研究,还要处理和孩子、家长以及同事的关系,真可谓焦头烂额。忆当时,第一次上公开课,我忙到凌晨1点,才敢闭眼睡觉。第二天,我早早就起床再熟悉手稿。上完课,我们的教研组长提了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方知,在大学校园里学的知识和课堂实践之间存在的差异。于是,我开始拼了命努力,嗓子也在那时经常疼痛。现在想想,当时真像只无头苍蝇,努力的方法多么不科学,真是事倍功半。这一年,在磕磕绊绊中,我考上了编制,到了另一所乡村小学任教。

到农村,学习求改变

(一)留守儿童给我的思考

从城市回到农村,一开始带的是四年级学生。教学的对象变得不一样了,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爷爷奶奶大部分都不识字,学习完全靠孩子自己。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家离学校远,还要住校,他们的生活非常自立,很招人疼,我经常给他们买些零食。那时候,我认识到作为教师不能只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呵护、关爱他们的成长。因此,我经常晚上查房的时候,陪女生们聊天,了解她们的想法。在不断的相处中,我也明白了孩子可以把老师当作朋友和值得依赖的人。就在那一年,我开始研究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发现他们大多不爱表达,于是我独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虽然里面没有理论支撑,但都是我自己观察所得,很是自豪,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真正喜欢上阅读,喜欢上写随笔,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点滴。

(二)又带一年级,学习改变

第二年,我又带了一年级,不想再像第一年带班那样让自己身心俱疲。因此,我开始拜读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她非常详细地记录了自己和学生的日常相处情况,很有耐心,很细心,更有爱心。读完,我先是让自己慢下来,凡事都有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享受与儿童相处的时光,每天可能都会有值得记录的事件,从中寻找快乐,抽个空记下来,做个快乐的教书匠。

(三)导师引领,总结经验

在乡村学校工作的第三年,我有幸参与了农村教师培育站的活动,怀着忐忑的心,跟着两位导师学习新知识,他们尽心尽力地给予我专业上的指导。通过导师们一轮又一轮的考核,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全县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展示活动。我选择交流《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因为很喜欢书中的小林宗作校长,是年轻老师学习的榜样,能够如此包容和爱自己的学生,用智慧一次又一次帮助有需要的孩子。一想到自己第一次要站到那么大的地方,我心里非常焦虑,好在之前认识一位非常热衷于阅读的前辈,她一句一句帮我改教学设计。时间紧张,我有时忙到吃不上饭,因为焦虑也不觉得饿。最终,我完成了导师们交给的任务,入选市级比赛,压力更大了,不仅忙于改教案、课件,还得去学校试上,再不断地改。也许,因为年轻,身体上并不觉得累。正是这样的一次机会,让我认识到教学并不是一件只负责教的事,它是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思维间的碰撞,应该用智慧引领学生发声,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教师只一味地背教学设计,那课堂应该不会太精彩。要想思维活跃,教师还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能只关注讲的这本书,还要去了解作家及其他作品,甚至是同主题作品,这样的课堂才能给到学生更多的精神粮食,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课。虽然是一次锻炼,但我更觉得是一次学习,学习优秀教师如何把控课堂,如何坚守本心,不断进步。

新岗位,寻求新突破

(一)认识自己,重新起航

次年,我考取了县城的编制,到了我梦寐以求的一所学校,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本来以为工作还是一样,但进入新单位之后才知道差别很大,无论老少都如此认真,每一节课他们都仔仔细细备课,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而我还抱着以前的状态在工作,结果可想而知。在一次次的打击之下,我认识到以前的一切都不算什么,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这只井底之蛙,不懂的太多,要学的东西太多,只能埋头苦学。心情虽然有些失落,但学校的图书馆让我觉得来这所学校是对的,资源这么丰富,真像个大宝藏,让我这个掘金人找到了矿。

1.教学设计,新手开端

我先从各种语文教学设计开始看,越看越觉得自己平时的设计太缺乏理论指导,层次不分明,环节的目标不明确,没有醒目的大标题,连板书也缺少或者不能够表达课的思想。再写教学设计时,我会在这几个方面特别注意。之后,我参加了几次蓝天杯,都荣获一等奖。同年,我报名参加了县里的青年教师课题撰写活动,结合之前低年级的教学经验和读过的书,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课题——“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实践研究”,从开始写到结题,每一步都查找了很多资料,再次感受到读书给我带来的力量和幸福感。

2.阅读、写作,两手齐抓

当我带了中高年级时,感觉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每次集体备课,都跟着经验丰富的教师后面学习,他们总是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我发现他们在备课时,非常充分,备课教案上都备注很多知识点,甚至自己的教书上也是记得密密麻麻,让我明白别人的优秀是有原因的。听了几次年级组老师的课,我深深感觉到课上不应多讲废话,要用有效的时间做高效的事,把握上课前20分钟,将课文重难点处理扎实,中途再给学生一点时间练习巩固,最后分享成果。这样就非常合理地安排了一节语文课,板书很清晰,对课文的总结也很贴切,并培养了学生做笔记的习惯。

中高年级不仅仅要关注课本,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所以语文的学习任务很重。我也为此很伤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在阅读方面,每天布置一些固定的内容给他们,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之后再慢慢放手让他们自己安排。写作方面,我借鉴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学习法,先在课上带着他们修改作文中典型的“病句”,再借助课文中精彩的句段,让他们记诵,引导他们运用在合适的写作中。有时,我会利用一些经典的视频,教导他们如何把文章写精彩。为了让学生把文章写丰富,我借鉴了张祖庆老师的作文教学《鹬》,帮助学生观察、想象,丰富提示语,让他们感受到提示语原来这么有趣,能让文章锦上添花,也让他们认识到写作其实并不难,就是用嘴巴说自己看到或者经历的事,如果能加上想象就更棒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自此被调动起来了,不再那么害怕写作文,就连班里一句话都写不出来的孩子,都能写满满两页纸了。为了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开始深入学习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方法。我看到了其中的一条,让学生的作品发表,让他们为自己的写作自豪。但是如何才能发表呢?我什么资源也没有啊。正巧,学校当时安排青年教师读书沙龙,我结识了一位优秀的作家同事,她推荐了很多儿童杂志,我从中选择了《快乐作文与阅读》。课文中每个单元都有一篇的写话训练,我鼓励孩子们大胆写,写好我再修改,虽然花了很多课余休息时间,但孩子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拿到了奖状和奖杯,这下更加鼓舞了他们的写作热情。看着孩子们爱上写作,我也从心里觉得开心。

3.抓住机遇,收获颇多

本来是为了鼓励孩子写作,没承想《快乐作文与阅读》的编辑老师发来一则消息,有教师板块的阅读方法讲解需要录制,我抱着试试的态度报名了。本来以为只是录课,没想到阅读素材的问题和方法都要自己设计,我赶紧查找资料,询问编辑老师,终于把我的《外婆的巫术——概括力、理解力提高小妙招》和《多年父子成了兵——“以小见大”的解题方法》给录制出来了,收到寄来的杂志,别提有多高兴了。

4.借力家长,增长本领

到了新单位,除了有优秀的同事,资源丰富的图书馆,还有一群优秀的家长。他们为了孩子不但全力配合老师工作,也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在我怀孕时,有位家长就给我推荐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珍藏版)》,这本书让我在育儿的路上真的少走了很多弯路。与此同时,我也了解到孩子的一些行为原来都来自幼儿时期的缺失,于是我对幼儿充满了兴趣。她们还给我推荐了其他书籍,真是受益良多。我越来越觉得孩子的生命成长真是神奇,生命真是伟大,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当然还有孩子出现的问题背后的家庭影响。就这样,我沉溺于研究孩子,就连以前觉得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书,也愿意买两本厚厚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心理学与生活》来拜读,随着深入的阅读,更觉得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有意义,应该尊重。我也在看书中,知道如何更好地指导孩子,不干涉孩子。在家长的引领下,我走上发现孩子的路,我觉得很幸运,遇见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名师引领,坚定目标

作为班主任,我也很感激家长。之前,我只知道自己一个人埋头苦干,班级大小事务,一切包办,不仅感觉累,对家长的想法也是一无所知。后来,有些家长心疼我,就告诉我,可以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借助家长的力量来处理班级琐事。我借鉴了他们的意见,真是轻松了许多,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来读书,研究教学和班级管理。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我学习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他的爱心、民主和尊重,让所有学生都感觉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学习时光。他让我明白,所谓真正的责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的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也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未来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人。为国家培养现代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神圣的使命,更应该是班主任的自觉意识和行为。班主任每天在学生面前所展示的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学生,做怎样的榜样,明天学生就怎样对待他人,我们手中诞生的是未来的人才,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也明白作为一个老师特别是一个班主任,师爱是必不可少的。缺少师爱的老师谈不上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具有师爱就必须至少做到以下4点:第一,发自内心地关心,保护每一个学生;第二,不能偏心,特别是对差生,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除非超出你的能力范围);第三,要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深入了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第四,对学生的错误要准确定位,但是内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在读了李老师的作品后,我对班主任工作上的烦心事感觉释然多了,所有问题都源于自己,自己改变了,自身之外的人和事也可能会改变。

随着我重心的转移,上公开课的次数减少了,我就在想还能干些什么自己感兴趣,又能提升自己的事呢?这时,同事给我推荐了李镇西老师的《自己培养自己》。读完之后,我认识到作为教师,虽然繁杂的工作很多,但只要自己想做事情,就专心致志地做,不要有什么杂念,静下心来,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潜心于教育教学本身,而不是其他的名利。带着这样朴素的想法,我选择善待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孩子,使劲“生长”,岁月总会给我们丰厚的馈赠。正如李老师所说,“人才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读着这样的文字,就像找到了知音,我在教育这条路上,目标更明确、更纯粹,心里更通透了。李老师将我不会写的话,写了出来。李老师在书中说:“只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是可以成为一个享受职业幸福的人的。”我深有体会,在阅读中,我改变了性格,改变了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改变了对教育的认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家都低头忙着做好自己的事,没有空暇来悉心指导我们这一群年轻教师,所以我们必须从多渠道拓宽我们的眼界,精炼我们的教育方法,阅读就是一条必经之路。随着阅读量的增多,我会不停地思考、实践,再寻求新的阅读方向,再实践。

守常识,做“幸福教师”

借用李老师的“幸福教师”一词,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朴素的行动,执着的追求,坚守的姿态,这就是那些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也正是这群人的坚守,让我们年青一辈知道要坚持做朴素的教育,坚守常识,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