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在青少年胆囊炎中的应用
作者: 李惠
胆囊作为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正常与否同整体健康存在紧密关联。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会增加青少年胆囊炎的发病风险,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超声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根据影像特征帮助判断胆囊炎的情况。
胆囊的功能
胆囊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形似香梨,位于肝脏下方,主要由平滑肌组成,承担浓缩、储存与排空胆汁的责任,在人体消化与吸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储存胆汁:胆囊能够对肝脏分泌的胆汁进行储存,避免其直接进入肠道,在需要时可大量释放胆汁,辅助食物吸收,特别是在进食高脂肪食物时。
浓缩胆汁:胆囊黏膜对水与电解质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强,可将胆汁中的水分与电解质吸收回血,进而促进胆汁浓缩。浓缩后的胆汁通常存在较多胆固醇、胆盐等成分,能够促进脂肪消化与吸收。
排空胆汁:在进食高脂肪食物后,胆囊会收缩,并将浓缩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中。胆汁与食物混合以后,能够促进脂肪的分解、消化与吸收。此过程主要通过调节神经与体液完成,胆囊收缩素为关键的调节激素。
分泌黏液:胆囊黏膜能够促进黏液分泌,主要为黏蛋白,此类黏液具有一定润滑作用,能够对胆囊黏膜形成润滑与保护作用。
调节胆道压力:胆囊通过收缩与舒张调节胆道系统的压力,维持胆道系统的畅通状态。
什么是胆囊炎
胆囊炎是指胆囊受到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而诱发的胆囊炎性病变,属于较常见的胆囊疾病之一,在急性发作时通常伴随上腹部疼痛,同时存在恶心、呕吐表现。
胆囊炎的类型
根据起病急缓可将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
1. 急性胆囊炎
病因:多因胆囊内结石梗阻或嵌顿胆囊管而诱发,在进食高脂肪食物后或夜间发作风险相对较高。
症状:以右上腹部剧烈的绞痛或胀痛为主要表现,通常会出现持续疼痛,且会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伴随恶心、呕吐。
2. 慢性胆囊炎
病因:多数患者是因急性胆囊炎迁延而形成,且大多数慢性胆囊炎患者伴有胆囊结石。
症状:以反复发作、轻重不一的上腹不适或钝痛、胀痛等症状为主,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反酸与胀气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高热、畏寒、黄疸等症状。
青少年患胆囊炎的原因
胆囊感染:胆囊与十二指肠相通,肠道内的细菌等病原体进入胆囊后会增加感染风险,进而诱发胆囊炎。
胆囊供血不足:胆囊壁受到严重创伤或胆囊壁血管壁病变,会引发胆囊黏膜局部炎症,导致胆囊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胆囊炎。
胆囊排空异常:胆囊排空异常,会阻碍胆囊向外排泄胆汁或延长排泄时间,造成胆汁淤积,可能引发胆囊炎。
胆汁代谢异常:如果青少年长期过量摄入肥腻的食物,会促使胆酸分泌增多,同时引起胆汁淤积,胆汁长期浸泡胆囊壁会形成炎症,促进胆囊炎发生。
胆囊结石:胆囊结石为引起青少年胆囊炎的常见原因,青少年的结石多数为胆固醇结石。如果青少年长期摄入高能量、低纤维食物,会造成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多,形成结晶,易引起胆囊结石形成。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可能会卡在胆管处,进而引起胆囊炎。
胆囊管梗阻:胆囊管处于梗阻状态时,会使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存在大量淤积的胆汁,极易增加细菌感染风险,进而引起胆囊炎。
药物因素:如果青少年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会阻碍胆汁正常的排泄,增加胆道梗阻发生风险,致使胆囊炎发生。
胆囊炎的早期警告信号
右上腹疼痛:疼痛多位于右侧肋骨下方,可能向右侧肩胛或背部放射,以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为主,进食后存在疼痛加重情况,按压时痛感更为明显。
恶心呕吐:胆囊炎可能会引起恶心症状,严重时会伴有呕吐症状,呕吐物主要为胃内容物,呕吐后存在持续疼痛。
发热或寒战:常伴随低热(37.5℃ ~38.5℃),严重感染时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寒战、心跳加快等全身症状。
消化不良:早期可出现腹胀、嗳气、饭后饱胀感等症状,易误认为胃病。
超声诊断胆囊炎的原理
超声诊断是利用高频声波创建图像的医学检验技术,超声波遇到不同的组织界面时,会出现反射、折射与散射等现象,超声仪器能够对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进行接收,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在处理后可呈现清晰图像。在对青少年胆囊炎进行诊断时,超声能够明确胆囊大小、形状、结石或炎症迹象,帮助掌握青少年胆囊情况。
超声在青少年胆囊炎诊断中的优势
非侵入性:超声诊断无需将管道或器械插入体内,能够避免青少年出现疼痛与不适。
高分辨率:超声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胆囊及周围组织,进而帮助医生明确青少年是否存在胆囊感染、炎症或结石。
快速高效:超声诊断能够在医院内快速完成,并为青少年提供即时的检查结果,便于促进治疗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无辐射:超声检查安全无辐射,青少年不会受到辐射危害。
可重复性:超声检查可以结合青少年的需求多次开展,以便对疾病进展与治疗效果进行跟踪评估。
操作便捷:超声检查设备较为简单,且操作便捷,无需复杂的准备工作,青少年仅需暴露腹部即可开展检查。
价格相对较低: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相比,如CT 与MRI,超声检查费用相对较低。
实时动态成像:超声检查能够对胆囊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包括胆囊的收缩与舒张过程,可为胆囊功能评估提供参考,同时了解结石在胆囊内的移动情况。
胆囊炎超声检查注意事项
空腹准备:检查前需保持6~8 小时空腹,确保胆囊充盈,便于对胆囊壁、胆汁状态与结石情况进行观察,如果在超声前摄入食物,则会导致胆囊收缩排空,对超声显影产生不良影响。
饮水控制:在检查前可以少量饮水,控制饮水量不超过200 ml,避免饮用牛奶、含糖饮料等易对胆囊收缩产生强烈刺激的液体。
饮食调整:在超声检查前3 日,需要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摄入,如油炸食物、肥肉等,以减少胆囊收缩过度形成胆汁淤积,对诊断结果产生干扰。在检查前1 日,需要保持清淡饮食,可以适量食用粥、蔬菜等食物,但不得暴饮暴食。如果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可能会引起胆囊分泌较多的胆汁消化食物,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避免剧烈运动:在检查前需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等,以免对胆囊收缩功能及胆汁分泌产生干扰。
穿着宽松衣物:穿着宽松、无金属装饰的衣物,避免金属对影像产生干扰,更加便于超声检查的操作与图像观察。
保持舒适姿势:在超声检查过程中,需注意保持平躺或半坐位,便于医生对胆囊区域进行观察,同时需要听从检查医生的安排更换体位,可调整为仰卧位或侧卧位,便于医生从不同的体位对胆囊进行仔细观察。
特殊情况处理:如果存在腹部手术史、胃肠道疾病或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止痛药或利胆药,还需要提前告知医生,并遵循医嘱暂停服用部分药物,以便医生综合评估,同时调整检查方法。
检查时间:优先选择上午时段进行检查,便于利用夜间自然禁食,以减少饥饿感。如果预约下午时段进行检查,在早晨可以少量进食低脂流食,并遵循禁食要求。
避免熬夜:熬夜会加重体内器官负担,同时会阻碍胆囊胆汁的正常分泌,因此在实施超声检查前,还需要保持作息规律。
其他注意事项:便秘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以避免肠道气体对图像成像产生干扰。在医生按压腹部时,如果出现疼痛或不适需要及时告知,并配合完成超声墨菲征等检查。
青少年如何预防胆囊炎
1. 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保持健康饮食习惯是预防胆囊炎的重要方式,青少年需要遵循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避免摄入油炸食品、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以减轻胆囊负担,预防炎症。同时青少年需要增加纤维素的摄入,以促进肠道蠕动,不断降低胆固醇。可在日常饮食中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类与豆类食物,尤其是添加富含水溶性纤维的食物,如苹果、梨等,能够避免胆汁酸盐积累,可保证饮食健康。青少年需要保证规律饮食,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不吃早餐,长时间空腹会引起胆汁在胆囊内过度浓缩,极易形成胆结石,进而增加胆囊炎发生风险。青少年还需注意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另外,每日保持适量饮水,对胆汁进行稀释,预防胆囊结石。
2. 保持良好作息
规律的作息对于预防胆囊炎具有重要意义。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对胆囊的收缩与舒张功能产生影响,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增加胆囊炎风险。因此青少年应避免熬夜,每日至少保持7~8 小时的睡眠。
3. 保持规律运动
青少年每周可实施至少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跑、快走、散步、瑜伽、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胆汁流动,减少胆汁在胆囊内的滞留时间,预防胆囊炎。
4. 控制体重
肥胖是诱发胆囊炎的重要风险因素,体内脂肪过多会促进胆固醇合成,导致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明显增多,极易形成胆结石,增加胆囊炎发病风险。青少年需要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以维持健康的体重,以减轻胆囊压力,预防胆囊炎发生。
5.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青少年预防胆囊炎的重要内容,青少年需要保持个人卫生与饮食卫生,勤洗手、勤洗澡,减少细菌与病毒感染,以预防疾病发生。同时,青少年需注意平衡休息与学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与精神紧张会降低身体机能,引发胆囊炎。青少年还需避免情绪过度激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形成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还要避免长期服用抗生素,以减少对胆囊功能的影响,预防胆囊炎发生。
6.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能够及早发现胆囊炎的风险因素,如胆囊内是否存在结石、息肉等异常情况,如果发现胆囊壁增厚、胆囊收缩功能异常等早期病变,可以及时干预治疗。尤其是存在胆囊炎家族病史的青少年群体,需要定期实施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胆囊异常情况,并实施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治疗等手段,控制病情,预防疾病恶化。
青少年胆囊炎如何治疗
1. 药物治疗
青少年胆囊炎发作时,会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炎症症状。医生会先运用药物治疗来控制炎症,常用的药物是抗生素,如头孢类药物,可杀灭引发胆囊炎症的细菌,减轻炎症症状。
若青少年患者腹部疼痛严重,医生还会开具解痉药,如阿托品或者山莨菪碱,能解除胆囊的平滑肌痉挛,可快速减轻疼痛感。部分患者存在胆汁排出不顺畅的情况,胆汁在胆囊内发生淤积,可使用利胆药,如熊去氧胆酸,可帮助胆汁顺畅地排出,降低胆汁的黏稠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服药时要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按照规定的剂量以及疗程来进行,切不可因为感觉症状有所减轻就自行停药,否则炎症易再次发作。慢性胆囊炎患者需要长时间用药,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肝功能以及胆囊B 超检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状况及药物影响。
2. 手术治疗
若胆囊炎反复发作,或者出现胆囊结石,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形下,医生一般会建议手术治疗。常用的是腹腔镜微创手术,医生会于腹部开设3 至4 个长度不足1 厘米的微小切口,置入腹腔镜以及手术器械,观察胆囊情况,将胆囊切除并取出。
腹腔镜微创手术有伤口较小、出血量较少以及恢复速度较快的特点,一般在术后3 至5 天便可出院。一些家长担心切除胆囊会对青少年的消化功能产生影响,实际上无需为此担心:切除胆囊后,肝脏所分泌的胆汁会直接流入肠道,起初进食时需保持清淡,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待身体逐渐适应之后,消化功能便会恢复至正常状态。
手术治疗适用于胆囊炎急性发作时胆囊已经出现化脓、坏疽,或者存在慢性炎症并合并较大结石的情况,及时实施手术可避免胆囊穿孔、感染性休克等更为危险的并发症。
3. 日常护理
胆囊炎急性发作时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要避免跑跳类剧烈的运动,防止胆囊受到震动加重炎症,避免熬夜、过度劳累;要严格忌口油炸食品以及辣椒等油腻且有刺激性的食物,以此减轻胆囊收缩所产生的负担,应以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为主,可以选择小米粥、蔬菜汤这类清淡的流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给予胆囊充足的恢复时间。
定期复查至关重要,建议每3 至6 个月前往医院做胆囊B 超和血常规检查。通过B 超可详细观察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及有无结石等情况,血液检查能准确监测炎症指标变化,以便医生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护理或治疗方案,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监控。
青少年需要留意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如果反复出现右上腹隐痛、腹胀的情况,或者在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这有可能是胆囊炎的征兆,要立即就医,避免因为拖延而致使胆囊出现化脓、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
胆囊炎是青少年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与不健康的饮食及生活方式存在紧密联系。青少年及家长需要提高对胆囊炎的重视,加强对胆囊炎发生诱因、临床表现、超声检查表现等相关知识的了解,保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积极预防胆囊炎,降低胆囊炎发病风险。如果出现胆囊炎疑似症状,可采取超声检查方式,了解胆囊情况,诊断是否存在胆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