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分离焦虑障碍治疗
作者: 朱光
小明是一名初二学生,十分黏他的妈妈,平时不愿出门,每次去学校前都很紧张;为了不去学校经常哭闹;上学必须要妈妈接送,到了学校后不让妈妈离开,害怕与妈妈分离。妈妈咨询医生后才知道,小明这种情况是患了分离焦虑障碍。
分离焦虑障碍好发于儿童青少年,也可发生于成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是12 岁以下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焦虑障碍。
分离焦虑障碍的特征
分离焦虑障碍的主要特征为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离开熟悉的环境时,存在与其年龄不适当的、过度的、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的害怕或焦虑,从而影响个体日常学习、生活、正常生长发育及社会功能。未成年人的依恋对象多为父母亲、祖父母或其他照料者;成年人的依恋对象多为配偶、子女等。未成年人的症状至少持续1 个月,成年人则至少持续6 个月。
当要与家人分离或离开熟悉的环境时,患者会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如担心自己发生意外、担心亲人的健康或担心亲人一去不复返;不愿意或拒绝单独外出,过分害怕独处,不愿去学校。当预料将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会很快表现出过度的情感反应,如哭闹、发脾气、冷漠等,部分患者可能会在夜间惊醒、深感孤独和无助、反复做噩梦,有些患者甚至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浑身不适等躯体症状,其焦虑严重程度明显超过正常的离别情绪。
依据临床特征,分离焦虑障碍可分为儿童分离焦虑障碍和成人分离焦虑障碍。成人分离焦虑障碍包括起病于成年期的分离焦虑障碍和起病于未成年期症状持续至成年期的分离焦虑障碍。
分离焦虑障碍的治疗
1 治疗原则
分离焦虑障碍需遵循全程综合治疗原则,即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早期识别及全程干预。针对患者的不同背景情况,可以采用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特点、疾病特点、躯体状况、既往药物治疗史、有无并发症、有无家族遗传史等,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此外,为了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患者家人、学校教师等应共同参与治疗。
2. 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对于幼儿不提倡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方式有认知行为治疗、亲子关系训练和家庭干预等。目前,认知行为治疗是公认的治疗分离焦虑障碍循证依据最多的方法,且在改善患儿焦虑水平的同时,也对其母亲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有帮助。
药物治疗:对于心理治疗无效的分离焦虑障碍患者或焦虑、恐惧症状较严重者可予以药物治疗,同时成年分离焦虑障碍患者常共病其他类型的焦虑障碍及情感障碍,需要加强共病治疗效果时也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及苯二氮卓类药物,氟伏沙明、舍曲林对分离焦虑障碍有效,可作为首选药物。
该病患者经过系统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后,病情一般都能有较大改善,可以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