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心理”方能走进“心里”
作者: 李延卿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是国家培养民族高层次人才、提升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水平、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而族际交往研究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求。因此,辅导员加强对“内高班”群体的关注,解决“内高班”同学的问题,对于培养高层次的民族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内高班”女生宿舍矛盾案例背景
2022年10月30日,xx班级xx宿舍刘某(“内高班”学生)等2名女生联系辅导员,表示因宿舍环境太过安静想要换宿舍。第二天,同一宿舍的另外1名女生李某也提出了调换宿舍的要求。辅导员对这个反常的调换原因感到十分不解,同时又十分警觉。后经多方了解,调换宿舍的真实原因逐渐明晰。矛盾的导火线是因为某天晚上,刘某接电话时未戴耳机吵到了李某,李某针对此事指桑骂槐地发布了一则朋友圈,文字表述中出现了“少数民族生”等敏感字眼,引来一群熟识但不明真相的朋友的关心。被骂的舍友刘某因无法承受此事带来的心理压力,变得郁郁寡欢。而李某则觉得舍友都针对她,出去玩或是吃饭都不约她,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内高班”女生宿舍矛盾处理与化解过程
1.多方了解,客观掌握问题全貌
在处理女生宿舍内部矛盾时,切忌偏听偏信,特别是“内高班”女生因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差异而产生的矛盾是很难分出对与错的,因此处理这个问题不仅要听取双方当事人的说法,还要听取班级其他相关同学的说法,进而客观了解事情全貌,为有效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通过与该宿舍舍友、班级同学进行谈心谈话,以及与班主任的沟通,辅导员了解到,开学之初李某与宿舍同学关系不错,经常与舍友们一起玩耍。该宿舍内部的分化是从李某不按时打扫宿舍卫生开始的,李某性格过于不拘小节、大大咧咧,时常因忘记值日引发舍友不满。舍长刘某第一次委婉指出后,李某未做出改正,这使本就敏感多疑、注意卫生的刘某感到不满,随后也没有再次明示。刘某和陈某是同乡,二人对李某逐渐疏远。自此,舍友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二人还拉拢方某一起孤立李某,最后使个人矛盾发展为宿舍内部矛盾。在矛盾面前,双方并没有选择平心静气、和谐友善地进行沟通和解,而是选择了互不理睬的“冷战”。被冷处理的李某面对这种情况更是无处发泄,刚好碰上刘某天晚上未戴耳机接电话,就借故在网上骂舍友,对其进行语言攻击。
2.剥茧抽丝,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全貌、客观地了解该宿舍矛盾产生的全过程后,需要找到主要矛盾,作为矛盾调和的关键点。从表面上看,矛盾产生是由李某和刘某作息时间不一致引起的,但更进一步分析,是缺乏沟通、生活习惯、文化适应等因素加深了舍友间的隔阂。
首先,现在的学生普遍心理年龄较小,不够成熟,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加上控制情绪能力较弱、缺少沟通技巧等不足使他们在发生矛盾时,缺乏正确、恰当的处理方式,甚至利用社交媒体发泄情绪。其次,“内高班”同学的适应及沟通存在问题。“内高班”的学生入校较晚,还需要一段时间磨合和适应。加之少数民族学生语言、习惯不同,且与其他同学沟通较少,容易产生误解。因此,通过矛盾关键点分析可以发现,在解决这类宿舍矛盾问题时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而应该从心理角度进行启发和引导,进而从根源上化解宿舍矛盾。
3.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在全面了解情况并进行矛盾分析后,辅导员展开了最后一轮的单独谈心。在与刘某等人沟通时,建议他们换位思考,并对其冷处理矛盾的方式作出分析,告知他们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家庭教育等都会有差异,且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逐步引导他们认识到对“内高班”同学应学会理解和宽容。单独与李某谈心时,辅导员了解到李某因家庭影响在亲密关系方面存在心理障碍,家人冷暴力处理事情的方式影响了她。针对这个问题,辅导员在对李某进行教育引导后,也与其家人进行了沟通,明确指出家人错误的示范已经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应努力扭转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不良影响。
4.网络平台,告诫学生合理利用
网络信息具有广泛性和时效性,网络在给当代学生提供广阔学习、交流平台的同时,也给“三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网络平台如朋友圈、校园墙等成了部分学生宣泄不满的一种渠道,当点滴的微小矛盾以网络人身攻击的形式爆发,其影响力在短时间内会被大幅度扩大,会对受到网络人身攻击的学生造成极大伤害。在网络无处不在的当今社会,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在网络上正确、合法地表达情绪,是一个值得辅导员深思的话题。
“内高班”女生宿舍矛盾案例的工作成效
通过辅导员多次单独与相关同学谈心及走访宿舍,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双方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相互真诚道歉。辅导员还通过班级游戏和活动让舍友间互相了解彼此,真正实现“破冰”。同时,制订出了大家都满意的舍规舍纪,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内高班”学生管理制度体系。
该案例为后期关于“内高班”女生宿舍管理提供了范本,不仅加强了“内高班”女生与班级同学的沟通。还增强了辅导员对于“内高班”女生的了解,为“内高班”女生宿舍研究提供了科研价值;同时,该案例为“内高班”学生的管理、教育教学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高班”女生宿舍矛盾案例的思考启示
学生宿舍是学生们在学校期间相处最多的空间,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女学生情感细腻、脆弱敏感,加之“00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征,女学生宿舍矛盾在高校宿舍矛盾中占有很大比例。不和谐压抑的宿舍氛围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因此找出问题的起因和解决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教育引导,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开展学生人际交往讲座、心理健康辅导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会学生客观、准确地把握调控心理和情绪的方法,努力提高洞察自身情绪变化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人际交往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认识人际交往这门技能的重要性;告知学生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思想、行为互动的结果,纠正交往中以自己为中心的倾向,明确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是具有个性和能动性的主体,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互动,交往才可能进行下去。
2.加大关爱力度,助推融入新环境
“内高班”同学与其他同学间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差异,会影响到宿舍人际关系和氛围。通过开展宿舍文化艺术节、舍歌大赛、“内高班”同学座谈会等活动来进行“破冰”,了解相互间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文化习俗等,可以增强宿舍成员间的熟悉度,了解“内高班”少数民族学生内心世界,进而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在遇到问题时,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少数民族学生族际交往不适的现实,把握内在原因,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关心关爱他们。一旦出现矛盾冲突,辅导员要第一时间介入,帮助学生真诚主动寻求和解,及时处理当下问题。
3.增加走访宿舍频率,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在日常管理中,辅导员需要为所有“内高班”同学建立相应的群,定期走访其宿舍。在宿舍中,要安排舍长和心理联络员,与辅导员一起关注舍友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定期召开宿舍长、心理联络员会议、“内高班”同学交流会等,确保辅导员对“内高班”宿舍成员心理情况的准确了解,将有可能发生的矛盾及时化解。
4.加强家校联动,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和睦的家庭环境、正确的“三观”教育、言传身教的身体力行均会影响孩子日后的待人处事及人际交往能力。因此,辅导员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开展家校联动。在发现问题的苗头时,应及时就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利用家校合力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
5.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网络素养
互联网以其信息共享、资源丰富及互动性强等优势迅速影响和改变着“00后”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虚拟网络中,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相对减弱,从而容易造成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普及新媒体知识等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觉遵守规范和道德,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总之,学生心理工作就是一个以“心”换“心”的工作,处理好“内高班”女生宿舍问题,不仅可以化解宿舍矛盾,让宿舍“暖”起来,而且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也有积极作用。辅导员应该将自己的真情实意投入这份职业中,从走近“心理”到走进学生“心里”。